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過了芒種不種稻,過了夏至不栽田」是啥意思?

農夫愛學習


農村俗語“過了芒種不種稻,過了夏至不栽田”是啥意思?

農村俗話很多,包括的範圍也很廣,有指導農事生產活動的,就是民諺,老話。發現很多的民間俗語,大部分都是用來指導農作物的耕作收穫的。

就像這句老俗話過了芒種不種稻,過了夏至不栽田其實最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我們知道的是,芒種對於農民來說是最至關重要的一個節氣。在芒種前後,不但要搶收農作物,還要搶種農作物,因此被稱之為“雙搶”季節。芒種在六月,一般都是小麥成熟,然後開始插秧播種玉米花生之類的夏季作物。因此有關芒種的老俗話最多。


古人看來,芒種就是有芒的小麥要收,有芒的水稻要種。都要在芒種節氣的前後完成完畢。農民要在麥子成熟了立馬的收割,然後為下茬作物騰退土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下茬農作物的及時種植就是對“過了芒種不種稻”的合理解釋。要從科學角度來說的話,芒種前後,太陽黃經到達75℃,正是農作物成熟和播種的最佳時候。同時和生長期,溫度都有關係。

俗話說,夏種無早,越早越好。太晚的話農作物產量上也不會增收,甚至減產。有的地區甚至晚一天播種農作物,結果就是產量差別就拉開了。不違農時,方能五穀豐登。於是民間就有說法了,夏種晚一天,秋收晚十天。千萬不滿忽視這十天的時間,會有很多的意外是難以掌控的,比如天災水澇。農民晚播的話,收穫期趕上這十來天的話就慘了悲劇了。


農民妹子一枝花


在閩南來說更是不行.有句古農彥說:春播至小滿兜.隱播至白露頭.意思是最晚春季插秧不能過小滿.秋季要趕在白露前。春季晚了氣溫過高穀子灌漿不胞滿.造成減產.秋季晚了在水稻揚花灌漿期容易碰上寒流天氣嚴重的無法灌漿.會造成絕收。所以.閩南正常春季得在清明前後插完.秋季在立秋前後插完。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