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港片不如以前輝煌?

卡一下吧


每每有人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作為港英君的我總是會感到心痛。畢竟,這曾是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電影產業,也曾是紅極一時的華語電影的未來。

不過,如大家所言,其實在1997年後,香港電影就已經開始一蹶不振。

我覺得總結香港電影的沒落,不能跳過兩個年份,一是1997年香港迴歸那一年。眾所周知,很多老港片之所以那麼好看、吸引人是因為那時候老港片的市場是百花齊放,大陸觀眾非常熟悉的黑幫片之類的,也都是80、90年代盛行的題材。但是一旦到了97年迴歸祖國以後,很多題材都不能再拍了,就有了很多的桎梏。

於是,我們可以到一些本港的電影有點類型激進,上不了大陸市場,失去了票房利益。但是可能好看程度比合拍片的高。

再者,第二年是2003年,那一年簽訂了香港與大陸內外往來的貿易政策,於是,在這個政策出臺之後的香港電影愈發兩極分化,真正地開啟了合拍片與純港片的時代。

而在那一年,港片最後的輝煌,《無間道》橫空出世,也被視為是純港片最後的一次倔強。

在此之後,我們不僅看不到純港片,連港劇也沒了。

但是換個思考角度說,對於彈丸之地的香港市場而言,電影工業的確需要轉型,可以作為人才交換來到大陸未嘗不是好事情。

用成龍的話說就是,以後將不會有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只剩下華語電影!


香港電影


現在港片己青黃不接、演員都老了、一些演員有的己故去了、新演員拍不出老港片水準、輝煌時代己過、讓人懷念舊港片、不時翻出來觀看。


谷小抄不想--畢業


曾經香港電影的輝煌就不多說了,號稱東方好萊塢。在亞洲甚至世界的影響力都是非常非常的大。當年內地幾十個人圍著看港片,反覆看,這種場景可能年長一些的人都有印象的。當時也造就了很多演藝界的天王巨星,導演界的弄潮兒也是層出不窮,如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吳宇森、徐克、杜琪峰等,一系列的高手層出不窮,人才從來沒有斷檔。這幫人拍的電影,老少皆宜雅俗共賞,有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傳播面非常廣,沒有一些地域上的限制,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通。

然而近年來香港電影界,特別是導演,根本沒有什麼新人出來。香港人給人感覺也變得越來越小氣!不光是電影界,香港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也小氣自閉,感覺地方保護主義特別嚴重。比如說香港電影金像獎,完全是香港本土電影的一次集體意淫。沒有在整個華語片裡面拉出來遛一遛,比劃比劃!大家都在溫室裡,能力怎麼樣,也就只能坐井觀天了。新導演沒有什麼特別的人才出來,冒出來的感覺格局也不是很大。比如最近的《一念無明》的黃覺,這個導演還不錯,但是隻能說不錯,未來有多好的發展,格局有多大,也不被人太看好。為什麼呢?打一個小小的例子。在去年的金馬獎上,他得了最佳新導演,明明知道大家聽不懂粵語,他還在那裡裝逼說粵語。我知道他想宣傳本地文化,想表達自己是香港來的,但是那些老牌的天王巨星都在說普通話,就算你說不好普通話,你說蹩腳的普通話也可以啊!你讓大家聽不懂,你在顯示你的特立獨行嗎?光是這個小小的例子就看出,他沒有一種開放的胸懷!你這樣不以開放的姿態,順應大的潮流,不跟大家融合,只想讓別人來接受你,那你肯定是做不大的。

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當年香港電影走的是快產快銷的模式,其主要市場面向臺灣、與一些東南亞國家等等。電影未拍,便先將片花賣出去的狀況時常發生。因時間緊迫,很多導演往往會趕拍、搶拍,將所有精力幾乎都放在了做強娛樂性方面,對於藝術性雕琢不足。要知道,一部經典電影當然是兩者皆備,只是取悅觀眾,很難走得長遠。當然不否認像徐克、王家衛、吳宇森、許鞍華這些導演對於電影的精益求精,只是說香港影壇普遍都是如此。

問題還是出在快拍,這是香港電影的優勢,也是劣勢。優勢是使香港電影競爭能力增強,佳作層出不窮,當然,一個題材電影的成功,電影公司扎堆跟風的現象時有發生。譬如90年代武俠片,黑幫片十分賣座,很多電影公司便紛紛效仿推出同類作品,導致同一類型的題材幾乎已經耗盡,而香港本土故事題材很有限,電影人很難再做變通,只能將目光再做轉移。或許很多人會問,那為什麼不做電影的弄潮兒,自己引領潮流。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各位請自行搜索陳可辛和曾志偉創立的UFO。這個公司從誕生開始,一直是另闢蹊徑,但也因為品味小眾,最後更以解體和被收購而告終。

香港迴歸和亞洲金融風暴。隨著香港迴歸和亞洲金融風暴的來臨,使香港電影的製作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說到底,就是香港電影沒人看了。香港畢竟只有幾百萬居民,其市場空間太小,說白了,港片自給自足的日子基本也到頭了。而隨著以內地為基點的大華語電影的確立,市場空間更為廣闊,香港電影和電影人也必須融入整體大環境,純香港電影的概念,幾乎也在逐漸消失,這也是一種趨勢。

隨著韓國電影、泰國電影和印度電影的崛起,香港電影當年在亞洲電影界的主導地位也逐漸地被取代。尤其韓國政府在90年代末期推出的電影法,使韓片在十幾年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論故事、質量等等都已經全面超越了香港電影。而港片能不能再度煥發新生,也要視未來幾年華語電影的發展狀況而定,目前兩者緊密關聯,是無法分開的。

為什麼香港電影人才如此凋零呢?我覺得主要還是香港整體的社會還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之中,世界飛速變化不進則退。你的優勢早已不復存在,卻還覺得自己是老大,自己很高端,自己很了不起。這樣夜郎自大的精神感覺瀰漫著整個香港電影界,甚至整個香港社會!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人如果不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還沉浸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的胸懷裡,那香港電影要想翻身,幾乎不可能。

總之我現在非常喜歡港片,武俠,槍戰,聊齋多類,己收藏大量經典電影光盤,現在每每在家觀賞一部電影,看的最多的就是每部電影導演的製作風格,攝影手段,演員表演水平,化妝特效等一系列電影制段水平,現在看來還有很多電影人需要學習的,現在電腦製做用的多了,卻看不到以前那種味道,不值得反思嗎?懷念港片。


大王丶叫我來巡山灬


就像當歐洲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我們還是皇權至上的落後封建制度。在夜郎自大閉關鎖國不會改變。個人認為還是香港市場太小香港人太過於驕傲,一些人太過於追求香港的特色武俠警匪不會變通,像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本人以前還覺得這個階段香港繁榮感覺超了好萊塢。像港姐、TVB、嘉禾和新藝城等,李小龍、許式三傑、麥嘉、馮耀漢、秦祥林、狄龍、鄧麗君、成龍、溫拿、林青霞、洪金寶、李連杰、哥哥、王祖賢、張曼玉、四大天王、BEYOND梁朝偉、星爺等。感覺香港是提前透支了,還有好萊塢的工業技術特別是泰坦尼克號的大片衝擊,港片已不適合時代和人的需求了,加上內陸張藝謀的英雄商業大片更加抵死港片,無間道就是港片最熟悉最後的繁榮


程蝶衣17578403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