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里熠熠生輝!

客都梅州

中華上下五千年

沉澱至今的民間藝術數不勝數

而在客都梅州的民間藝術裡

便有以下幾種代表絕活

黑蛟燈舞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黑蛟燈舞又稱"烏龍過江"舞,流傳於梅州大埔縣汀江河畔的一些鄉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然而失傳了多年,前幾年才得以整理傳承,於2012年被評為梅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黑蛟龍燈製作和舞法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巨蛟渾身漆黑,威武雄壯,它的鼻、額、嘴似三座小山,額頂上突起一個高大的犄角,口裡含一顆斗大的火珠,整條黑蛟長達16米多,龍頭重達五六十斤,直立高度一米八,需要五六個壯漢共同輪流舞舉。

平遠船燈舞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平遠船燈舞在平遠縣民間流傳已有200多年曆史。在平遠縣的鄉村,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佳節,以及歡慶豐收之喜,均可見“船燈舞”。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平遠船燈舞2006年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花鼓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喜歡搖滾樂的朋友都知道,架子鼓是不可缺少的樂器。而在客家民間藝術的表演活動中,花鼓同樣也是重要的“成員”。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花鼓的表演形式其實非常活潑,講求即興式的創意,是客家地區傳統的慶祝表演活動。在客家人聚集之地,落地花鼓幾乎家喻戶曉。

客家山歌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梅州客家山歌流傳於廣東省東北部客家地區並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集地,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鄉土生活氣息濃郁,形成民歌中獨立的一支。

廣東漢劇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美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流傳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在粵東客家地區不斷生根、開花、結果,廣為流傳,成為客家人自己喜愛、習慣和傳唱的戲曲,是南國戲劇一朵絢麗的“奇葩”。

豐順埔寨燒火龍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豐順埔寨火龍是廣東梅州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由燒火樹(燒煙架)、燒禹門(鯉魚跳龍門)、燒火龍三項組成,至今有300年曆史。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埔寨火龍”由鐵絲、竹料、紙等紮成,繪上鱗、角、爪,龍首至龍尾長達數十米。在龍身上安裝煙花、炮竹、火箭多達數千枚,龍頭、龍尾裝的火藥更數不勝數。一條火龍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多人。

大埔鯉燈舞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鯉魚燈舞是一種源於中原的民間舞蹈,相傳為族人楊纘緒於乾隆年間從陝西帶回。2007年,大埔鯉魚燈舞被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1955年大埔鯉魚燈舞還曾參加過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藝術匯演,而過去傳統五尾的鯉魚演出現在已經改良為九尾表演,更顯鯉魚燈舞的演出場面熱鬧大氣,體現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五華吊線戲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五華木偶戲,屬提線木偶,明代從浙江、福建傳入,已有500多年曆史,源遠流長。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五華木偶戲比漢劇、潮劇的歷史都要長,擅長表演的是在閩贛地區流傳了400多年的“客家吊線戲”。

每當節日慶典

這些民間藝術便成為主角

讓客家人進一步瞭解

熟悉其中的文化沉澱

那些點綴了客家梅州的文藝,在歷史的沉澱裡熠熠生輝!

歷久彌新

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

便是客家人對

自家文化的美好寄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