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王陽明不被廣泛認可推薦?

伺服維修技術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王陽明很大程度上,被今人神話了。人被神話,是傳播的一種習見規律,本為凡人,後來就登入神品,這樣的例子太多,不勝枚舉。好比與陽明同為明代人的劉伯溫,就是一個典型。陽明亦是如此。

神話可以豐富民間故事,為古人增光;壞處是,後人除了景仰,卻沒法從他身上學到真正有用的經驗了。我們能學的,都是凡人,神仙不是人,能飛仙,還不死,各種超能力,咋學?只能看熱鬧。所以當代人學史也好,寫史也好,要避免將古人神化,必要時得做點“去魅”的工作。

事實上,王陽明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但他絕不是什麼“明朝一哥”,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遭遇到層層的阻礙,他的學問,恰恰從對他的誤解和非議中來,他後半生都處在爭議的漩渦之中。

對陽明的批評,在他於正德十四年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後,驟然升溫。其中原因複雜,有奸佞對他的陷害,有當道之人對他的嫉妒,有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當然,陽明自己處事的特點也是一個重用原因。

這些指責主要包括:

1、“通濠”。陽明與朱宸濠的關係,一直是他揹負的負資產,在他生前始終沒有洗脫,從“交通”到“黨逆”,指責逐步加深。

2、誇大軍功。在江西時,就有人指責陽明冒濫軍功,多年後,陽明重新出山,總督兩廣軍務,採用恩威並用的方法,迅速平定兩廣之亂。當捷報上京後,嘉靖帝還聯繫到江西“誇大軍功”的舊事,說陽明為人素喜誇詐。

3、縱軍劫掠,屠戮無辜。

4、私藏南昌府庫財寶。

由於批評太多,陽明雖立下平亂首功,卻無升賞,僅僅由南贛巡撫改任江西巡撫。

一年多後,嘉靖帝即位,陽明的功績得到認可,他被授予新建伯,但很多具體的責難卻沒有得到澄清,與他一起“起義”平難的同事,也多遭到黜革。陽明見申訴無人理會,遂掛冠歸越,開始了七年的講學生涯。而講學又進一步加劇了對他批評。

嘉靖元年,就有給事中章僑上疏說:

“近有聰明才智足以號召天下者,倡異學之說,而士之好高務名者,靡然宗之。”

將矛頭直接王陽明,並要求對王學“痛為禁革”。嘉靖帝的批覆說:

“近年士習多詭異,文辭務艱險,所傷治化不淺。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許妄為叛道不經之書,私自傳刻,以誤正學。”

章僑的劾疏和皇帝的批覆都沒點名,但眾所周知,其所指就是陽明及其心學。

幾年裡,對陽明的“謗議”非常多,在《陽明先生年譜》裡,就記載陽明與其弟子專門討論過,為什麼“謗議日熾”?弟子們說了不少原因,有的說是先生勢位隆盛,是以忌嫉謗;有言先生學日明,為宋儒爭異同,則以學術謗;有言天下從遊者眾,與其進不保其往,又以身謗

弟子們說出了“召謗”的三個原因:

第一,“忌妒謗”。老師功業太盛,眾人忌妒他。嘉靖即位後,陽明一直賦閒,明擺著將他冷處理。當時許多人為他鳴不平,最常說到的理由,就是“忌之者眾”。他們忌妒的,就是陽明“暴得大功”,並因此封爵,是以百般詆譭,由其事功及其學術。

第二,“學術謗”。陽明的學說與正統的程朱理學不同,程朱之學是“正學”,陽明學自然是“偽學”了。在陽明死後,由大學士桂萼發起,“廷議”陽明功罪,最後那些“誇大軍功”之事都無定論,唯有“偽學”坐實,成為把柄,桂萼就說他“學術不端,聚眾禍亂”,並且正式通過詔旨的行使,下令禁止講授、傳播陽明心學。

第三,“身謗”。陽明在餘姚大開講席講學,只要是來拜師學習的,一概結納,他對弟子並無甄別。入門弟子多了,並不能保證都是良材,許多人言行不佳,行事詭異,對師門確實造成負面影響——這在後世,陽明學光大之後,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就是所謂的“身謗”。

對此,陽明只能說,“

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他自知難以爭辯,只好守住“良知”,他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

除了以上幾條,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前人未言的。那就是陽明心學的大廈,陽明奠基了,卻還未正式建成,是以他在臨終前說:

“他無所念,平生學問方才見得數分,未能與吾黨共成之,為可恨耳”!

