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江河:書法雜感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書法

雜感

文 | 歐陽江河

記得12歲時第一次看到王羲之的字,當時真把我給震了,尤其是他的《喪亂帖》。我陸續看到的王羲之帖,除此之外還有《快雪時晴》《省別》《遠宦》《姨母》和《十七帖》。但我沒在王羲之的字上下苦功,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意臨。王羲之的妙處在於他的嚴謹、剋制,耐人尋味。他的字你覺得寫透了,寫得像極了,但沒用。僅僅學得像不行。我腦袋裡面一直有個幽靈般的想法: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跡會是什麼樣的?不僅僅是用筆,包括用筆背後隱藏的那種微妙的、有韻味的東西,那種像計算機處理過的精確性,多一點就過了,少一點又不夠的東西。你搞不清楚它那種精神上的精確性是從哪兒來的。那種書寫的瞬間性、現場感,在一瞬間讓觀者感覺到字裡沉積有百年、千年、萬古的考量、磨損、修煉、積累、提取。一瞬間有萬古的感覺,但又有初始感。一萬次以後的初次感,一切是活的,剛發生的。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歐陽江河書法作品

40歲之後我迷上了林散之,他的大草。王羲之的《十七帖》是小草。張旭、懷素以後,有了大草,真正的草書的東西出來了:那種流動性,那種生生不息、那種多向度銜接與照應、那種深呼吸和換氣、那種內視與外拓、進取與退身所形成的源源不絕的生命狀態。懷素把篆字的線條和筆意放進了草書。張旭是狂草,他放進的是劍法、劍意,人體的舞蹈元素通過金屬元素傳遞出的變化。王鐸把提按、方筆、外拓、脹墨等元素放進了書寫。林散之一生反覆寫《西峽頌》,他把漢碑的筆意和刀意放進去了。還有他老師黃賓虹的影響,那樣一種元氣茫茫收不得的墨法變化。林散之草書特別感動我的,是書寫本身的時間感,將生命的萌芽、生澀、半熟、成熟、過熟、凋零、漸逝融合在一起,不添加分析成分、不帶有教科書腔調,時間的羽化處處彌散,不強求時間之形構和性質的絕對統一。反觀王羲之的字,則是無時間的,將一萬個瞬間壓縮成一個瞬間,並不呈現時間各個階段的重疊和進退。

或許正是這種渾成的時間軌跡,傳遞出林散之草字獨有的滄桑感,以及無人能及的草書味道。但什麼是草書味道呢?很難定義。但懂字的人看得出來,感覺得到。林散之信奉自然書寫,信奉對時間、對節奏、對變化的把控。但這一切似乎不是控制的產物,反而像是失控的產物。但寫大草的失控,本身是最大限度的控制。大草的失控,感覺就是一個人在書寫狀態中,生和死的溝通一體化了,醉和醒,黑暗和光明,喪失和得到,接續在一起。這種統一與平衡是磨損出來的,而不是計算和搭配出來的。它是發生和創造。技術性的積累只是外在的保障,只是準備,所有這些最終要匯聚成生命的創造狀態:把書寫的時間性和空間感結合起來,達到一種受控和失控的交合狀態,一種呼之欲出的、有呼有吸的、舞之蹈之的狀態。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這種狀態我們在張旭、懷素的草書中有所見識,在公孫大娘舞劍的狀態中有所體現。創造性這個東西是一致的,就是生命在那一瞬間的收束與綻放之際,聚集了眾多的亡魂與生靈,調用了眾多的訓練和踐行、確認和互否、顯現和消除,所有這一切的共同參與和見證。創造意味著呈現、打開這樣一種活的狀態。觀者一瞬間會突然被打動,作品所產生的那種氣場,那種味道,那種優雅和狂喜,甚至冒犯和反詰,全都在其中升起和飛起。這一切擇日而至,擇人而在,不是每分每秒都在,而是選擇一個時刻神秘地到來。

有的書家字寫得很好,但把所謂的好字寫得生命全無,沒有心動和呼吸,沒有舞蹈。書法絕不是漂亮的筆畫組裝在一起就是好字,而是合適的、恰當的、貼切的書寫元素生長在一起,建構在一起,形成微妙的呼應,形成生命的共同體。那樣一種貼切、合適、恰到好處裡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東西。就當代書法而言,我推崇原創性與時代特性的深度綜合。當代書法,為什麼不可以像當代思想、當代詩歌、當代物理學那樣,試錯般地去寫,試試看能不能寫出些非花非霧的東西,混亂複雜的東西?不僅將靈動、飄逸、精緻、幻美的字寫在紙上,也將木訥、拙鈍、彆扭甚至聖愚的東西寫入筆底。當代書法,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包容的。多一些幻美、抒情、甜蜜蜜的東西當然沒問題,但我更看重那些深具說服力的、帶有扭結力的、秋風破的字。很奇怪,一方面我推崇書法的書寫性,對反書寫保持質疑,但又為反書寫有可能為書法帶來的當代性感到莫名的興奮。如果將書寫性理解為機械地、亦步亦趨地仿寫“二王”或顏字,這我不認可,它真的讓人膩味。

當代人的字包含了特有的趣味和時代精神在裡面,包括標語公文的、壓縮餅乾式的、市井俗氣的成分,構成了當代書法豐富的、多樣性的趣味。它的俗氣、官氣、市場氣、展覽味,它的淺薄、它的喜感,它的小自我、小格局、小資或中產階級的裝飾性,所有這些混生在一起,構成了當代書法的總體趣味。總的來講,就拓寬書法的可能性,更真實地理解書法與當代日常生活、與總體時代精神的關係而言,當代書法的趣味,是古代書法不能取代的。一部書法史,晉朝尚韻,唐朝尚法,宋朝尚意,當代人尚趣,這裡的“尚趣”就是多元化,後現代意義上的混雜。我們不能在當代只寫“二王”的字,不管“二王”有多麼精彩。

