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歷代祖師小傳

作者:周壯 丨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掌門

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自老君以降傳至當代共一十三代。計有:老子、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操、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張三丰、李一清、周老師。南宗歷代單傳,或隔代一傳,或數代一傳,延至今日,已瀕於失傳。南宗歷代祖師都是修煉有成的大成就者,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門歷代祖師小傳錄自正統道籍如《金蓮正宗記》、《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或根椐各種史料梳理而成。

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歷代祖師小傳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苦縣瀨鄉曲仁里人也。母孕八十一年,生於殷武丁之九年,歲在庚辰二月十五日。生而鬚髮皓白,故世稱為老子。指李樹為姓。歷殷至周文王,聘為守藏史。武王克殷,遷為柱下史。昭王時,西入流沙。至幽王時,復還中國。

孔子嘗問禮焉。老子告孔子曰:“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退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輪;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

老子見周衰, 遂去之。至函谷關,關令尹喜善望氣。見紫氣浮關,知有聖人至,乃守關候之。遇老子駕青牛將西度關。令尹請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五千餘言,授令尹而去,世莫知所終。今毫州太清宮即其故宅降生之地,京兆縣終南山宗聖宮即古樓觀授經處也。

老子者,即太清太上老君之化也。唐高宗皇帝上尊號曰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皇帝上尊號曰太聖祖高上大道玄元皇帝。宋真宗皇帝上尊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金蓮正宗仙源像傳》)

《蜀王本記》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君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君顯現法相,端坐蓮臺,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君傳道的聖地。即今成都青羊宮尚有老子的降生地、說法臺。尹喜後與老君同赴流沙,莫知所終。

王玄甫

帝君姓王,字玄甫,道號東華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曰“天上謫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先生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靈得其妙。遂退居於崑崙山煙霞洞,頤神養浩。久之,結草菴以自居,篆其額曰“東華觀”。韜光晦跡,百有餘年,而人未之知也.。徙居代州五臺山之陽山中。今有紫府洞天,山下有道人縣,在人間有數百歲,殊無衰老之容。載闡玄宗,發揮妙蘊,陰功濟物,玄德動天,故天真賜號東華帝君。又曰紫府少陽君,授度門人正陽真人鍾離雲房。嗣弘法教所有聖遠不能其述。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立之以為全真第一祖也。(《金蓮正宗記》)

《玄門必讀》:東華祖師王誠字玄甫,慄華子。系古仙東園公。於漢永壽元年(155年)乙未六月十五日降生,得太上降傳大道,隱於崑崙山,復居五臺山紫府洞天。自稱少陽帝君。後居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正陽祖師、王重陽祖師。潛修正位,輔立極大道帝君,十月十六日上升。法派曰少陽派。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元世祖皇帝封號東華紫府少陽帝君。武宗加封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

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歷代祖師小傳

鍾離權

謹按《廬山金泉觀記》雲:曾祖諱樸,祖諱守道,父諱源。當後漢末年,皆據要津,有功於國,世濟其美。先生諱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咸陽人也。少攻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七寸,髯過臍下,目有神光。仕至左諫議大夫,因表李堅邊事不當,謫為南康知軍。漢滅之後,復仕於晉。

