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航空母艦的真正技術難題在哪?把正常戰列艦造大一點不行嗎?

jinkie


航母製造難度目前最難的地方就在於發動機,也就是大型蒸汽輪機技術。無論是核動力還是常規動力都是將核裂變或者燃料燃燒散發出大量的熱來驅動蒸汽輪機。所以發動機技術是制約航母發展最關鍵地區。



而除了發動機技術外還有一個就是艦體艙室安排與設計了。一艘航母就相當於一箇中型的城市,其艙室之多可以讓一個人完全迷路,而如何科學合理的安排這些艙室也需要大量的技術驗證。


以上兩個無論是二戰時航母還是現代航母最大的難題。而題主認為二戰建造航母就是用戰列艦的身,把上層建築去掉加塊甲板就是航母了。事實上有那麼容易嗎?不,肯定沒有那麼容易。

上述兩個重要條件能建造戰列艦的其動力系統技術肯定沒問題了。而二戰時航母大多都是用戰列艦的艦體加塊甲板就成了,事實上航母和戰列艦艦體裡面的艙室分佈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相較於戰列艦最大的不同就是航母需要一個巨大的飛行機庫以及升降機,而戰列艦需要一條裝甲防護帶。而且煙囪管道佈置不一樣,相對戰列艦由於沒有上層建築,航母需要更多的艙室來安排船員住宿。
升降機和機庫


就比如二戰時期日本航母設計的頂峰之作——大鳳級航母,因為是專門設計的航母其防護裝甲最為優良,彈藥、燃料攜帶也很多,而且僅為2.8萬噸的排水量的飛機攜帶量達到126架。而沿用50%戰列艦艦體的信濃號所有標準都是按照大鳳的標準來建造的,而就是因為時間原因艙室沒有大量改動,使得6.2萬噸的排水量居然只帶了63架飛機。所以不要以為航母就是戰列艦加塊甲板這樣簡單的事情,裡面所設計的技術含量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科技代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從題意判斷,你說的應該是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吧!世界上第一次飛機在軍艦上起飛是在1910年11月,尤金.伊利駕駛一架雙翼機從伯明翰巡洋艦上起飛,用事實證明了飛機可以在海軍服役。次年,伊利又駕駛飛機成功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上,稍後他又完成了起飛。為了完成這次飛行,賓夕法尼亞號加裝了木製的滑行平臺。但是這些並不是航母,並且和航母差距甚遠。即便到後來,英國人改裝暴怒號巡洋艦,拆掉了艦首主炮,在1917年,首次改裝服役。但是它還並不是全通式夾板,飛機的降落有可能撞上艦島。此後在1918年和1925年,它又進行了改裝,最後變成全通式。但是,此刻他已經不是巡洋艦了。

從英國人那裡得來的經驗顯示,為了確保飛機起降的安全性,全通式夾板是最好的。但是安裝了夾板就必須捨棄主炮,否則夾板會限制主炮的旋轉,俯仰角度等,更重要的是重量。但是也有另類,比如日本的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結果是,航母不是航母,奪取制空權無力。戰列艦不是戰列艦,同級火力對抗傷心。噸位還將近40000噸,約克城號才2萬多的排水量,卻能搭載90多架飛機。這是航母和戰列艦相結合的失敗案例,如果用戰列艦改成航母呢~也不行。航母最為艦隊核心,被層層保護。在二戰中,它最大的威脅來自天上,其次是水下。所以航母建設時重點防護為吃水線以下,需要有密閉隔倉,機庫也需要裝甲防護。但是戰列艦作為站擼的主力,其裝甲在側舷,主炮等重點防護地帶,兩者的防護區域重點不同,並不能輕易互改,這樣只會降低航母的實用性。信濃號裝甲航母,只能搭載60餘架飛機,而同時期的改裝後的中途島級能搭載近80架飛機。航母是用來進攻的,從來沒聽說過用來防禦的。

航母的製造難點一個在於如何設計能使航母有限的空間達到最大利用化,艦島的設計,起降機的位置都可能影響航母的工作效率。我有學習人機工程和機械設計,航母的一個難點就在設計上,這裡學問比海還深。除此之外還有重點防禦位置,安全風險,材料選擇等等,總之造航母,尤其是獨立製造航母是非常困難的他可不是一批人,幾個部門能完成的。






愛吃菠蘿包的夏娜醬


原本航空母艦就是戰列艦,甚至商船等改造而來的。在二戰之前,航母也確實不是什麼特別高大上的裝備。

但是,伴隨著技術發展,尤其噴氣式戰鬥機上艦,軍艦改造航母已經走不通了,甚至航母已經成為高精尖技術的合成。

航母涉及的工業門類太多,一般國家已經無法獨立完成,就如俄羅斯,失去烏克蘭的造船廠和燃氣輪機,波羅的海三國的電子設備,俄羅斯目前甚至無法完成3000噸以上軍艦的製造。就算英國也一樣,航母造出來怎麼樣?且不說航母的真實水平,還不是在等美國人的F35才能有艦載機?

