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的MP40衝鋒鎗,爲何廣受好評?

用戶84873632169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MP-40衝鋒槍是在MP-38衝鋒槍的基礎上改造而成,它使用9毫米口徑手槍彈,直型的32發彈匣供彈。管狀機匣,裸露式槍管。握把護板均為塑料件。用鋼管制成的造型簡單的摺疊式槍托,向前摺疊到機匣下方便於攜帶。

儘管從MP-40衝鋒槍的性能來看它比不上其他二戰時期的優秀衝鋒槍,只能算是一款性能相對中庸的衝鋒槍,而且它還有著射速較低的缺點。但是這款衝鋒槍也有很多優點,而正是這些優點也使得這款衝鋒槍廣泛受到好評。

首先該槍槍身短小且可靠性高,用起來十分方便順手。MP-40衝鋒槍在槍身摺疊以後,僅長62釐米。比各國的固定槍托武器都要短20釐米以上。這非常適合於裝甲兵,傘兵和山地部隊的使用,尤其是在狹窄的車廂和飛機的機艙裡。而且該槍的可靠性高,不論是在乾旱的沙漠還是寒冷的西伯利亞都能有效的射擊。由於該槍結構簡單,因此拆卸方便並且維護保養也簡單。

其次MP-40衝鋒槍具有較高的精度,而且便於操作。由於後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內的射擊非常精確,在較近距離作戰中提供密集的火力。這款槍由於後坐力小,所以十分適合婦女和少年。在南斯拉夫的游擊隊中,就會看到一些婦女甚至是孩子在使用這款槍。南斯拉夫影片《橋》在這部影片中,游擊隊員們人手一把MP40。


迷彩派軍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670000316913861931b\

浪里爾


對於德國來說,德國的工程師是真正的造出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MP18真正確立一隻衝鋒槍應該是什麼樣子,就是使用手槍彈,而且是一隻單人使用武器。

到了二戰開始以前,德軍大力擴充裝甲部隊,為了給裝甲部隊提供一隻用於自衛的武器,德軍推出了MP38衝鋒槍,後來在MP38的基礎上有改進出來MP40,MP40後來成為了德軍士兵的標誌。

對於MP48來說,首先在生產中大量使用了衝壓點焊等工藝,生產的簡便性大發,提高,這在以生產工藝複雜而著稱的德國武器中並不多見,同時,首先在衝鋒槍上使用了金屬摺疊槍托,這個極大的縮短了全槍的長度方便攜帶,不過重量並不是很輕,MP40全槍重3.97公斤,居然比波波莎衝鋒槍的3.64公斤還重,可能是由於全槍都是鐵傢伙的緣故吧。

不過大量使用衝壓工藝,以及使用可以摺疊的槍托,這兩點對於二戰中的各國衝鋒槍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英國人搞的司登衝鋒槍就有MP40的影子,而美國人的M3同樣也是受到了MP40的影響,而蘇聯人則是改進出來波波斯,上邊都借鑑了MP40的一些特點。

而對於活躍在歐洲各地的游擊隊來說,一隻短小精幹的衝鋒槍是最合適的武器,波波莎的體積有一點大,不利於偽裝,而司登衝鋒槍的可靠性不是太好,相對來說MP40反而比較合適,當然MP40是從德軍手裡繳獲,獲得相對方便一點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在歐洲各國對於MP40的評價都不錯,包括南斯拉夫這個歐洲游擊戰打得最可歌可泣的地方,小時候看到的南斯拉夫影片中,一般男主都是一隻MP40。


有痰


二戰德軍的MP40衝鋒槍,可以說是40年代世界最優秀的步兵先進武器,外觀優雅造型秀氣,完全體型德國製造的優異品質,在二戰初期,兇猛的德軍步兵裝備MP40和空軍裝甲部隊的協同下,殺的英法比荷聯軍落荒而逃,大敗而歸,殺的蘇聯酒鬼狼狽不堪灰頭土臉,曾經的流氓無賴的西方強盜國家,在德軍面前,個個威風掃地,個個倒黴出醜,唉,我有時候感覺,這二戰德軍好像就是我們共軍的同盟軍,共同打擊西方東方流氓無賴破產帝國和腐敗沒落的世界各個破爛政府,好像這個世界還真需要德軍和共軍這樣的時代新潮流進步軍事力量,,


