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希特勒在打敗法國後要去攻打蘇聯,而不去攻打土耳其占領中東?那裡不是多石油嗎?

拉闊空間


希特勒在“海獅計劃”失敗後,不去打好打的土耳其,而是去攻打一個更強大的蘇俄,理由很簡單,希特勒壓根就沒瞧得上這隻土雞。用《亮劍》中李雲龍的話說,“暫七師一頭扎進運河,它就死定了”。這個時候,希特勒已經征服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南斯拉夫等國。在歐洲大陸上,他的主要敵人,除了龜縮在英倫三島上被打殘了的英國人,就剩下了被他視為勁敵的蘇俄。拿下蘇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樣不入流的僕從國都能收拾土耳其,這個一戰中曾經的盟友不投降,就只能跳海。


伊斯坦布爾和安卡拉的位置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特勒過分相信和欣賞他的“閃電戰”,“閃擊波蘭”、“閃擊法國”無不大獲全勝,打蘇俄一個出其不意,閃擊莫斯科,打掉蘇俄這個紅色帝國的意志,迫使蘇聯定城下之盟,就能完成他統治歐洲大陸的野心。

如果貪圖眼前的利益,先打土耳其、進軍中東,去獵取石油,一來,在當時德國最先進的戰機Bf109的航程不夠,才使“海獅計劃”流產,留下了英倫三島這個歐洲反法西斯的重要的根據地,二來,再把戰線拉到中東,兵力過於分散,犯了兵家大忌,也有違“遠交近攻”戰略的常識。

“海獅計劃”構想圖

進攻蘇俄,在希特勒看來,也是要打下一片廣袤的戰略大後方。蘇聯的頓河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糧食、煤炭和石油的重要產地。這才是剛剛從一戰中恢復元氣的德國急需的,支撐戰爭的物資產地,而非單單需要石油。這也是在閃擊莫斯科失敗後,希特勒緊接著就發動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原因。就像希特勒準備攻打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時,先拿下丹麥和挪威,保障了德國的海上戰略基地,和瑞典的鐵礦沙的供應,以保證戰爭所需。

斯大林格勒戰役示意圖

可以說,希特勒這個挑起二戰的法西斯禍首,戰略眼光還是不錯的,只是他錯誤地低估了蘇聯人民的反法西斯的堅強鬥志,才最終導致了德意法西斯軍國主義的覆滅。


燕北林叢


當時土耳其跟德國眉來眼去的,希特勒真的發兵這裡很可能就不用打了,土耳其會直接上賊船的。但是不論從戰略形勢上分析,還是考慮到政治形勢,希特勒都沒法逃避與蘇聯的一戰,而他如果不打垮蘇聯直接經過土耳其去搶中東,那麼很可能更早的死無葬身之地。


先說中東,此地在上個世紀初就發現有石油不假,可是發現一大堆石油那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的事情了。進行戰爭中的希特勒估計沒空搶一片可能很多石油也可能就是有一點的地方去慢慢開發吧?當時歐洲附近明確石油一大堆的是羅馬尼亞,跟著希特勒混呢,另外就是蘇聯的高加索——裡海地區的巴庫一帶。他沒有必要為了石油跑去中東。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中東對於希特勒不是沒有戰略意義。佔領這裡就是佔領了世界的十字路口,幾乎可以掐斷大英帝國了。當時中東的伊拉克有個“金方陣集團”的軍人團伙很親納粹,伊朗國王跟德國關係也不錯。他要是真的能拿下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埃及一帶,一口氣殺進印度不是問題,這就等於直接宰了大英帝國的奶牛嘍。還可能會勾引的日本從東邊殺過來會師,別忘了日本當年聯合艦隊機動部隊可是跑去斯里蘭卡大鬧了一場,不過沒結果回家了……


德日在印度或者中亞會師的可能,在當時曾經引起過同盟國的極大擔憂,這就是所謂的“戰略握手”,幸虧最後沒成。


這麼好的前景,為啥希特勒不去打?答曰,非不欲也實不能也。他辦不到啊……


首先好多回答都在說什麼“英國不會答應”,這個其實根本不用提,因為二戰爆發那天德國進攻了波蘭,然後就是英法對德宣戰,再以後才有了法國被希特勒揍趴下。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正賭咒發誓“要在海灘戰鬥,要在花園邊上戰鬥……決不投降!”云云呢!


