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推動視覺藝術教育變革

近年來,AI(即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將藝術拉下神壇。

在視覺藝術領域,一幅作品的內容和風格雖密不可分,但兩者又是相對獨立的。根據近期剛剛發展起來的巧妙算法,如果將兩張圖片分別用卷積神經網絡來分解得到內容和風格,然後重構,就能實現“內容保持,風格變換”的圖像。未來,人類所有領域都可能出現人工智能的“身影”。

人工智能的來臨,究竟會給人類發展帶來何種變化?它會對教育提出怎樣的挑戰?視覺藝術教育能夠對應人工智能的挑戰嗎?這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眼前,令人深思,也喚起我們解決問題的激情。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16年1月18日發佈的《工作的未來》報告書中預測:“在由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生命科學等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衝擊下,現有的大部分職業都將消失,同時將湧現出大量目前沒有的新職業。”在人工智能已經到來的時代,2016年初進入小學就讀的全世界7歲兒童中,65%的人長大後將從事目前不存在的工作,以往在學校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仍然保持不變,那我們該如何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WEF總裁克勞斯·施瓦布表示:“技術革命帶來的急劇的社會與經濟變化將導致職業的概念發生根本性改變”“各國若想避免出現大規模失業等最壞的情況,比起向學生傳授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單純技術,更應該設法通過教育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高度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戰,視覺藝術教育必須開啟新的變革。對藝術教育的首要辯護應當是藝術的內在價值以及它們開發的相關技能和重要的思維習慣。藝術教育存在的意義在於藝術思維習慣的獲取,這是經合組織國家課程中藝術教育當前的優先目標。這裡的藝術思維習慣不僅指對手藝和技巧的掌握,還包括諸如仔細觀察、想象、探索、堅毅、表達、合作和反思等能力,比如藝術中開發的思維和創造力以及社交和行為能力。相對於科學和其他文化課程,藝術容許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因為藝術是一個沒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答案的領域,它使得學生可以自由探索和嘗試,還促人內省,讓人發現自身存在的意義。

因此,在視覺藝術教育目標群中,創意思維是視覺藝術教育優先發展的目標。青少年應接受具有挑戰性的高品質視覺藝術課程,以獲得在21世紀中生存、學習、工作併為社會發展、實現全球共同利益作貢獻所必備的視覺藝術素養。

具體說來,這些課程應激發創意思維,使學生具備深入探索視覺藝術的某個主題(或議題)獲得視覺識讀和造型表現的知識和技能;以新方式整合視覺藝術信息的能力,激發想象與靈感,分析創意並促使物盡其用、富有美感的實用性、創造性想法產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對視覺藝術富有好奇心、內在興趣和毅力,願意承擔風險;運用批判性思維,創造性地對題材、主題、媒材、表現方式做出決定的元認知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比較媒體研究所教授尼克·蒙特福特指出:人們花大量時間去預測未來,不如花更多精力去積極“創造未來”。人們所做的事情,不只是為呈現某種干預與破壞,更是一種對新事物如何融入生活的眼界。

AI時代要求學校視覺藝術教育進行轉型。我們確認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的價值在於視覺藝術給予學生的獨特經驗,它以幫助學生獲得視覺識讀、造型表現、空間思維、想象創意、物盡其用、美感延展的能力為目的,以創意思維為優先發展目標。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的獨特價值、目的以及優先發展的目標,有助於學生將新事物融入學習和生活的眼界,為積極創造未來社會而學習。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