用戶92671850908


衝鋒槍,誕生於一戰陰冷潮溼的壕溝戰,卻在二戰期間大放異彩,毫無疑問,德國防軍手中的MP40衝鋒槍,是步兵近距離作戰的得力兵器,妥妥的是把後座力小,易於掌控的衝鋒槍,稱其為一代名槍,都是毫不為過的。

採用自由槍機式的MP40衝鋒槍,口徑9毫米,32發直彈匣供彈,可連發射擊,表尺射程200米,摺疊槍托打開僅0.83米,槍托摺疊後只有0.63米,是把非常短小精悍的槍械,尤其適合在狹小的空間內作戰。

MP40衝鋒槍,因為後座力小,所以相對容易發射控制,供彈具性能極佳,不易發生卡殼事故,因此在巷戰中,能輕鬆壓制手持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的美軍大兵。

當然,在斯大林格勒殘酷的巷戰中,德軍手中特別精緻、性能優良的MP40衝鋒槍,遇到了蘇軍波波莎衝鋒槍的強力挑戰,俄國人搞出來的東西,笨重但卻皮實,尤其整了71發彈鼓,火力持續性能特好,喪心病狂地輸出彈丸,德國防軍士兵遭遇波波莎狂暴,可謂不勝枚舉。

但依然蓋不住MP40衝鋒槍的閃光點,首先該槍的射擊精度非常好,使用當時全球都在用的9毫米手槍彈,幾乎在任何國度都能搞到子彈。

其次,優良的設計,撇開了木質槍托,金屬槍托可以摺疊,此舉在當時可謂創新,帶有保險按鈕,後座力極低,射擊穩定性好,無須專業培訓,新手都很容易上手。

最後,份量較輕,使用人群非常廣泛,因此深受好評,不要說是二戰,即使在當代,依然有某些國家的警察在使用該槍,提供近距離強大的火力。

總之,二戰期間的MP40衝鋒槍,不僅短小精悍,性能好,火力強,易操控,而且顏值也高,我不是德粉,但相信軍迷一定會給此槍打高分。

本文由“國平軍史”推送,2018年3月19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歡迎關注“東北講武堂”。首先MP40並不是德國的第一款衝鋒槍,從一戰時期的MP18到二戰的MP40,德國在中間還研發了MP18、MP28、MP34還有MP35四個型號的MP系列衝鋒槍。在是實戰中不斷總結,改進最終設計出了MP40這款性能出色的衝鋒槍。MP40之所以廣受好評,大概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製造簡單還便宜


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的武器工藝和造價是非常關鍵的因素。MP40結構設計比較簡單,所有的零部件都是通過沖壓工藝製成,有著良好的經濟性和零件互換性。工藝水平簡單到一個工人憑藉模具就可以製造。這樣的話MP40就可以在全德國大大小小的工廠生產。

其次是射時穩,打得準

由於MP40它採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這種原理使得MP40衝鋒槍的射速相對較慢,後座力非常低,發射9毫米口徑魯格彈,連婦女和兒童都可以輕易操作。雖然彈夾只有32發,但是由於精度高,彌補了持續火力不足的缺點。

最後是,小巧輕便

摺疊之後的MP40只有62釐米,特別適合在狹窄的地方使用。裝甲兵,傘兵,山地部隊和城市巷戰中都非常適合。


小公舉防務


首先來說,MP40衝鋒槍出現前德國已經裝備了相當多的MP18衝鋒槍(北洋政府稱為花機關),這款槍成名於一戰,在“魯登道夫”攻勢中發揮大作用,然而大量使用木材的槍托卻並非當時歐洲各國所需要(俄國PPSH-41使用大量木材被歐洲稱為奢侈的武器),當然德國還有更多的衝鋒槍但是真正意義上劃時代就是MP40。