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想去通過土耳其打中東會非常悲劇。翻開地圖看看就知道,如果希特勒想進軍中東,幾百萬大軍就得浩浩蕩蕩開過巴爾幹越過土耳其(嗯,前面說了應該不用打了),可是怎麼開過?地圖上畫的明明白白,這裡到處都是山地,一共也就那麼可憐巴巴的兩三條鐵路。運輸得頭大死德軍後勤的!


海運?更沒戲了!英國不說要打到底麼?當時意大利不給力啊,地中海愣是控制不住,連家門口的馬耳他都打不下來呢,別說埃及、巴勒斯坦都在英國手裡。德軍要是敢玩海運,估計一半多能運到龍王爺家裡去了。還有土耳其門口的塞浦路斯也在英國手裡!信不信從這裡起飛的英國轟炸機輕鬆就能把武裝大遊行中的德軍統統送回姥姥家?陸路不光難走,而是根本不能走啊!


好吧,就算是英國人忙著守家,沒空利用這麼漫長的補給線騷擾德軍。蘇聯呢?且不說那個“大雷雨”計劃是真的假的吧,就是看著自己家被兩個不懷好意的傢伙圈起來,斯大叔會無動於衷麼?那時候希特勒的大軍綿延幾千公里的跑去中東打仗,側面軟肋正好留給他了,這種誘惑不好拒絕啊!


所以,打中東?萬萬使不得啊!那邊反正斯大叔不懷好意的在運氣,加上他家裡很有點底子,為啥不先下手為強去搶一票?於是元首就這麼決定了……



千里巖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多半是從目前的視角去考慮當年的問題。二戰前,中東地區僅有兩個獨立國家伊朗和土耳其。由於伊朗與德國在主體民族上都屬於雅利安人,德國又非常注重向這個中東地區唯一未被英法佔據的國家進行滲透,伊朗與德國的關係還算不錯。

而隨著法國在二戰初期的失敗、隨後的維希法國政權對德國妥協,受法國控制的敘利亞和黎巴嫩隨即也倒向德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對此自然不會坐視不管,1941年,敘利亞、黎巴嫩、伊朗三國在盟國操縱下先後發生政變,親德政權全部被推翻——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恰逢德國入侵蘇聯伊始,德軍根本分不出兵力去與英法爭奪中東的控制權。從時間點上來說,雖然是德國入侵蘇聯在前、德國的中東盟友倒臺在後,但兩者發生的時間僅相距不到半年,德國對此可以說根本來不及反應。

另外,二戰時期的中東,也並非如同今日一樣“遍地油井”。上世紀40年代初,中東地區已經探明並實現大規模開採的油田僅有伊朗的波斯油田一處。即便德國能夠控制中東,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探明中東地區的油田位置,待除伊朗外其他區域的油田開採,或許盟軍都已經在諾曼底登陸了。即便是德國控制了波斯油田,其實對德國來說意義也不大——上世紀40年代時,管道輸送技術尚不成熟,從伊朗鋪設原油管道到德國本土根本不現實,更何況還要經過東線戰場,根本就不安全。


而如果德國使用油輪運輸原油,如何突破美英法海軍的攔截和攻擊也足夠讓德國人頭疼了——德國過於羸弱的海軍從來就沒有在海洋上佔據過優勢。可以說,從中東獲取石油,對納粹德國來說是地緣上沒控制、安全上沒保障、技術上沒能力的計劃,因此德國在二戰期間從未以軍事力量染指中東的亞洲部分,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軍機圖


納粹發動戰爭,選擇侵略國家的時候並不僅考慮石油的多少,當時土耳其多石油的地方(比如沙特),已經基本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一直是納粹無法征服的國家。當前產油的殖民地地理距離又遠,氣候也迥異於歐洲,即使勉強佔領,石油也不是想開採就開採,想運輸就運輸這麼簡單的事情。況且當時羅馬尼亞的油田已經被納粹所用,納粹煤改油的技術也還勉強夠用,沒有必要勞師遠征。

相反,蘇聯卻已經近在咫尺,各自都在忙著擴軍備戰,雙方撕破臉皮只是時間問題。蘇聯的腹地不僅有石油,還有一望無際的平原農田,豐富的礦產資源,與蘇聯的工業設施,最次還有大量的人力資源,這些都是納粹繼續發展壯大亟需的生存空間。這些因素綜合考慮下,納粹才最終先選擇進攻蘇聯,最終也埋下了覆滅的伏筆。


法大庶吉士


二戰期間的蘇德戰爭,堪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消耗戰。在這場戰爭的前期,德軍一路勢如破竹,打的蘇聯紅軍一潰千里,蘇聯差一點就被打崩潰了。但在關鍵時刻,美國人拉了蘇聯人一把,在美國人的幫助下,蘇聯人擋住了德國人的攻勢,蘇德雙方在各條戰線上都陷入了拉鋸戰。但由於德國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石油,導致德國在各個方面都被縛手縛腳。因此德國為獲得石油,到處瘋狂的找油,甚至不惜成本大規模人工合成石油,但仍然無法解決嚴重的油荒。

於是很多人對此就產生了疑惑:中東石油儲量豐富,又和德國近在咫尺,為何德國人不去搶奪中東的石油呢?



