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幫扶做到「身入」和「心入」——記海淀區駐派延慶區永寧鎮西灰嶺村「第一書記」方漢森

精準幫扶做到“身入”和“心入”——記海淀區駐派延慶區永寧鎮西灰嶺村“第一書記”方漢森

置身田間、掛職鍛鍊、深入基層、精準扶貧。2016年底,方漢森以區農委信息中心負責人的身份來到延慶區永寧鎮西灰嶺村任“第一書記”,開始了他為期兩年的掛職生涯。

西灰嶺村全村357戶,715人,其中殘疾人69名,孤寡老人7名,約佔全村人口的10%,低收入農戶133戶,佔53%。一半為低收入戶,年人均勞動所得不足9000元。置身田間掛職鍛鍊,如何做到“身入”和“心入”,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方漢森用實際工作交出答卷。

黨建引領建設養老餐桌託底幫扶

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低致富的堅強堡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鼓勵村民解放思想,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增加收入,讓錢袋子“鼓起來”,掛職初始,方漢森從黨建著手,開拓村民思路。

2017年“七一”前夕,方漢森組織本村30名黨員外出到大寨和西柏坡學習。在西柏坡重溫入黨誓詞,感受先輩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傳統。今年“七一”,他又組織本村黨員和村民代表參觀蘇家坨鎮草場村基層黨群服務中心,學習基層黨組織服務黨員群眾新思路,新形式。通過參觀學習,村民的黨性修養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更加堅定。

作為村裡的“第一書記”,方漢森認真做好後備幹部的培養工作,安排本村最年輕的黨員高慧宇同志加入到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日常工作來,並時常徵求他對支部工作的意見,以老帶新,受到黨員們的支持。

黨建引領,服務村民,把精準扶貧落到實處。方漢森積極對接延慶區殘聯,並充分利用海淀區支持的10萬元工作經費,結合殘聯政策,9月份將在西灰嶺村原溫馨家園服務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的基礎上,擴大政策惠及面,解決本村殘疾人和60歲以上老人生活難題,建立養老餐桌,進行精準幫扶,落實政策託底幫扶一批任務。

拓寬眼界走進海淀農業園區“取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漢森掛職這一年多,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帶領村民致富。

四季青鎮的“一河十園”是海淀區進行都市農業新模式的合作與探索的成果,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市推進傳統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轉型的典範。掛職前,方漢森在海淀區農委信息中心工作了近10年,對全區特色農業園區的信息瞭如指掌。為了開拓西灰嶺村村民的眼界,找到提升村民收入的途徑,今年6月底,方漢森組織本村黨員和村民代表共計50人到四季青鎮的海舟慧霖葡萄園和玉泉觀光采摘園參觀、學習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節水生產模式等。

方漢森告訴記者,西灰嶺村地處半山區,嚴重缺水,多年來村民以種植玉米為主。“玉米種植很省事,種完之後很多村民就外出打工了,待收穫的時候再回來。沒有灌溉水源,完全靠天吃飯。”方漢森說村民每年種玉米的收益完全倚仗天氣和收購價,收入少且不穩定。通過參觀海淀的農業園區,村民們很興奮,“沒想到農田還可以這麼種,比我們種玉米收益高很多。”

引種水果玉米為農民增收提供新路徑

通過多種渠道幫助村民增收,是方漢森掛職這兩年最重要的任務。如何利用自身工作的優勢幫助村民走出一條致富路?這是方漢森來到西灰嶺村第一天開始就在一直思考的問題。兩年的時間不長,也不短。“如果不做出點成績來,對不起組織對我培養和信任。”他一直牢記在掛職前,區農委負責人對他的鞭策:“好好幹,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致富路,需要支援我們會及時出手相助。”

海淀雖然不是農業大區,但海淀農業的科研水平在全市乃至全國均位列前茅。方漢森通過走訪區農委相關科室和下屬單位後,決定在村裡試種區農科所培育的水果玉米。這種可以生吃的玉米近年來很受市民的歡迎,5-10元一個的價格,瞬間秒殺普通玉米。

今年4月底,種植水果玉米期間,海淀區農科所不僅免費提供了種子,而且全程給予技術指導。“雖然試種面積只有幾畝地,但收益還可以,準備在全村推廣種植。”方漢森介紹,區農委還為西灰嶺村送去了綠化月季花苗2000棵,草木花卉花苗4200棵,為美化村子環境提供支持。

方漢森有一顆幹事的心。還有半年,掛職將結束,他說這兩年在村裡,感受到了村民的熱情與樸實。忘不了節假日在村裡值班,村民請他去家裡吃餃子;忘不了村民參觀海淀農業園區後的興奮表情;忘不了區農委負責人到村裡慰問時的期望眼神……精準識別,精準扶貧,因人因地施策,方漢森將為村民增收脫貧繼續奔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