MP40取消了使用固定槍托使得距離比當時任何一款衝鋒槍都要短,這樣非常方便裝甲兵和步兵在狹小的空間內作戰。

MP40精度要優於當時的其他衝鋒槍,特別是在扣下扳機連射時其精度更是其他衝鋒槍無法比擬,這樣集中使用可以在有效射程內形成密集的火力網。

MP40後坐力小,因為後坐力小士兵可以在連射的情況下控制中手中的槍,這樣在作戰時可以輕鬆壓制敵軍。

MP40捨棄了一切不需要的製造工序,取消了很多比如固定木質槍托、槍管護手,主要部件採用鋼片壓制,甚至連拋光都被取消了,使得在德國任何一個小工廠都可以製造出來,大大提高了產量。

綜上所述,雖然別人詬病的射速(波波沙900發每分鐘,湯姆森700發每分鐘,MP40每分鐘500發)和對於波波沙的裝彈量(波波沙早期75發彈鼓,後期35發彈匣)不佔優勢的裝彈量,然而在卻是一款符合德國的武器,或許它不盡如人意,卻是德國士兵的保障。


跳動的火光


這個廣受好評,主要是針對二戰時參戰國的口碑吧!

以蘇軍為例:蘇軍在二戰中使用的主武器――波波莎衝鋒槍,見下圖


全槍長790毫米,全槍重5.4公斤(裝滿彈容量為71發的彈鼓,)也可使用35發彈容量的彈匣。

德軍的mp40


打開槍托,全長833毫米,摺疊後630毫米,全重4.67公斤(裝滿彈容量為32發的彈匣)。

所以,從重量上,mp40比波波莎更為輕便,雖然mp40是以犧牲了彈容量來贏得,但是從戰場實際考慮,一個士兵如果按住扳機不松,一口氣幹完一個彈匣,那麼他以這種戰鬥素養估計也活不長吧。加上二戰那種持久戰,單兵都要帶著彈藥啊手榴彈啊,還要攜帶幾日份的乾糧,水壺亂七八糟的,手裡再端著個很沉的槍,估計也是牢騷滿腹。所以,那個時候很多蘇軍都寧可用在戰場上繳獲的mp40也不用自己的波波莎。



其次,mp40更為小巧方便攜帶。

上圖中德軍士兵左手可以像拿一個玩具槍一樣輕鬆的拎著,可見他重量輕體積小的方便性。此外,可摺疊的槍托,方便了傘兵、裝甲兵的攜帶,可以讓傘兵輕鬆的攜帶傘降後便於迅速形成戰鬥力;也可以讓裝甲車內的德軍士兵方便從射孔內射擊,彌補了裝甲車的不靈活缺點。


最後,我們來看看人機工效。上圖

通過圖片可以看出,mp40的直筒型彈匣可以直接當小握把用,這樣雙手持槍更為方便舒適,且更為穩定

而裝上彈鼓的波波莎呢,

就比較尷尬了,另一隻手完全不知道該往哪裡放。

握住彈鼓?好像抓不住;握住彈鼓前方的槍管,那會把小嫩手燙熟!而彈匣後到扳機護圈中間空間又小,放不下一隻手……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尷尬。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mp40廣受好評,主要還是在實戰中人們逐漸發現的雖然它的彈容量不是最多的,精度不是最好的,威力不是最大的,但是戰場情況並不需要那麼多優秀的表現,而是適應戰場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戰馬一號


MP38衝鋒槍於1938年6月29日正式裝備部隊,7月批量生產。但1939年納粹德軍突然入侵波蘭的時候,只有數千支用整塊坯料銑製成的衝鋒槍(基本上是裝甲部隊使用),而軍隊對沖鋒槍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因為衝鋒槍不僅適合在狹小的車輛內射擊,而且還適合傘兵或者近距離戰鬥使用。

