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養育者

通過和一些媽媽進行討論,感覺到了時代的差異(代溝),我們對養育孩子所持有的態度是根本不同的。例如,過去認為媽媽在家裡照顧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很多媽媽們,都想把孩子託付給其他人,自己去工作,她們大多數情況關心的就是孩子什麼時候能夠獨立生活。

有一位媽媽生完第一個孩子,因為去職場上班就把孩子託付給婆婆家,現在馬上要生第二個孩子,所以對她來說怎樣解決育兒問題成為一種苦惱。現在把3歲的第一個孩子送去了幼兒園,把第二個孩子送到婆婆家,對此她也不知道該怎樣辦,問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法。職場女性對這樣的事多少都會有些共鳴。每個孩子到什麼時候能夠獨立生活,時間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已經作好了與媽媽分開的誰備。有的孩子在3歲之前就能獨立生活,所以把他送到幼兒園也能很好地適應;相反,有些孩子到了五六歲,也不能和媽媽分開,即使送到幼兒園,也是整天在園長懷中哭。

媽媽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養育者

因此,對於孩子什麼時候能夠獨立生活,媽媽應該耐心地等待,並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很多媽媽並沒有這麼做。孩子還沒有做好獨立生活的準備,父母就開始著急並強迫孩子做一些獨立生活的練習,這可以說是培養孩子方面存在的問題。當問媽媽“為什麼要生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她們卻說“因為愛孩子”或者“為了孩子的幸福”。如果是真正愛孩子的話,這樣的方法去培養孩子能使孩子感到幸福嗎?一位媽媽經營一所很小的補習班,她說自己每天在孩子要放學時正好去補習班上班,所以經常不在家裡。她自己還滿意地覺的孩子能夠茁壯地成長。在孩子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補習班運營狀況不好,媽媽就在家裡待著,可孩子並沒表現出有多開心。當聽這位媽媽說了孩子不開心的理由,我的心撲通一下涼了。“在我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沒在我身邊。學校運動會的時候,我的朋友們和家人親密地圍坐在一起,而我雖然帶著媽媽給做的飯菜,但卻是自己坐在大樹下面吃。那時候就對媽媽懷有怨言那時的記憶我很長時間都不能忘記。現在我不需要媽媽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可說的。直到那時候,這位媽媽才明白了孩子內心中媽媽的空缺,她感到後悔萬分。

媽媽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養育者

這個事例中,孩子雖然沒有出現問題行為,但因為媽媽沒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想法,以後也會感到很後悔。像這樣,在孩子成長期,媽媽的空缺給孩子帶來的痛苦記憶會對孩子以後產生不好的影響,這樣的孩子情感上容易出現問題。那麼,在孩子迫切需要媽媽的時期,把孩子交給奶奶或保姆養育,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為了孩子幸福的未來,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對此,應該給予更加慎重的考慮。

媽媽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養育者

在幼兒教育中,從出生到滿3歲這一時期是決定孩子一生的時期。因為0一3歲這一時期會決定孩子的習慣、性格和社會性等,如果父母能使孩子幸福地度過這個時期,孩子就會成為情感穩定、有自信的人,如果不能,孩子就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問題行為,最終被送到諮詢室或小兒精神科。實際上,經過一番討論發現:孩子1歲之前,就送到奶奶那兒或幼兒園裡,只在週末才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這樣的孩子身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媽媽把孩子亂扔東西、大聲嚷、不合心意就咬別人打別人等這些行為看做過分的攻擊性行為。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是因為媽媽過早地把孩子託付給別人養育孩子和媽媽之間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而產生的憤怒感和挫折感的表現。美國哈佛大學以18名幼兒為對象進行了25年的分階段研究(分階段研究就是隨著時間變化同時包含反覆觀察所進行的相關關係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後的10個月決定人格的形成。也就是說,孩子出生後一年內就能形成自己的人格並且影響一生。

研究人類發展的埃裡森說,孩子在0—3歲期間,如果能和媽媽更多地進行交流,就會和媽媽之間建立信任感,長大後就會與其他人之間形成信任關係。也就是說,因為在這一時期,孩子都是通過哭來表達所有的想法,所以媽媽作為孩子最早和最好的養育者應該正確地瞭解孩子哭的理由,從而更好地養育孩子。如果孩子餓了哭的話,就給他吃奶,尿布溼了哭的話,就給他換尿布。通過這樣的過程,慢慢地孩子就和養育者之間產生了信任感。並且如果這種信任感增加的話,孩子即使是餓了或尿布溼了,也會慢慢地等待而不會哭。

媽媽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養育者

如果孩子哭,媽媽能夠做出正確的反應,孩子就會產生安全感,並且對父母和周圍的人以及整個世界產生信任。相反,尿布溼了不給換,肚子餓了不給吃奶的話,孩子就會感到不開心不安全,以至於不能相信任何人。和媽媽充分交流、積極肯定的孩子,以後會成為獨立性非常強的人。相反,如果孩子不能與媽媽進行適當的交流,會成為消極否定的孩子,並且會因不信任而產生髮火、憤怒和攻擊性的行為。

所以,孩子出生後至少1年裡,應該與媽媽密切地交流,形成正確的依戀關係。實際上,孩子出生後1年裡,媽媽精心養育孩子的話,面對孩子“邊打邊說”“大聲叫”“亂扔東西”等行為,媽媽會感到非常有趣。相反,因為很忙不能與孩子進行交流的媽媽,1年後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就會感到非常苦惱。

媽媽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養育者

許多媽媽大都是說“我的孩子之前不這樣,最近卻經常做這些異常的行為”這樣的話。其實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在1年前形成的,隨著逐漸積累,孩子也變得消極否定,以至於最後做出這些攻擊性的行為。媽媽看到3歲以後的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就會努力地瞭解情況,並且放棄工作,最後把孩子帶到小兒精神科或諮詢室。媽媽想用藥物治療或遊戲治療等來矯正孩子的問題行為,但是是很難的。已經形成的性格或習慣在孩子的內心中紮了根,要想矯正這些問題行為得需要好幾倍的時間和努力。因此,等到發現孩子的問題行為後才對育兒感到苦惱的人,最終就會用錯誤的方法培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