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力談教育創新:讓學生走出去 發出更多中國聲音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7日訊 (記者 魏金金)教育是立國之本。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需勇於突破,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日前,在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期間,十代會僑界代表、西南大學西塔學院院長,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重慶市僑聯副主席張自力就此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

张自力谈教育创新:让学生走出去 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十代會僑界代表·重慶市僑聯副主席張自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10年前,已在澳大利亞學習、工作生活8年多的張自力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重新回到西南大學任教。事實上,西南大學對他而言並不陌生。早在1989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研究生畢業的張自力就開始在西南師範大學(現西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工作,1996年年僅32歲的張自力因能力出色被破格晉升為教授。可以說,畢業之後的10多年時間裡,張自力把年輕時期最富有創造力的青春年華也奉獻給了西南大學。

張自力談到,作為一名教師,自己平時總是習慣性地對比國內國外的教育情況,“這種比較不單單侷限在我自己從事的高等教育方面,由於那時女兒正在澳洲,從小學讀到初中,通過女兒也能接觸到一些初等教育方面的情況。我發現在教育教學方面,國外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先進理念和方法,說不定可以彌補我國教育方面的一些不足”。其實,在跟家人商量回國的之前,張自力就已暗下決心,一旦回國,回到西南大學,一定要盡己所能,將國外先進辦學理念和中國本土優勢相結合,推動西南大學的國際化辦學。在張自力看來,能帶給我國高等教育和西南大學學科建設一些有益的東西,比在國外按部就班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更有意義。而彼時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一股全球性的時代發展浪潮。

回國之初,張自力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動西南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當時,教育部還沒有開放受理中外合作辦學的申請,所以我們只是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通過簡單的‘學分互認’進行合作。等到2010年,教育部開啟新一輪中外合作辦學申報,我們也隨即啟動了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合作辦學的洽談”。然而,要真正開展中外合作辦學,並不如想象中那般順利,具體實施過程一波三折,障礙重重。張自力談到,由於中外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差異,最開始在與澳方高校的洽談的時候一度陷入困境。但最終,前前後後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張自力和團隊最終於2014年促成了西南大學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軟件工程專業的落地。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取得成功之後,作為學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申報一個非獨立法人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張自力接著談到,此後他先是通過近四個月的時間詳細論證,向教育部提交申請、答辯。四個月後,也就是2016年2月,西南大學獲得教育部正式批准,於2016年3月宣告成立西塔學院,“西塔學院不僅僅是西南大學,也是重慶市依據國家《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批准設立的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而且也是澳大利亞高校和中國高校在本科段設立的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張自力坦言,10年來,他花了很多精力在中外合作辦學上,“我回到西南大學之前,這兒一個合作辦學都沒有”。這期間,他通過努力,先後落地四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之後待條件、經驗成熟之後,最終促成了西塔學院的成立。

“從廣義來理解,促進地方經濟最核心的就是教育,尤其對於西南地區,尤其是現在,我們之前有‘985’,‘211’,現在在加快‘雙一流’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最核心的就是人,但實際上經濟要發展靠的也是人,而人才培養的重任本身就在高校”張自力如是說。在他看來,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更多瞭解世界,“我們做這個事情,就是想通過藉助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讓我們的學生‘走出去’,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正如西塔學院的辦校宗旨所言,要“培養一批具有全球擇業能力的創意精英”。

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既要有全球化戰略眼光來教書育人,又要海納百川,開放包容,引才引智。回國的十多年時間裡,張自力積極發揮僑聯的紐帶作用,一直致力為學校“人才強校”戰略牽線搭橋,“西南大學地處重慶,與東部沿海城市或北上廣深等地高校相比,引進和留住人才更為不易。在引進人才的過程中,怎樣說服人才是重中之重,關鍵是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我的經驗是,先邀請有意向的人才到學校考察,他們覺得滿意再就具體的細節進行商討。但凡引進來的人才,我們都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事業,一起為學校、為重慶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