及武帝時,與偏將周處同領兵,屢出征討,已而失利,逃於亂山,不知所往。偶見老氏者流,問而不語,但舉手而指東南,公遽往焉。行六七里,峰巒峭拔,松柏參差,中有樓閣,金碧炫耀,二青衣應門而立,揖而問曰:“此何方也?”對曰:“紫府少陽君之所居,東華帝君之別業也。吾師候君久矣!”遂延入館中,拜見帝君。方談笑間,童子報雲:“仙客至矣。”帝君出門迎三仙客。鍾離自牖窺之,見一仙人,身長八尺,青衣練帶,草履雲冠,神目如電,堂堂乎哉。次一人,素袍大袖,結於頸後,橫握鐵笛。次一人,容貌魁梧,掛絳紅袍,頂華陽巾,跨蒼毛虎,橫按節枝。遂邀三仙人入於別館,進酒果餚饌,語笑喧譁,聞於館外。青衣曰:“多少紅塵客,何由到此來?洞門無鎖鑰,今日為誰垂?”眾仙皆笑曰:”“昔為鐵衣子,今逢達道人。”又云:“奈何壯士侵莊上耶?”鐵笛仙曰::“紫府少陽家,龍樓靄瑞霞,滿斟千日灑,常玩四時花。”跨霓仙曰:“親指蓬萊路,何須更問?神仙知有份,幸矣拜離真。”帝君笑曰:“偉矣青雲器,相逢一解顏,丹臺無有籍,聊謫在人間。”眾仙皆醉,命駕言歸,帝君送之,各跨鸞鳳,冉冉而入雲中。帝君遂回,復與鍾離談玄終日,情愛深密,甚於素交。遂授之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公服膺受教,一聞千悟。既盡其妙,辭而下山。椎髻布衣,積行救人,調神煉氣,變化無常。

至唐文宗開成年間,因遊廬山遇呂公洞賓,授以天遁劍法,自稱天下都散漢,後隱居於晉之羊角山,天真賜號曰“太極左公保生真人”。曾於邢州開元寺觀音殿後題詩二絕,筆勢飄逸,有龍飛之狀。其詩曰:“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雲顧相從,自言居處連蒼海,別是蓬萊第一峰。”又云:“莫厭追歡語笑頻,尋軸離亂可傷神,閒來屈指從頭數,得到清平有幾人?”宋朝劉從廣於皇祜四年九月九日立石刊勒。又頌雲:“見錢如患真仙子,遇色如忌仇大夫。養氣氣如龜喘息,煉形形似鶴肌膚。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惺惺幾個悟。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由人做。”又撰《真仙傳道集》,洎靈寶畢法,授於呂公,言天地造化、陽陰交泰、內丹養命之道,秘於玄都寶藏,以為萬世龜鏡。此後,復歷廬山登三級紅樓,冉冉升空矣,乃五月二十日。(《金蓮正宗記》)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元世祖封號正陽開悟傳道真君。武宗加封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歷代祖師小傳

呂洞賓

謹按《嶽州青羊觀壁記》雲:曾祖諱景,仕至翰林學士金紫光祿大夫。祖諱獻,位至河南府尹,父諱渭,禮部尚書。先生諱巖,字洞賓,蒲州蒲坂縣永樂人也。唐德興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於林禽樹下。至唐文宗開成元年丁酉歲,擢進士第,年二十有二歲也。龍姿鳳目,鬢眉疏秀,美鬚髯史公之為人。後任五峰廬山縣令,因暇日遊廬山之勝蹟,與正陽先生相遇。一話一言之間,心與心契,秘授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賜號純陽子。由是之後,休官棄爵,專心向道,師資膠漆,未嘗漸離。俄而之間,仙人數輩,特邀先生東赴蓬萊之會。呂公泣下拜曰:“師真雲車東邁,何日言歸?”遂以詩禱之曰:“功滿來來際會難,又聞東去幸仙壇。杖頭春色一壺酒,頂上雲攢五嶽冠。飲海龜兒人不識,燒丹符子鬼難看。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正陽答雲:“金丹一粒定長生,須向真鉛煉甲庚。火取南方赤鳳髓,水求北海黑龜精。鼎攢四季中央合,藥運三元八卦行。齋戒與君成九轉,一丸入腹鬼神驚。”詩畢遂去。自是之後,呂公隱於市廛,或貨丹而救疾苦,或賣墨以惠貧穹。積功累行,以至誠真神化無方。或隱或顯,多遊蒼梧南越之間。嘗有詩云:“朝遊南越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粗。三入岳陽人不識,高吟飛過洞庭湖。”又,宋政和間,洛上陽上青宮題詩二絕曰:“吾來兩次謁三清,四大蒼生眼不明。今日卻歸塵外去,五雲深處指神京。”又云:“五雲深處是吾鄉,四大皆非不可常。今日不知身是客,來朝只在這邊傍。”又於戊子歲中秋,西京察判宅有道者來謁,閽人阻難之間,又已在堂上巍然而坐,曰:“願乞斗酒。”察判賜之,一飲而竭,乃索素絹三尺,以酒 之,搏入瓶中,不辭而去。急令追之,已失所在。探瓶中,展絹而視之,上有畫像,與先生狀貌無別,神清骨秀,耳出三毫。後有二絕雲:“飲酒須當百十杯,養壽河清千萬回。至道日新通事塞,玄開早放地中雷。”又云:“千古閻浮自在身,唯然上善可開陳,幾多念念承予教,隔在閻浮寄下真。”後題曰“純陽子”。宋宣和間,泰山岱嶽觀壁間題一聯雲:“昔年留字識曾來,事滿華夷遍九垓。”後因雷雨大作,蛟龍戰鬥,山勢崩摧,唯先生黑跡,儼然無損。後九十年,再遊於此,復題一聯雲:“無奈蛟龍知我意,故留縱跡不沉埋。”又題一絕雲:“昔日曾遊此,經今九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予人?”後書雲“回公作”。隨方顯跡,不能備錄。平生述作,數百篇目。自曰:《傳劍集》。飛騰變化,接引者不知其數。後遊歷鄂州,升黃鶴樓,冉冉飛昇,日當卓午,五月二十日也。市廛中人,瞻仰企慕,但見隱隱入於雲中矣。(《金蓮正宗記》)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元世祖封號曰純陽演正警化真君。武宗加號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劉海蟾