許多事,陽明自己就講得不透,或有所避諱,更缺乏對具體修煉之法的明確指授,當門人弟子修行時,很容易造成分歧。在大禮議中,陽明弟子發生分裂,勢同水火,就是證明。

可以說,陽明生前身後都遭受了巨大的非議,甚至於有人說,陽明學是“謀叛哲學”,還有人特別推崇陽明的“權謀”,視之為陰謀家。可這與他“致良知”“不動心”的學說,差之何啻千里?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如我們暫且把陽明先生請下神壇,好好鑽研一下。

(受《中國青年報·國學專版》邀請,我就此寫了一篇八千多字的長文,待發表後再與各位道友分享——皇帝不稱朕)


皇帝不稱朕


王陽明是心學的締造人,他的學說之所以不被朝廷推崇,是因為他這一套理論不符合封建王朝的統治。

王陽明的學說是和朱熹朱老夫子的觀點完全相反的,朱熹講的是“存天理,滅人慾”。他的意思就是說,不讓人有亂七八糟的想法,比如說你也想通過鬧革命,弄個皇帝來噹噹,這是絕對不允許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滅人慾。

那麼存天理在朱老夫子看來是什麼意思呢?

存天理就是說,皇帝的人選,是有上天做主的。比如說現在的皇帝,之所以能當皇帝,那都是老天爺事先安排好的。一般沒事的吃瓜群眾就不要惦記皇帝的這個寶座了,因為這不是你該想的事情。


很顯然,朱老夫子的這一套理論是符合封建社會皇家來統治人民的,所以,朱老夫子的學說一經問世,就被統治者大大的推薦出去了。

再看王陽明的心學,他教人是要以人為核心,思考事情的時候,以人為本。尤其是攻心為上。

比如說,他在打仗的時候,總是玩心理戰術,不管你的隊伍是多麼強大,他都是先去弄一些亂七八糟,卻有章可循的東西,來擾亂你的軍心,然後趁你心神不寧的時候,再給你突然的一擊,把你殺在無形之中。

這種玩心理戰術的東西,是不能作為正統的學說,來加以推廣的。畢竟萬一每個人在內心,都想當皇帝,每天都為了想當皇帝搞事情,那統治者的頭,豈不是大了幾圈。


當然王陽明在心學上的最大貢獻,就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

他這一觀點也受到了,後來很多人的推崇,民國時期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是看到他這知行合一四個大字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陶行知的。

可見,王陽明的影響有多深遠。

王陽明心學,剛一提出來的時候,確實顛倒了當時很多人的三觀,但是,你又不能說他不對,冥冥之中,有很多地方,他確實是說到了人民的心中去了。

所以有很多有識之士開始當他的學生,聽他來授課。

朱熹朱老夫子也是人,難道他的學說就不能批判嗎?


就是因為王陽明的學說十分的亮眼,所以,在當時他講學的時候,聽他課的人是人山人海的,他的這些學生中,就有在朝中做高官的,甚至是一些品級比他還要高的官。

但是,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是不能為當時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他也就沒有推崇起來。

雖說我們國內沒有在王陽明的心學中發現什麼起死回生奧秘,但是這個學說傳到日本去,就被日本大大的利用了,在日本提到王陽明的大名,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以說日本今天的強大,王陽明的心學是有不可磨滅的功勳的。


史學達人


作為一個曾長期翻閱過《傳習錄》《大學問》的哲學嗜好者,我試著來解答這個問題!

