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武侠新世界:第45期

文 章 主 题: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涉 及 人 物:陈家洛、乾隆、喀丝丽等

配 图 选 自:电视剧《书剑恩仇录》乔振宇版

《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陈家洛原本是一个儒生,后来却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侠士。当儒生时他中过举人,当侠士时他成了反满抗清组织红花会的新任总舵主。可见,陈家洛的学位和地位都是相当高的,是典型的儒侠坯子,标准的儒侠模范。金庸塑造这个人物时,大概也有这方面的倾向。陈家洛文武双全、风度儒雅、长相俊俏、地位崇高,这是一种令人赞赏的完美形象。然而,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看似完美无缺的陈家洛,其实也有他自身的人格缺陷。

《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书剑恩仇录》这部小说的叙事基点,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建立在陈家洛是乾隆皇帝的胞弟这一虚构情节之上,即乾隆皇帝原本是汉人陈世倌(陈家洛之父)的儿子,恰巧与四皇子允祯的侧妃钮祜禄氏所生的女儿同时出世,结果被掉了包。陈世倌夫妇忌惮朝廷的力量,自然不敢声张。若干年后,陈世倌去世,陈夫人病危之际,把乾隆皇帝是他们儿子的秘密告诉了当时红花会总舵主于万亭。于万亭是陈夫人昔日情人,也是陈家洛的义父。于万亭临死前,将红花会总舵主之位传于陈家洛,并要他劝说他的哥哥乾隆皇帝“改清为明、驱满复汉”。

《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这样一来,这部小说的主题,便由民族仇恨斗争,演变成兄弟伦理之争。陈家洛和乾隆皇帝都以不忠不孝为由,责怪对方不该与自己做对。小说中陈家洛与乾隆皇帝相认之后,这样写道:

乾隆只觉喉干舌燥,一颗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隔了半响,说道:“我本来叫你到京里去办事,你自己不肯去。”见陈家洛转身眼望大江,并不置答,乾隆继续说道:“我已查过,知道你已中乡试,那好得很啊,凭你才学,会试殿试必可高中,将来督抚、尚书、大学士,岂有不提拔你之理?这于家于国,对你对我,都是大有好处,何苦定要不忠不孝,干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陈家洛忽地转身,说道:“哥哥,我没说你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你反说起我来。”乾隆道:“我乃一国之主,都是别人对我尽忠。我既已为君,又怎么说得上不忠?”

陈家洛再道:“你明明是汉人,却降了胡虏,这是忠吗?父母在世之日,你没好好侍奉,父亲在朝廷之上,反而日日向你跪拜,你于心何安,这是孝么?”乾隆头上汗珠一粒一粒地渗了出来……

《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陈家洛是以“忠孝”这种儒家的精神软武器,与强迫掳逼这种江湖侠士常用的硬手段,软硬兼施,逼乾隆皇帝“改清为明、驱满复汉”。看起来是投机取巧、左右逢源,实际上恰恰是弄巧成拙、两面尴尬。一方面以强硬手段虏来乾隆,有欠侠士的光明正大;另一方面陈家洛相信“忠孝”伦理可以感动乾隆,这无疑又是书呆子的梦幻妄想。“天山双鹰”陈正德、关明梅夫妇根本就不相信乾隆皇帝能守信,也不相信陈家洛的这一套“奇谋”能管用,陈氏夫妇是对的。而陈家洛硬要相信“忠孝”之伦理力量能打动乾隆的心,要么是他愚蠢,要么是他虚伪,要么是他软弱,要么是三者兼而有之。

《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陈家洛本人,其实也陷入了价值冲突的困境之中。以旧的伦理而言,他忠于汉室便难以忠于乾隆;以新的价值标准来看,他要以“忠孝”伦理轻松实现“改清为明、驱满复汉”,这实实在在是痴人说梦。

有道是“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这在陈家洛身上表露无遗。陈家洛这位书生,能谋而不能断,能和而不能战,能渐而不能急,能软而不能硬,能依附而不能独立,这些缺陷,正是他人格的缺陷。

《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陈家洛面临喀丝丽与“改清为明、驱满复汉”的抉择时,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将他的爱人喀丝丽送给乾隆,以便乾隆答应“改清为明、驱满复汉”。这种抉择,是典型的儒家精神的体现,即牺牲一己之私,以成千秋大业,以拯救天下百姓。可是,在这一表相背后,却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其一,喀丝丽与所谓的“改清为明、驱满复汉”的理想压根儿就不相干,乾隆以此为交换条件,夺兄弟之爱,这是一种荒唐、自私、残酷的要挟,陈家洛竟然答应了这一荒唐的条件,而喀丝丽也因此送了命。

《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其二,陈家洛的行为固然能使自己的形象光辉起来,但无视喀丝丽的爱情与生命的做法,却不得不使这种光辉变得无比黯淡。说陈家洛毫无人情味,也并没有冤枉他。这一场残酷而又荒唐的交换游戏,正好证明了他人格的卑弱。他对喀丝丽不仅失了情,也失了信,更失了人的基本操守,失了人格。

《书剑恩仇录》之儒侠陈家洛的人格缺陷

说到底,无论陈家洛武功多么高强,地位多么崇高,号召力多么浩大,他终归是一个儒生。他的行为和精神,完全以儒家思想为前提,而这恰恰和他后来成为侠士又相互冲突,继而造就了他自身的人格缺陷,也造成了喀丝丽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