所以,航母涉及造船能力,特種鋼技術,動力設施,艦載機,雷達電子設備,配套武器,後勤保障,護航艦艇等系列問題,最重要還有艦船設計,及所有系統的綜合整合能力。而當前具備這樣的全門類工業科技能力的,這個世界不超過兩個。

一二圖是二戰航母,三四圖是蘇聯航母,最後是美國航母。看看其中的差距,就知道航母不是隨便哪個國家就可以玩的。







四川達州


現代航母是一個複雜的高科技系統,可不是二戰那種簡單的“平頂船”,有長長的甲板能讓飛機起降就行。

現代航母需要的關鍵技術非常多,從船體設計、艦載機、預警機、動力、彈射器、攔阻索、特種鋼材製造與焊接等都有極高的標準。

以上還只是表面上的難題,真正的難題還有鉅額資金保障、海軍理論提升、國際政治環境以及戰略決策等。這些隱性的問題,一點不比顯性的問題簡單,甚至是決定能否擁有航母的根本性問題。畢竟技術設備可以購買,軍事理論可以研究,但百年海軍的戰略決策只能自己下決心才行。

現代航母不可能再由戰列艦改裝,造多大也不行,也不可能由其他類型艦船改裝。更何況戰列艦已走進歷史博物館,也沒有戰列艦可供改裝了。

要說二戰的時候,航母相對簡單,各海軍強國曾將戰列艦、巡洋艦、油輪、商船等改裝成航母使用。

以日本海軍馬鹿為例:日本為了滿足侵略需要,就曾將加賀、赤城、信濃等戰列艦改裝成航空母艦;還將伊勢、日向兩艘戰列艦改裝成一種獨特的艦種:航空戰列艦,前半部分是戰列艦,後半部分是航空母艦。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戰列艦改建航母可不是造大一點,加上甲板那麼簡單,難度非常大,得不償失。

這兩種艦型結構不同,武器裝備不同,空間設計不同,速度要求不同,維護管理都不相同。其實戰列艦雖大,但並太不適合改成航母,因為:

一、航速慢。

航空母艦需要逆風高速航行,甲板風不夠戰機就不能滿載起飛,所以航速越高越好。對於艦隊航母、輕型航母等主力航母,航速多要求30節以上。但由商船改造的護航航母性能差很多,航速才20~25節,只能應付小場面,擔不了大任。

戰列艦強調火力與裝甲,不太強調速度。早期戰列艦20來節,中後期才30節左右。而同期的輕重巡洋艦大多在30節以上。日本巡洋艦跑的更快,航速在35節上下,可以跟驅逐艦一塊跑。比如:最上級37節,長良級36節,大澱級35節、古鷹級34.5節,妙高級34節等。

而伊勢、日向戰列艦航速才25節,加賀號航速27.5節,赤城號最大31.5節,信濃號27節,大和號27節,比巡洋艦速度慢多了。

二、結構差別太大,空間利用率低。

戰列艦甲板上有高聳的建築和大口徑艦炮群,甲板下沒有機庫,水下、動力艙防禦,煙道設計都大不相同。要改成航母,甲板以上基本要推倒重來,甲板以下的很多空間利用不上,僅機庫面積就比原裝航母差很多。

比如由戰列艦改建的信濃號航母,排水量高達7.2萬噸,但由於是單層機庫,只能載機47架,艦載機數量嚴重不足。

而原裝的翔鶴級航母,滿載排水量33000噸,載機84架。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滿載排水量36380噸,能帶103架飛機。

加賀、赤城航母都是由建了一半的戰列艦改建而來,如果是已完工戰列艦,那改建工程量之大,比新建一艘航母也小不了多。

▲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

伊勢、日向兩艘戰列艦就改成前半部分是戰列艦,後半部分是航空母艦的“四不像”,實際作戰中也沒發揮什麼作用,幹啥啥不行。

所以,戰列艦改建航母絕不是造大一點那麼簡單,其實戰列艦本來就不比航母小,甚至比航母更大。想改建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和風漫談


二戰之前,航母還在發展完善階段,建造航母和戰列艦沒有什麼不同。不過是在上層建築鋪設飛行甲板,安裝升降機,設立機庫。

戰列艦裝甲厚重,航速低。只有戰列巡洋艦才可以改建為航母。戰列巡洋艦裝甲薄弱,速度快,都在30節以上。使飛機容易起飛降落。

二戰後,出現了新技術,最終確定了現代航母的基本結構:封閉機庫,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液壓阻攔索,右舷艦橋,邊緣升降機。真正影響航母建造門檻的是彈射器。其他的都是形式問題,只有彈射器是內容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