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武俠新世界:第45期

文 章 主 題: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涉 及 人 物:陳家洛、乾隆、喀絲麗等

配 圖 選 自:電視劇《書劍恩仇錄》喬振宇版

《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陳家洛原本是一個儒生,後來卻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俠士。當儒生時他中過舉人,當俠士時他成了反滿抗清組織紅花會的新任總舵主。可見,陳家洛的學位和地位都是相當高的,是典型的儒俠坯子,標準的儒俠模範。金庸塑造這個人物時,大概也有這方面的傾向。陳家洛文武雙全、風度儒雅、長相俊俏、地位崇高,這是一種令人讚賞的完美形象。然而,也許是有意,也許是無意,看似完美無缺的陳家洛,其實也有他自身的人格缺陷。

《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書劍恩仇錄》這部小說的敘事基點,是比較特殊的,因為它建立在陳家洛是乾隆皇帝的胞弟這一虛構情節之上,即乾隆皇帝原本是漢人陳世倌(陳家洛之父)的兒子,恰巧與四皇子允禎的側妃鈕祜祿氏所生的女兒同時出世,結果被掉了包。陳世倌夫婦忌憚朝廷的力量,自然不敢聲張。若干年後,陳世倌去世,陳夫人病危之際,把乾隆皇帝是他們兒子的秘密告訴了當時紅花會總舵主於萬亭。於萬亭是陳夫人昔日情人,也是陳家洛的義父。於萬亭臨死前,將紅花會總舵主之位傳於陳家洛,並要他勸說他的哥哥乾隆皇帝“改清為明、驅滿復漢”。

《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這樣一來,這部小說的主題,便由民族仇恨鬥爭,演變成兄弟倫理之爭。陳家洛和乾隆皇帝都以不忠不孝為由,責怪對方不該與自己做對。小說中陳家洛與乾隆皇帝相認之後,這樣寫道:

乾隆只覺喉乾舌燥,一顆心撲通、撲通地跳個不停,隔了半響,說道:“我本來叫你到京裡去辦事,你自己不肯去。”見陳家洛轉身眼望大江,並不置答,乾隆繼續說道:“我已查過,知道你已中鄉試,那好得很啊,憑你才學,會試殿試必可高中,將來督撫、尚書、大學士,豈有不提拔你之理?這於家於國,對你對我,都是大有好處,何苦定要不忠不孝,幹這種大逆不道之事?”

陳家洛忽地轉身,說道:“哥哥,我沒說你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你反說起我來。”乾隆道:“我乃一國之主,都是別人對我盡忠。我既已為君,又怎麼說得上不忠?”

陳家洛再道:“你明明是漢人,卻降了胡虜,這是忠嗎?父母在世之日,你沒好好侍奉,父親在朝廷之上,反而日日向你跪拜,你於心何安,這是孝麼?”乾隆頭上汗珠一粒一粒地滲了出來……

《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陳家洛是以“忠孝”這種儒家的精神軟武器,與強迫擄逼這種江湖俠士常用的硬手段,軟硬兼施,逼乾隆皇帝“改清為明、驅滿復漢”。看起來是投機取巧、左右逢源,實際上恰恰是弄巧成拙、兩面尷尬。一方面以強硬手段虜來乾隆,有欠俠士的光明正大;另一方面陳家洛相信“忠孝”倫理可以感動乾隆,這無疑又是書呆子的夢幻妄想。“天山雙鷹”陳正德、關明梅夫婦根本就不相信乾隆皇帝能守信,也不相信陳家洛的這一套“奇謀”能管用,陳氏夫婦是對的。而陳家洛硬要相信“忠孝”之倫理力量能打動乾隆的心,要麼是他愚蠢,要麼是他虛偽,要麼是他軟弱,要麼是三者兼而有之。

《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陳家洛本人,其實也陷入了價值衝突的困境之中。以舊的倫理而言,他忠於漢室便難以忠於乾隆;以新的價值標準來看,他要以“忠孝”倫理輕鬆實現“改清為明、驅滿復漢”,這實實在在是痴人說夢。

有道是“書生造反,三年不成”,這在陳家洛身上表露無遺。陳家洛這位書生,能謀而不能斷,能和而不能戰,能漸而不能急,能軟而不能硬,能依附而不能獨立,這些缺陷,正是他人格的缺陷。

《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陳家洛面臨喀絲麗與“改清為明、驅滿復漢”的抉擇時,猶豫了半天,還是決定將他的愛人喀絲麗送給乾隆,以便乾隆答應“改清為明、驅滿復漢”。這種抉擇,是典型的儒家精神的體現,即犧牲一己之私,以成千秋大業,以拯救天下百姓。可是,在這一表相背後,卻有兩點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其一,喀絲麗與所謂的“改清為明、驅滿復漢”的理想壓根兒就不相干,乾隆以此為交換條件,奪兄弟之愛,這是一種荒唐、自私、殘酷的要挾,陳家洛竟然答應了這一荒唐的條件,而喀絲麗也因此送了命。

《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其二,陳家洛的行為固然能使自己的形象光輝起來,但無視喀絲麗的愛情與生命的做法,卻不得不使這種光輝變得無比黯淡。說陳家洛毫無人情味,也並沒有冤枉他。這一場殘酷而又荒唐的交換遊戲,正好證明了他人格的卑弱。他對喀絲麗不僅失了情,也失了信,更失了人的基本操守,失了人格。

《書劍恩仇錄》之儒俠陳家洛的人格缺陷

說到底,無論陳家洛武功多麼高強,地位多麼崇高,號召力多麼浩大,他終歸是一個儒生。他的行為和精神,完全以儒家思想為前提,而這恰恰和他後來成為俠士又相互衝突,繼而造就了他自身的人格缺陷,也造成了喀絲麗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