這是因為,蘇德戰爭並不是因為石油資源而爆發的,蘇聯有沒有石油,與德國打不打蘇聯沒有必然關係;另一方面,中東地區在二戰時期也不是石油高產區

當時石油產量排名前五的國家是:美國、英國及其殖民地、蘇聯、委內瑞拉、伊朗

第一名的美國,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接近兩億噸。佔全球石油產量的百分之七十!可以說美國人用石油淹沒了德國和日本。

第三名的蘇聯,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將近三千萬噸,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產量也算很高,但是蘇聯的煉油能力拖後腿。

第五名的伊朗,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約為一千萬噸,在當時是中東地區最大的產油國。但是離德國太遠了,而且伊朗政府跟德國關係不錯,希特勒沒有必要打伊朗。

除了以上五國外,排名第六和第九的產油國分別是荷屬印度尼西亞和伊拉克。荷屬印尼的石油年產量約為八百萬噸,英屬伊拉克的產量約為四百萬噸

。印尼的油田是日本鬼子非常想要的,所以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小日本第一時間就佔領了印尼油田。至於伊拉克的油田,雖然產量也有幾百萬,但還是那個問題。離德國太遠了,希特勒真沒有必要跑那麼遠去搶那點石油。

根據統計,中東的石油產量在當時的全球只佔百分之五,跟現在的產量遠不能比。所以德國如果為了石油打中東,是無厘頭的……



既然蘇德戰爭的爆發不是為了石油,那又是因為什麼呢?這個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和納粹德國的關係是比較搞笑的。

1936年,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按照核算,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佔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十!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於是蘇聯在當年修改了憲法,並在憲法中聲明: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蘇聯人取得的這個成績,把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嚇得要死。畢竟蘇聯的工業規模是實實在在,俄國人的侵略性也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更可怕的是,屠夫屎大林在當年基本消滅了蘇共黨內外的所有政治對手,穩坐蘇聯領導人的一把手。這對於西歐國家來說,無疑是腦袋上懸了一把達摩克里斯劍!搞不好就要掉下來刺死自己。

希特勒這時候不揣冒昧的跳出來了,他向英法等國表示:我來對付蘇聯

於是在1936年底,希特勒搞出了一個《反共產國際協定》。日本緊隨德國加入,不久後意大利也加入了該聯盟。(也就是後來的軸心國集團)



希特勒成立這個聯盟的目的,現在的人都知道他是想打著反蘇反共的旗號,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以隱藏自己瓜分世界的野心。但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希特勒還真的把英、法、美等國給忽悠住了。諸國對他急劇擴張軍事實力的行為放任不管,結果導致養虎為患。到了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德國的軍事實力在歐洲已經僅次於蘇聯了。

屎大林同志看到希特勒針對自己,而且還是他最怕的德國、日本兩面夾擊,於是他想出了兩套應對方案:

第一、服軟。儘量跟德國、日本求和,哪怕解散共產國際都無所謂!力圖爭取跟日本和德國都簽訂互不侵犯或者中立條約。之後斯大林還申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打算跟德國穿一條褲子。簡直莫名其妙,最後被希特勒斷然拒絕……

第二、結盟。也就是拉攏第三方勢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在亞洲,可以跟中國結盟對付日本;在歐洲可以跟英、法合作,共同對付希特勒。

跟中國的合作,還是比較成功的,給了中國的抗戰不少的支持。但是跟英、法的合作就搞崩了。屎大林當時很有誠意,用了最高的禮儀規格邀請英、法兩國派代表去蘇聯談判,商談共同遏制德國的方案。

結果談判歷時三個多月,三方沒有就任何一個事項達成共識。而且蘇聯在談判中每次都派出的是元帥,英、法每次派出的都是一些沒有決定權的副職去談判。這些人就是去打醬油的存在,最後斯大林失望了,終結了這場無意義的談判。希特勒知道三方談判破裂後,立刻派裡賓特洛甫到莫斯科跟屎大林談,蘇德代表談了一週,就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十年,共同瓜分波蘭。



