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進馬家窯陶器——馬家窯雙系彩陶

名稱:馬家窯雙系彩陶

類別:瓷器

規格:口徑 12.1cm 通高:30.6cm

一起走進馬家窯陶器——馬家窯雙系彩陶

馬家窯文化,1923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其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佈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也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製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的製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製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製陶工匠師。

一起走進馬家窯陶器——馬家窯雙系彩陶

此件馬家窯雙系彩陶色調簡潔明快,畫工精巧嫻熟,胎質輕薄光滑,堪稱馬家窯文化彩陶精品。細泥橙黃陶製,侈口、口沿微外翻,長頸、折肩,斜腹內收,平底。腹部飾對稱橋形雙耳,正面頸部及口沿內側飾浪花紋,肩腹部飾多層網格狀平行線紋和波浪紋,中間四面開窗圓形圖案內繪神秘符號紋飾。它是文化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它不僅包含著史前時期眾多神秘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

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製中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為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徵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繪畫的源,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向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創造了繪畫表現的許多新的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它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向世人展示了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數量眾多,達到世界巔峰的彩陶文化。

一起走進馬家窯陶器——馬家窯雙系彩陶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更多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因為它不僅是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的源頭、同時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它神奇輝煌的藝術魅力至今還在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