關於當代書法的書寫內容,我以為,一味拘泥於書寫古人的詩、文、筆記,或佛經片段,是有問題的。但這個“寫什麼”的問題引入到書法創作的語境後,又關乎“怎麼寫”的形構問題。傳統書法來自古漢語,它的書寫性與漢字的同構關係是天然契合的。而當代內容與當代書寫的關係,遠未得以澄清。書法的元書寫,往深處追問,一定有個“原文”問題。當代文字內容的元書寫是什麼,至今沒有達成共識。這不僅涉及漢字的繁簡問題,橫寫豎寫問題,節奏與換氣問題,裝飾與實用問題,還涉及一個根本的切問:書法的主體是誰?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書家還沒有把肉身的生命寫到字裡面去,把它寫成一個幽靈的東西。還沒有到這個階段:我指的是當代中文內容的書寫,還沒有出現古漢語書寫裡早已有之的、像花在開水在流一樣的“幽靈”性質的東西。“寫”還沒有在當代書家身上變身為幽靈。而書家們一寫古詩古文,草書也好,篆字也好,漢碑也好,寫到深處,那個“幽靈”揮之不去。但當代人正在寫的這些東西,它的生命是來自哪裡?可能還是借的生命。詭異的是,如果沒有“幽靈”的餵養,我們沒有辦法把自己身上的鮮活的東西也變成幽靈,確切無疑地放到當下創作裡去。幽靈這個東西需要積累,需要磨損,需要殘酷,需要否定。當代書家正在尋找、正在揣摩、正在寫的東西,無論它在哪裡、是什麼,顯然還不是一個“幽靈”,還沒有獲得那樣的生命的深度、那種經典性和否定性。除非你假造一個真實,否則它不是一個真正的東西。

一代人的努力可能不夠,需要好幾代人共同的、持續的摸索和努力。神秘性還沒出現,那種可以在百萬顆鑽石中總結我們的、劃時代的書寫者,或許也還沒有出現。那麼,在當下,請允許當代書家們放進點多元的東西在書法裡,彼此滲透、沾染、串感、變形。很多人已經這樣在寫了,充滿了能量感、原創性以及奇思妙想。傳統書法和當代書法的相互打開和相遇,其實就是類似於“未來的已逝之物,和過去的將逝之物”的相遇,構成一個活生生的當下。

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臟。

所謂玻璃就是水在火焰裡改變態度,

就是兩種精神相遇,

兩次毀滅進入同一永生。

《玻璃工廠》(節選)

從朦朧詩時代就已成名的歐陽江河,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這首《玻璃工廠》是其最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歐陽江河詩歌的成就顯著,書法作品亦不相上下,與其詩歌風格有內在氣質的一致性:瀟灑、大氣、汪洋恣肆,連綿起伏,用他本人的話來說,“都是試圖把握控制與失控之間的平衡。”

歐陽江河小時候以乖巧著稱,不識字時便可以盯著報紙兩個小時目不轉睛,上小學之前也酷愛舞文弄墨。

讀中學時遭遇文革,卻機緣巧合結識了當時打為右派的某位齊白石弟子。

在書房中,少年歐陽江河得見這位大師與郭沫若、啟功、黃賓虹、齊白石等人的通信,有幸窺見了50年代以前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觸摸到了時代積灰之下仍在微弱跳動的字緣文脈。

這是文人的溫度,因而在他最初的臨書中,他亦將這種文人的溫度融入到自己的書法中,臨摹著鍾繇、王獻之、顏真卿、蘇東坡,以及許許多多有名無名的碑刻金石。

多年以後,人們見到的歐陽江河的書法,更是沉著穩健,筆力渾厚,殆出天巧。用他自己在書法集的自序中所說,就是:“滿紙雲煙,骨帶煙霞”。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歐陽江河長詩《老男孩之歌》

硬卡紙 40cm╳40cm

2016年

2014年3月23日,由成都女詩人翟永明策展的歐陽江河書法展,在成都白夜藝廊進行,現場展出歐陽江河的大草、行草、楷書、隸書等書法精品共幾十幅。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餘華小說片段《在細雨中呼喊》

2016年7月30日,歐陽江河參加由山東榮寶齋舉辦的“心象——歐陽江河、於明詮詩書作品展”。其書法作品受到山東藝術圈追捧。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聞一多《死水》

2017年6月25日,由夢邊文化主辦的國內首個最具規模的當代文人書畫作品群展“夢筆生花——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在今日美術館三號館亮相。歐陽江河以書法作品《夢筆生花》題寫展覽主題。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魯迅《好的故事》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鐵凝《沒有紐扣的紅襯衫》

硬卡紙 40cm╳40cm

2017年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韓少功《馬橋詞典》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格非《望春風》

2017年7月15日,“新文學”一百週年之際,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北京師範大學、山東藝術學院聯合主辦,北京玉泉書院承辦的“墨寫新文學——歐陽江河、於明詮書法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驚豔亮相。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歐陽江河、於明詮兩位詩人、書法家的近百幅作品,全面體現了兩位作者對新文學、當代書法創作以及文學與書法之間關係的思考和探索。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蘇童《黃雀記》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芒克《向日葵》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歐陽江河長詩《誰去誰留》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