1900多年前,中國第一所擁有三萬多人的大學在洛陽誕生!

前些年,國內興起了一股大學合併的潮流,動輒上萬畝、學生數萬人的大學也隨即而生。在現代中國,"大學之大"似乎真的成為了"校園之大"。實際上,這一情景或許在1900多年的中國早已出現。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都雒陽(即今洛陽,因東漢是火德,遂將洛字去三點水,改為雒字),作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善用人"的皇帝,劉秀在鞏固政權的同時,還大力提倡文治,在雒陽城南大興土木,興建太學,是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大學。

1900多年前,中國第一所擁有三萬多人的大學在洛陽誕生!

據史料記載,東漢太學在興盛時期曾有學生三萬人,來源於全國各地的州縣鄉里,甚至還有西域各國以及匈奴人前來求學,學生成分複雜,既有名臣勳貴子弟,也有寒門學子,可謂是東亞大陸上最具規模的最高學府。

從師資力量看,太學中設祭酒(校長)一人,博士十四人,不僅要求精通五經中的一經,還要能夠兼通他經。不僅如此,在皇帝的倡議下,太學中還經常會有博士與博士或者博士與名儒之間的辯論,主要是用考驗博士們的學識以及論辯能力。比如,光武帝劉秀即曾"會諸博士論難於前";章帝大會諸儒於漢宮白虎觀,以問難形式考詳諸經同異,最後由皇帝裁決,這種辯論持續了一個多月,《白虎通義》就是這樣得來的。

1900多年前,中國第一所擁有三萬多人的大學在洛陽誕生!

而什麼樣的學生有資格進入太學呢?通常情況下,太學生主要來源於這幾種:

第一,官員的特權,"六百石俸秩以上官員,皆可遣子受業"。一般而言,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縣令)品級是一千石,子弟可以入學;萬戶以下的縣長官(縣長)品級僅有四百石,子弟不可以入學;

"郡國所舉高材明經者,亦有國家所試明經下第者"。實際上,就是郡國推舉的精通經學的人,還有一部分就是以前推舉的人考明經卻沒有考上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應屆畢業生和復讀生。

第三,特別優待的人士,"郡國學明經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指的是一些學了好多年五經,卻沒有多少成就的人,這個屬於典型的安慰獎,也算是為這部分提供一條上進之路,讓他們不至於"怨望"東漢朝廷。

1900多年前,中國第一所擁有三萬多人的大學在洛陽誕生!

由於學生年齡層、家庭條件都比較複雜,在太學中的學習生活也不盡相同,比較類似與如今的大學教育。每逢博士講學,聽課學生的人數不等,有可能達到上千人,學生感興趣的話就可以去,不想去的話業不強求,全憑自覺。而在上課之餘,太學生也可以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說在鄉社典禮時,會有一些太學生來充當"群眾演員";而有些熱血的太學生則會組織一些大大小小的運動,主要是針對目前的時政和國策發表建議,在東漢晚期則釀成黨錮之禍這種大規模的流血政治鬥爭。

太學生在畢業後,貧寒學子會選擇回到老家充任學官,教育後輩,在本地養望後被朝廷徵辟、察舉進入仕途;勳貴子弟上升途徑較多,會被任命為文學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官職。

總體而言,東漢太學的出現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口耳相傳"的家學轉變為更為開放的大眾教育,對東漢時期的任官制度從"世卿世祿制"到"察舉制"的轉變也產生了巨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