但在入侵波蘭時,面對波蘭士兵的頑強抵抗,MP38衝鋒槍成功的保護了防禦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裝甲車,MP38衝鋒槍的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彈和燃燒瓶的波蘭士兵無所適從。MP38衝鋒槍的火力和在戰鬥中的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讚賞。不過其保險裝置的不穩定等問題也受到了批評,由於MP38的簡易保險不可靠,當槍機在後方待擊位置時,拉機柄掛在機匣拉機柄槽後端的保險缺口內,使之不能偶發,受到較大的震動時容易走火,針對保險機構進行改進,重新命名為MP38/40衝鋒槍。可將拉機柄推入機匣機柄槽前端增設的保險缺口,使槍機不能拉動,這增強了保險作用。


在戰爭期間製作精良的武器簡化生產工藝以及降低生產成本是軍方考慮的主要問題。波蘭戰役以後,為了進一步簡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德國軍工企業根據實戰的經驗,在1940年再次進行改進,使它造價更低,工時更少,安全性更高。這個改進的型號就是被人熟知的MP40衝鋒槍了。

MP40衝鋒槍大量採用衝壓、焊接工藝的零件代替MP38衝鋒槍的機加工工藝的零件,降低成本,標準化的零件在各工廠分頭生產,最後在總裝廠統一裝配。這使得它容易大批量生產,甚至一些非軍工企業也能分包生產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經濟性和零件互換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概生產了120萬枝MP38/40衝鋒槍(這個產量跟當時同時代美英蘇等國的衝鋒槍產量相比是最少的)。

手持MP40衝鋒槍的士兵,後來都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人閃電戰的象徵(這也成功的吸引了一大批德粉軍迷紛紛模仿的對象,不過有這種操作的大多是外國軍迷,國內的想想就好了)。實際上,最早的MP38/MP40衝鋒槍只是由裝甲兵和空降部隊使用。不過隨著生產量的加大,MP40衝鋒槍已經普遍裝備基層部隊,併成為受到作戰部隊歡迎的自動武器,不但裝備了裝甲部隊和傘兵部隊,在步兵單位的裝備比例也不斷增加,總是優先配發給一線作戰部隊。但是事實上並不象人們印象中那樣廣泛使用(一個班只有兩枝)。客觀的說,MP40是一款劃時代的武器,但是並不是完美的武器。

其主要缺點是射速較低,裝彈量較少。這在面對蘇聯的PPS41衝鋒槍時它佔不到任何便宜,在與PPS41對戰中它是處於下風的。但是MP40衝鋒槍無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後坐力相對較小,在掃射中可以準確的把密集的槍彈射向對方。在非極冷的氣候下,它的供彈可靠性很強,基本沒有卡殼的危險。相比起來,波波沙的射速過快,激烈射擊時槍身跳動的很厲害,新手很難控制。司登衝鋒槍雖然也比較容易控制,但是該槍造型獨特,射擊時候必須一手拖住槍托,一手在側面抓住彈夾,在槍身上下移動時候很費力,只適合水平掃射。而且司登的供彈可靠性太差,經常莫名其妙的卡殼,這在戰場上是極為危險的。美國的湯普森衝鋒槍的子彈穿透能力太弱,對待較遠一些的半隱蔽目標殺傷性太差,只適合近距離掃射沒有防護的士兵。

雖然MP40衝鋒槍較為PPS41遜色,但是得益於德國製造的名氣,再加上其不錯的表現,時至今日在一線戰亂的地區還能看到其身影,可謂老兵不死!而PPS41就顯得極少見了,其直接被後來的AK47給代替了。


於天


如果mp40的設計者格局再粗礦些,將它設計的不是太緊湊,希特勒估計會拿下蘇聯,可以後期由於嚴寒天氣和泥濘環境故障頻發,被ak狠虐,當然也怪當時法國的科技水平和物質較為充足,導致了設計者有足夠的設計理念加進去,而蘇聯物質匱乏,造槍基本想到的就是故障少,零件簡單奈操性好,也是成就ak槍王寶座的有利環境,只能說老天站在了正義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