1.當下國人最關注的是物質生活、賺錢理財之道,即便是一再被“國產的”或“進口的”成功學、心靈雞湯文“忽悠”後,有了免疫力,有親近國學的意願,但每天為生計奔忙賺錢的逼迫,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真如鐵”!工作之餘就需要放鬆來點“實在有料”的,“口味”有點重也不妨。這就是當前“小丑傻逼”為什麼“走俏”受歡迎的原因了!他(她)們可以逗我開心拉昇我的“智商”,釋放自己的“優越感”,多爽啊!

而“古今完人”王陽明的心學,最初就是教人“如何成為聖人”的學問,是與“堯舜之道”、《大學》一脈相承的!相較急功近利的西學,這的確是現在最需要的“聖學”,解決問題的一劑良藥,卻沒有幾個受眾,不能延伸紮根。它本來就是種士大夫治國理政的學問,與俗人凡人關係不大。

2.在教科書上,王陽明心學是被定性為“主觀唯心主義”者,雖然有學者從道德論、量子論角度為他“平反洗白”辯護,但過去教條粗放型的“破除迷信”導致的思維“固化”、定勢、板結,即便一時的科學“再啟蒙”也難以挽回。用科學“認識論”詰難心學是有問題的,心學更偏重是“價值論”,以華夏易道文化為根基,這個理不清,心學就沒有土壤、立足之地。

3.這幾代人明顯有個文化“斷檔期”,即便有人不知“王陽明是誰”,也很正常。中華文化千年寒,文脈斷層已百年!王學即便在海外影響很大,國人的接受“前認知”欠缺,是理解不了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學說的!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


樂活族長神洲大地


想請教一下“廣泛認可推薦”的標準是什麼?

一、王陽明簡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二、說明

1、同時被歷史認可為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的有幾人?

2、精通儒釋道三教的歷史上有幾人?

3、明朝只封“朱姓皇族”為王,異姓最高封侯,和平年代,被封侯的有幾人?如果不被統治者認可,能被封侯?死後能夠進入孔廟?

4、能跟孔子、孟子、朱熹並列的有幾人?

5、中國古代聖人的標準是“立功、立德、立言”,算下來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即孔子和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也有人說還有老子和諸葛亮。但其實嚴格來說,只有王陽明一個。老子和孔子有立德立言但沒有立功,曾國藩有立功立言但沒有立德,諸葛亮有立功立德但沒有立言。

6、王陽明的學術思想影響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輻射範圍相當於儒家文化,這還不被廣泛認可?

7、蔣介石曾經評價:中國和日本之間就差一個王陽明!其他名人對王陽明的推崇就更多了,不一一介紹了。


師說歷史


首先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咋一看跟佛學相似,再者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 看上去不怎麼高大上 其實深入研究下去 妙不可言啊 。作為跟孔子齊名的聖人 他所提出的心學本質其實是介於佛學與儒學之間的 心學既沒有佛教思想的出世(剃度出家 遠離家人)也沒有如儒學思想的那麼入世(讀書做官 )心學恰好介於兩者之間的那個恰當的點位。偉大的心學適用於塵世間每一個人的 所謂人人皆是聖人。如果一個人一生之中 能讀懂 知行合一 這四字 就大幸特幸了。知中帶行 行中瞭解知,瞭解了知 就知道了自己的良知 知道了自己的階層 瞭解了自己 請問一個瞭解自己的人 還有什麼事能難倒他呢?通過 知行合一這個公式 進一步還可以瞭解別人 因該說可以讀懂每一個人 繼而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本質。請問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 會讓希望他統治的老百姓知道這個人世間的特大真理嗎?


東舟小魚


這個標題應該有問題,隨著領導人9次提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熱已經形成!應該不被認可,是之前的事情!

以前之所以不被認可,主要兩個原因:

1、人人皆可成為聖賢,在當時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王陽明心學,是把讀書人從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解放出來,提出“人人皆可成為聖賢”的向內求的思想,打破大家一味盲目崇拜朱熹這個聖人這個怪圈。而且王陽明直接指出朱熹私自篡改《大學》這部經典,加上自己的解讀,是錯誤的,而帶來了很多問題。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對封建統治階級禁錮讀書人的行為是背道而馳,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在封建專制的年代,在一個聖旨即是真理的年代,在一個“一句頂一萬句”的年代,下屬和百姓,既不需要有獨立的思想,也不許有懷疑精神,他們只需簡單的服從。難怪,統治者們更喜歡朱熹。因為朱熹勸天下人認真讀書,多讀官方勘定的聖賢書,照著書上說的、聖旨寫的,做去就行。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和“人人皆可成為聖賢”,而不必以程朱理學之是非為是非,不必以帝王之是非為是非。以“覺民行道”代替“得君行道”,這是開啟民智,一定要加以禁止!