這個互不侵犯條約雖然簽了,但是希特勒和屎大林的心裡都清楚,歐洲就這麼大,既然要擴張,蘇德之間的戰爭遲早是要打的。只不過屎大林認為,戰爭應該不會來的那麼快,因為英法對德國的威脅更大,畢竟英法和德國的老工業區是直接相鄰的。希特勒如果不徹底打垮英國,他是不敢打自己的。

而且斯大林迷之自信,他認為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軍的人數一直在穩定增加,還包括有大量的後備役部隊。蘇軍擁有兩萬四千輛坦克,並且其中的一半以上在西部軍區,是德國的四倍。蘇聯紅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希特勒腦子短路,敢打自己?

但是屎大林小看了希特勒,因為在希特勒的眼裡,英、法固然要打,但是蘇聯這個共產主義輸出地更要打!

蘇軍的規模雖然號稱歐洲第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屎大林搞大清洗運動,把蘇軍有經驗的軍官一掃而空,現任軍官全部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輕人,沒有一點戰鬥經驗。德軍打蘇聯紅軍,用希特勒的話說,這叫:

蘇聯就是個破屋子,德軍用腳一踹就能踹倒,龐大的蘇聯紅軍只是個無頭巨人罷了

於是蘇德戰爭就在希特勒的策劃下,屎大林的誤判下,意料之中的爆發了。



這場戰爭其實就是槓把子爭奪戰,德國在滅了西歐之後,在歐洲只有一個對手了,那就是蘇聯!所以他必須要打蘇聯。至於德國在蘇德戰爭中缺油,而去攻打蘇聯的高加索地區,這是因為

蘇聯正好有大油田,德軍只是順路去攻而已,反正整個蘇聯都是要拿下來的。所以這場戰爭跟蘇聯有沒有石油,沒有必然關係。就算蘇聯沒回石油,德國也會去其它地區搞。

這就好比日本侵略中國,不管中國有沒有石油和鋼鐵,日本都會侵略。因為侵略中國是日本向全世界擴張的必須階段,不可能跳過中國直接向世界侵略。

至於說中東地區,當時的石油產量倒是可以滿足德國的需要。但是當時的中東國家普遍都是親德國的,德國沒有必要去打。因為只要德軍收拾完蘇聯,回頭再把英國在中東的武裝力量再消滅了,這些國家會主動歡迎德軍,根本不需要打。所以關鍵還是德國與蘇聯的戰爭,贏了蘇聯就贏了一切!並且,如果德國集中兵力去中東跟英國死磕,反而會造成它的東線兵力空虛。蘇聯紅軍若是主動進攻,這對來說德國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Mer86



適情雅趣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在後來各國學者對二戰的分析中,德國的戰敗原因都有一條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為當時工業基礎的重要能源“石油”的消耗殆盡和匱乏,這也造成了一個假象,那就是當時的德國只要佔領當時處於中立的土耳其,並控制中東的石油資源,那麼納粹德國似乎就能贏得二戰的結果呢?



這種思考問題的邏輯是錯誤的,尤其是在二戰歐洲的格局下更是如此,當時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將德國迅速強大起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希特勒的冒險主義。另一方面是英法德綏靖政策。這兩點讓納粹德國軍隊實力都是翻倍的上漲,例如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就獲得了裝備精良的軍隊150萬人,而且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也進一步支撐納粹德國的擴軍能力!



因此納粹德國對英法德軍事行動充滿了幻想,不幸的是在法國竟然幻想成真,法國的迅速潰敗和投降讓德國寄希望快速降伏西歐唯一還具備威脅的英國!試想一下,以德國的陸軍和英國的海軍組隊,那豈不是世界無敵!希特勒當時基本就是這麼想的,然而讓希特勒驚訝的是英國的抵抗意志出奇的堅定!



當幻想無法實現,面對現實成了唯一的選擇,英國的海空軍仍然頑強的對抗著德國,也讓德國擅長的陸軍精銳無可事事的同時,還要擔心英國的報復性轟炸,也就是說集結在英吉利海峽準備登陸英倫三島的德國陸軍精銳此時無用武之地!