《金蓮正宗記》:師姓劉,諱操,字宗成,號海蟾公,燕山人也。年十六,以明經擢甲科,累遷至上相。平昔好談性命之學,然終不得其妙。一旦,有道者來謁,邀坐至堂上,以賓禮待之。問其姓名,然而不答,但自稱正陽子,願乞雞蛋十枚、金錢一文。安金錢於案上而高壘十卵,危而不墜。海蟾嘆曰:“危哉!”先生曰:“相公身命俱危,更甚於此!”海蟾頓悟。先生乃收而藏之,擘金錢而棄之,遂辭去。海蟾於是催設夜宴,佯託沉醉,以杯盤寶器俱擲於地而碎之,夫人泊兒女輩莫不怒責。比及朝退,猶未解顏,輒解印而辭官,佯狂歌舞,自述歌曰:餘緣太歲生燕地,憶昔三光分服氣。草角圓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科甲第。紆朱懷紫金章貴,各各綺羅輕掛體。而今位極掌絲綸,悠忽從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三更,兒女夫人並侍婢。被予佯醉撥杯盤,擊碎珊瑚珍玉器。兒女嫌,夫人惡,忘卻從前衣食樂。來朝朝退怒猶存,些兒小過無推託。因此事,方省悟,前有輪迴誰救度!退官納銀棄榮華,慷慨身心求出路。”遂易衣而道,處於卑賤而辱其形。又述一聯雲:“拋離火宅三千口,屏去門兵十萬家。”厥後遠泛秦川,陶真子太華之前,遁跡於終南山下,頤精煉氣,水至成真。忽一日,於代州壽寧觀以墨水潑成龜鶴齊壽四字,約一丈餘,並自寫真於壁間。繼有西蜀青羊宮,以墨水潑成請安福壽四字;代州鳳凰山來儀觀,潑成壽山福海四字。三處相隔,不啻數千裡,皆同日而書之,以表其神變無方耳。後題長篇詩云:“醉騎白驢來,倒提銅尾柄。引個碧眼奴,擔著獨胡癭。自志塵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欲攜霹靂琴,去上崑崙頂。吳牛買十角,溪田耕半頃。種黍釀白醪,便是神仙境。醉臥古松陰,閒立白雲嶺。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影。”隨代所顯靈蹟甚多,不能具述,聊記其大概。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元世祖封號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張伯端