2、心學自身問題,要求致良知,可是沒有良知的標準

王陽明心學特別強調“致良知”,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什麼是良知,他說就像本性,由於良知標準,大家理解都不一樣,就像高考一樣,都是主觀題題目,沒有客觀題,全靠自己發揮了!所以傳習錄裡面很多地方,王陽明不厭其煩講解何為良知,也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王陽明去世後,心學弟子因對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幾派,尤其是泰州門派,到何心隱為領導的時候,更是激進,直接對張居正新政進行評頭論足,被張居正直接滅了!值得諷刺的是張居正本身就是心學門徒(江右學派)!


敏學


王陽明,名王守仁,陽明為其自號。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中國儒學四大家。精通儒、釋、道三學,是集心學之大成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軍事家。

我個人認為其主要思想集中於:1.主觀唯心論;2.知行互為表裡,知行合一;3.心理合一;4.強調“良知”與自身道德修養。其主要思想源自於儒學,但卻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重影響。相較孔孟之學,心學更偏重於對人的認知和行為的研究和引導;與程朱理學類似,更偏重儒學對人行為的指導。同時,其心學對孔孟之道做了重大的演進,其“良知”與“無善無惡”的觀點,是對孔孟學說的衝擊。

他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的地位應該是僅次於老子和孔孟的。在致用的角度上來講,稱其並世無雙也不為過。

那麼為什麼在當今社會,王陽明並未被廣泛接受呢?我以為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近代,國人對於國學思想的棄用。

2.辯證唯物主義在中國大行其道。

3.心學的艱深以及對於道德的嚴格要求脫離了現實的社會環境。

4.現代人對於“術”的追求和把玩,已讓很多人放棄了對於自身的修煉。

從過往的哲人對於王陽明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二。

第一句是嚴復先生說的:讀陽明之學,簡徑學易,高明往往喜之。

第二句是章太炎先生說的:文成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貴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個人淺見。


cubebj


你確定!?

陽明先生可以說是最被低估的一位文武全才型大儒。

他不注重立書注傳,最出名的《傳習錄》也是由後輩弟子整理流傳至今,所以他不是學術型的學者。他的理論不拘泥於形態,強調釋放心性,及具有實用性。

明一代,他的弟子眾多,如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海瑞.洪承疇等等等等,受心學影響的更是數不勝數。

到了近代,他的崇拜者更是數不勝數,最著名的狂熱崇拜者蔣中正先生一生都以他為榜樣,甚至太祖也對他推崇備至。而國外日韓方面,則直接尊稱他為“大聖”。


任小小飛


主要是不利於統治者實現統治。心學最主要的就是解放束縛,限制…張揚個人主觀意志,不唯天,不唯地,不唯神,不唯鬼,也不為上…只要“致良知”皆人人皆可成聖賢。


巴別塔上的尼采


因為唯物主義學者認為王陽明是唯心主義,是錯誤的哲學思想,只有唯物主義才是正確的哲學觀,其它都是錯誤的!我從初中就知道王陽明,確實從一個說王陽明心學是“風不動,是心動”的批判哲學事例中開始的,而且這種批判伴隨著高中、大學。畢業後自己閱讀了很多書籍才知道王陽明是多麼的偉大。50年代至80年代間,唯物主義哲學盛行,許多科學家也信仰唯物主義,認為只有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才能取得科學成就,但也被許多信奉基督教的西方科學家打臉!唯物主義認為其它哲學都是絕對錯誤的這種絕對觀本身就是錯誤的,而陽明心學就是唯物主義哲學的犧牲品!哲學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在特定時間適應特定社會的哲學,沒有那種哲學是用永遠正確的!

閱讀量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