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蘇聯正在擴軍備戰,大量的蘇聯軍隊部署在蘇德瓜分波蘭後的蘇聯一方,而德國在東線的軍隊僅僅只是短期的防守,倘若如題主所述德國精銳從土耳其進入中東,德國本土將會暴露外蘇聯軍隊的視野之下!對於早就開始領土擴張的蘇聯,能不攻擊德國?徹底消滅歐洲的威脅也符合蘇聯的需要!



也就是說那個時期能源需要遠低於安全威脅,而實際上並不是德國沒有進入中東,而是在中東和北非活躍著英國人的抵抗力量,而且即使獲得控制權,也不見得能將獲得燃油運輸回歐洲本土!



到了二戰後起,德國缺乏的就不僅僅是能源了,兵源、裝備和糧食都是制約德國軍隊進一步擴大戰果的能力!


嘟嘟超


有很多人認為,德國冒然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是希特勒的一大戰略失誤,戰術上也準備不允分,致使德國大好局面走向失敗。其實這個結論是從二戰的結果推導出來的,是“事後諸葛亮”式的思維,也過於簡單化了德國的決策過程和誇大了希特勒的作用。

二戰前,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是誰?不是德國,也不是法國和英國,而是完成了革命,正大搞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徹底研究和批判了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在蘇俄開始的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瞠目結舌,並且讓英、法感到恐懼。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的初期,經濟上也運用了國家社會主義的一些辦法,讓德國經濟迅速復甦。

德國,地理上就是個四戰之地,但因為一戰戰敗後,遭到的英法的肢解和壓制,復仇的對象必先是英法。為避免兩線作戰,先穩住蘇聯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聯手,瓜分了波蘭,並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便專心向英法尋仇。但這並沒有讓蘇、德之間真的相互信任,各自的軍事參謀部門,都偷偷制定了攻擊對方的軍事方案,兩國間貌合神離。

德國的復仇之戰進展的異常順利,順利得連希特勒都感到不可思議,20天法國投降,英國被壓縮到三島之上,只能天天挨炸彈,苟延殘喘。德國軍隊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舉國上下,士氣正旺。可是,德國的海軍羸弱,小小英吉利海峽,就阻住了百萬德軍機械化軍團,憋屈的有力無處使。

這種情況下,歐洲最大的敵人,就只剩下蘇聯了,廣闊的俄羅斯平原,給德國鐵甲軍團留出了廣闊的機動空間,巴庫油田有著機械化部隊必須的能源,更重要的是,再給蘇聯多幾年的整軍備戰,以蘇聯的領土、資源和綜合經濟基礎,戰爭動員能力,德國就算完全消化掉西歐,也未必能和蘇聯抗衡,打成個曠日持久,再現一戰時的慘烈,這決不是德國要的。

至於題主所說,中東石油大發現,己是二戰結束後50年代的事,希特勒還不知道呢!





淨月暖陽


很簡單,二戰前世界主要產油國,第一美國,第二蘇聯。中東石油僅少量開採,比如伊朗和科威特等,不僅控制在英國人手中,而且還得通過蘇伊士運河,遠水解不了近渴。就連羅馬尼亞那點可憐的石油,對德國也是大大的恩賜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理解為產油國打敗了貧油國!


長亭怨慢鳳棲梧



希特勒是一個具有極大野心和特別自戀的人,他攻打蘇聯的目的不是為了石油,如果打遊戲攻關一樣,就是提升對手層級,擊敗一個超強對手,證明自己。

在希特勒眼裡,只有滅掉他認為當世唯一有潛力跟西方匹敵的東方敵人蘇聯,才能實現他獨霸全球的夢想,搬掉他征服世界的最大一塊陸地絆腳石,實現他對世界實行他理想中的統治。


像土耳其以及中東這些國家,在他看來,時機需要時,他要拿下他們,應該比拿下法國更容易,甚至可以比照捷克斯洛伐克模式。事實上,如果蘇聯淪陷,德國將擁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世界上最大人口基數,整個歐亞大陸的的工業基礎,那個時候不用說土耳其,整個亞洲都是囊中之物,他何須大費周折?

另外,德國進攻蘇聯,也有擒賊先擒王的意思。如果德國先進攻土耳其,由歐入亞,會引起蘇聯的警覺,蘇聯必然出來攪局,那個時候德國就有可能陷入蘇聯背後支持的代理人戰爭中,他的閃電戰模式就會被破解,進攻蘇聯的突然性就會失去。



所以,擊敗蘇聯既然是遲早、既定的目標,根據閃電戰的特性,他必須果斷、快速、乾淨、徹底的進攻蘇聯,土耳其及中東,屬於他取得蘇聯後下一步的秋風掃落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