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山人,人稱紫陽真人。北宋天台(今屬浙江)人。生於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 登仙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為道家全真派南宗開山祖師。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曾為府吏,因觸犯火燒文書律,充軍嶺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龍圖閣學士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詵轉成都。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在成都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悟真篇·後序》自述說:“伯端向己酉歲,於成都遇師授丹法。”《海瓊問道集序》曰:“張得之劉海蟾,劉得之呂洞賓。”)。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誠),字平叔,號紫陽。此後精誠至道,術業大成。

張伯端於宋元豐五年三月十五日,坐化於浙江天台山,世行九十九歲。宋哲宗元佑二年(1088)年,即在張伯端仙逝七年後,白龍洞道人劉奉真(永年)遇紫陽於王屋山,留詩一章而去。以後又曾數度顯化。

張伯端得太上大道真傳,以老子的養生思想,作為內丹派南宗修煉術的指導思想,從而為南宗修煉術奠定了理論基礎。其著作有《悟真篇》、《悟真外篇》。《悟真篇》曰:“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悴枯。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人生雖有百年期,夭壽窮通難預知。昨日街前方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妻財拋下非君有,罪業將衍難自欺。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痴。”其言世人愚痴,不求大道,其言也深,其語也痛,令後輩學人思之而汗下。曰:“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又曰:“道從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這些論述,表明張伯端乃上承道教之正統也。張伯端先命後性的內煉思想,對後世影響甚大,開創內丹派南宗,被尊奉為全真五祖之首。

石泰

杏林翠玄真人石泰,字得之,號杏林,一號翠玄子。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生於常州。石泰喜愛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藥濟人,不惜酬謝,惟願植一杏樹,久之成林,世人稱”石杏林”。杏子成熟時,任人摘取,自付其值於樹下。杏林取之買米、布,冬天以之濟貧。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海蟾傳道於張紫陽曰:“異日有為汝脫疆解鎖者當以此道授之,餘皆不許。”其後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發誓不再妄傳,乃作《悟真篇》,“使宿有仙風道骨之人讀之自悟,則是得天所授”。石泰得張伯端授以金丹大道, 著有《還源篇》行世。主張以修煉內丹為主,積精化氣,合行真元之炁以成內丹。後以“金液還丹訣”授與薛道光。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中秋夜尸解,住世137歲。紹興三十年(1160)顯真於廣東羅浮山。

薛道光

薛道光,名式,字太原,又名道原(源)。南宋閬中人(今四川閬中), 一雲陝府雞足山人。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生。初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凌禪師。因雅好“金丹煉養”,遂入道門。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冬,得石杏林傳授金丹口訣真要。著作有《還丹覆命篇》、《丹髓歌》、《悟真篇注》行世。於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日上升,住世114歲。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顯真於霍童山。

陳楠

陳楠,字楠木,號翠虛。南宋惠州搏羅縣(今廣東惠陽東)白水巖人。出生不詳,於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飛昇。曾以盤櫳箍桶為業。後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又黎姥山神人傳予“景霄大雷琅書”,勤心修煉,道業大成。以濟世教化利人為旨,常捻土為人治病,人稱之為“陳泥丸”。宋徽宗玫和(1111—1118)中,擢道篆院事。著有《翠虛篇》行世。

白玉蟾

瓊琯紫清真人姓葛名長庚,字如晦,因出繼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又字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等。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生於南海瓊州(今海南省瓊山)。自少聰穎異於常人。十二歲舉童子科,諳通諸經,兼擅詩賦書畫。後因任俠殺人,亡命江湖,於武夷山改裝道士,浪跡江東兩湖、西蜀、閩廣。初事翠虛真人九年始得其道。“遂以金丹火侯訣,說與瓊山白玉蟾(陳楠《翠虛吟》)”。嘉慶中(1208—1224)詔徵赴闕,對御稱旨,命館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地,卒於盱江。著有《海瓊問道集》、《海瓊白真語錄》、《海瓊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行世。其內丹理論,奉行南宗傳統,力主獨身清修,身力並行。“心通三教,學貫九流”,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為核心,極大地影響了宋元以後的內丹學派。

