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在重慶的咔咔嘓嘓,甚至是山溝溝裡

散落著一個又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數量龐大,祖上兩代人生在集體,長在集體,工作在集體,他們的後代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廠子弟。

他們所在的廠區不以小區命名,而是用代號表示:24、26、062、067、112、167、289、338、393、405、429、432、451、4308、759、789、821、816……這些數字代表的是一個個封閉卻五臟俱全的小社會。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這些小社會均誕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很多兵工廠從沿海城市紛紛遷移到重慶,無數來自上海、南京、瀋陽、北京的年輕知識分子,帶著“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的信念,放棄家鄉的優渥生活,一路南下,浩浩蕩蕩來到當時還很落後的山城。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麻雀不小,五臟俱全

廠區就是一個個小社會,裡面除了火葬場以外啥子都有:幼兒園、託兒所、小學、中學、大學(工大)工礦商店、糧店、菜店、電影院、醫院、車隊、消防隊、保衛科(相當於派出所)、養豬場、肉店、郵局……在這裡基本可以解決一切生活需要。

那時的一天是這樣的:早上6點,高高懸掛在廠裡的大喇叭就開始播音,伴隨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或者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開始起床吃早飯。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中午大人一般要回來給孩子做午餐,午餐後就小睡一會,然後又是一陣廣播聲,哦,該上班上學了。晚上下班了,回家做飯吃飯,吃完收拾好了就是各種活動了,總結起來無外乎這幾種,看電視、串門、打牌、跳舞、看電影。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那時候,全廠的職工家屬都住在那種老式的紅磚或石頭筒子樓,沒有單獨的廁所和浴室,廠裡就一個公共大澡堂定期開放。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一到吃飯的時間,家屬院的樓道就開始集體飄香,什麼回鍋肉啊,炒洋芋啊,熬豬油啊,燉臘肉啊……各種香味在空氣中交匯,無孔不入,刺激得整個家屬院的人口水直流。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那時候的鄰居熟得不能再熟了,嬢嬢叔叔些都是從肚子裡看著大傢伙長大的。平時做了什麼好吃的都會給鄰居端去一碗,鄰居吃完後把碗洗乾淨又還回來。

由於廠區來自外遷,所以這裡的人們來自五湖四海,整個廠區每天都飈著天南地北的方言,吳儂軟語、京片兒、關中話、重慶言子……整個廠區都洋溢著一股“山寨版”的國際範,當時覺得甚是時髦。

小時候個個都是飛叉叉的耍娃兒

那時候雖然物質條件有限,沒有ipad沒有手機,但耍事嘿多。滾鐵環、拍畫、貼不乾膠,啥子翁美玲呀、張曼玉呀,他們的最多。還有網叮叮貓,打啤酒蓋蓋,彈玻璃珠,攻城,鬥雞,甩飛盤……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廠裡的燈光球場,也是我們這些崽兒的樂園。廠裡的工會活動也都在這裡搞,比如三八婦女節的文藝匯演,大人們都會穿得大紅大綠的,擦著紅臉蛋去表演集體舞蹈。小時候還經常在燈光球場看過露天電影,一群人坐在燈光球場嗑瓜子,有說有笑。

週末很多年輕人還會組織舞會,燙著捲髮、帶著蛤蟆鏡、穿著可以掃地的喇叭褲,喇叭褲還要配尖皮鞋,尖皮鞋底下要釘滿鐵釘子,走路要卡塔卡塔響才過癮,跳著36步、16步覺得自己時髦得不得了。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除了上課以外,課餘活動也非常豐富。重慶很多廠區建在山裡,下課後就是漫山遍野地跑,去野炊,去挖紅薯,烤河裡面撈出來的魚,要麼烤自家做的或從別家偷來的香腸。相信很多廠子弟小時候都有過挖別個地裡紅薯來烤的經歷。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特別是到了寒暑假,大人們去上班後,家屬區就成了小孩們的天堂,N多脖子上都掛著鑰匙的小孩,按大小班級各自成堆玩,一個個耍到天黑了都不回家。

印象中那時重慶的夏天太陽總是很大,知了也總是叫很響,我們也總是一個比一個黑。那一個個的夏天,雖然沒有空調,最好的家境也就是有一把吊扇或者檯扇,晚上左鄰右舍一起鋪著竹蓆在院壩裡乘涼,聽大人擺龍門陣講故事,逗小孩們把某片天裡的星星數清楚……

對廠子弟來說,小時候的任務就是玩,沒心沒肺地玩。

不愁未來不愁工作

廠子弟是重慶妹兒的最愛

在廠裡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福利一般都很好。很多廠區中午免費為職工蒸午飯,每個職工每月都發洗澡票、開水票、露天電影票,也就是說職工洗澡、打開水、看電影基本都是免費。有職工得了癌症等重病,基本都是全額報銷。那個時候,說起自己是哪個廠的,都帶著一股濃濃的優越感。

在廠裡當工人不但待遇好,找對象也不愁。即使學習差強人意,長大後廠子弟還可以通過讀技校和招工等方式頂班進廠。父母退休了,廠子弟就可以上班了,也算正式職工,這一生的飯碗也就有著落了。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當年化龍橋一帶就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小妹小妹你快些長,長大嫁給彈簧廠,三天一隻雞,兩天一個膀……說的就是位於化龍橋的彈簧廠、中南橡膠廠等國營大廠的職工。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那時候沒有冰箱彩電,但廠裡的崽兒能吃到廠裡統一製作的清涼飲料——“冰水”,其實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加了色素的糖精水了,然後一群小孩等不及大人下班帶回家,就約著一起提著保溫瓶去廠裡早點打回來,然後捧著印著各種革命口號或者榮譽的大號搪瓷口缸邊喝邊鬧。

我們不是懷舊,我們是要記得

在時代滾滾向前的洪流中,一些老廠逐漸沒落。曾經的廠醫院、廠學校換下了“子弟”這個牌子,合併到了地方,從此成了子弟門腦海中的一個地名。

重鋼搬到長壽、川儀九廠搬到南坪,華川廠搬到成都……還有很多老廠要麼合併要麼破產,有些老廠的舊址都被推倒重建成一幢幢現代高樓,留存下來的屈指可數。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鋼舊址/圖片來源莫曾婷

曾經轟隆作響的車間早已啞然無聲,家屬樓人去樓空,唯有一盞清燈作伴。無人修剪的榕樹盤根錯節恣意生長,青苔侵蝕著每一個角落。廠里人存在過的一切痕跡正在慢慢被大自然吞沒,也逐漸被時代遺忘。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圖片為川儀九廠舊址 / 左右滑動可看組圖)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重慶“廠子弟”的半生記憶都在這裡!

(圖片為川儀九廠舊址 / 左右滑動可看組圖)

很多廠二代廠三代也離開廠區,來到外面的世界拼搏,曾經的廠一代有的搬去跟孩子生活,有的回到老家,執意留下來的只有一小部分人了。

想必很多廠子弟,在廠裡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但也一度埋怨廠區偏僻,曾一度嫌棄廠區的天地太小,曾無比憧憬外面的花花世界。如今,再次想起那裡的人那裡的事,卻只剩下深深的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