張三丰

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歷代祖師小傳

張三丰,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道號三豐,又名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生於元正宗二年三月初九(即1247年)。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祖籍江西龍虎山,自稱天師後裔。《明史》載,其人豐顧而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只一衲、一蓑,鬥米一餐而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能一日千里,能知往卜來。遊處無恆,或居窮山,或處井市。善於嬉謔,旁若無人。嘗遊武當。時五龍、南巖,紫霄諸宮皆毀於兵火,張三丰與其徒與荊棘、闢瓦礫,創草廬居之。並預言此山,異日必定大興。後居寶雞金臺觀,曾死而復活,其門人稱之為“陽神出遊”。曾入四川,在青城山、青羊宮(青羊宮原來還保存有張三丰碑)、鶴鳴山訪道求真。或隱或顯,跡蹤莫測。《道藏輯要·張三丰全集》記載:“天順末,或隱或現,上聞之,封通微顯化真人,後往來鶴鳴山半年,不知所終。”

張三丰是內家太極拳的創始人,現今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家都尊三豐祖師為宗。其著述有後人編輯的《張三丰先生全集》,最著名的是《無根樹》丹詞。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明世宗加封為“清虛玄妙真君。”

李一清

李一清,清代人,武當山道士。年逾百齡,鶴髮童顏。身材修長,健步如飛。水上行走,如履平地。早已歸隱深山,不問世事,與世無爭。李一清祖師繼承了三豐南宗太乙丹訣秘旨。隱居修煉,功達最上一乘,幾近圓滿。

周老師

周老師,四川人。上世紀四十年代入一清道長門下,系統修學武當太乙門絕藝,八十年代被一清道長指定為武當太乙門十三代掌門。南宗歷代單傳,或隔代一傳,或數代一傳,延至今日,已瀕於失傳。周老師秉承南宗餘緒,得一清道長真傳,以其先天根基,集南宗內丹術之大成,參悟金丹大道莫測之玄機,對古丹道玄論作深入系統的研究,公開在道家聖地成都青羊宮傳授南宗性命雙修秘法,並著書立說將南宗武當太乙門發揚光大。太乙弟子遍佈全球,太乙門對其他門派的影響超過歷代。周老師作為一代宗師,功不可沒。

按:周老師說,武當本無太乙門,是我根據史籍記載整理追述的。太乙門實則是周老師所創。

一般認為,南宗的傳承譜系從五祖白玉蟾傳至彭鶴林後即湮沒無聞矣。周老師的師父為一清祖師,現仍住世健在,一清祖師的師父為張三丰,三豐祖師上接五祖白玉蟾,一清祖師與五祖白玉蟾僅隔一代,不可能弟子不知師承(爺),所以太乙門的傳承應確定無疑;且太乙門所傳之丹道為三豐派一脈相承,從其丹法上即可證真。

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歷代祖師小傳

作者簡介:周壯,道家南宗武當太乙門掌門人,道號無塵子。1937年出生在四川廣安縣,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周善人”。周壯老師早年以廣安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哲學系,畢業後長期在中學執教,課餘則隱修南宗丹法,數十年如一日,為當代少有的內丹大成者。周壯老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有緣得南宗高人真傳,對南宗太乙內丹養生術有著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和研究,致力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三十年前,南宗當代掌門人周壯第一次在千年道觀成都青羊宮,將南宗太乙金丹大道推向世界,弟子遍及海內外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南宗的發展邁進了一個新的時代。數十位太乙弟子在多種報刊上,發表四十多篇讚揚周壯太乙功的文章。全國有十多家報刊電視臺及個人對周壯進行過採訪報道。《神功奇效話太乙》一書記載了六百多位太乙弟子,修煉太乙功的神奇功效,治癒了大量疑難雜症。

在航天工業部二院二〇八所等科研單位舉辦的耐寒科學測試,太乙弟子創三項世界紀錄,其中一項是胎息。胎息是鍊金丹大道最關鍵的一步,也是古人成佛成仙的必由之路。

太乙金丹大道。呂純陽祖師稱之為至尊法旨,無上大法。《性命圭旨·邪正說》則說“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旁門。獨此金丹大道是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無別途可以成仙成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