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大部分心灵的创伤都是未被表达的情绪,而且,创伤是有生命的,不去处理的话,它绝对不会自生自灭,它有自己的发育规律,也有自己的变态规律。疗愈必须要顺应这些规律,其间也不能被打扰和阻断,否则,可能需要加倍的时间和资源去做二次疗愈。

通常创伤的疗愈需要经历四个主要过程,下面就是这四个阶段表现在孩子画上的特征。

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第一个阶段,宣泄。

受创后孩子第一本能的需要是宣泄。他们会在画中释放一些有序或无序的情绪,画面中可能会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甚至还会有血腥、黑暗的元素出现,这个阶段的画,通常让人感受到激烈、对抗的力量。

青春期的孩子也常常画出宣泄的画,因为青春期有很多综合原因给孩子造成压抑,这时候的孩子既有宣泄情绪的需要,也有宣泄过于充沛的精力的需要。

这个阶段的表达一旦遭遇阻断,后面的疗愈就无法完成,而且激烈的情绪会深埋下来,等待更狰狞的爆发,或者转为自我攻击,出现抑郁现象。

艺术是一个最无害的出口,当他们把情绪发泄到艺术的出口,还会获得情志开发的正面收益。如果我们阻断了孩子表达的最后一个出口,当他情绪积蓄到临界点时,任何一个小小的压力都可能让他失控。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他会在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爆发,那才是最危险的。

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第二个阶段,诉说。

孩子宣泄掉激烈的情绪后,会进入一个疼痛期,他很哀伤,很痛苦,也很自怜。这个阶段孩子会在画中表达出自己伤痛的感受,我们常常会看见孩子画创可贴,画被锁链缠住、锁住一类的画面,如图3-3-03所示。这个阶段也很重要,要允许他这样表达,他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平息内心的不甘和委屈。家长和老师如果懂得一些解析的常识,就可以通过这种诉说来了解伤痛的原因,因为孩子画出的伤痛的位置、形态很多都是针对具体感受来表达的。

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第三个阶段,疗愈和修复。

当孩子经历过宣泄和诉说的阶段,情绪逐渐平息下来时,内心也处于最疲惫的阶段。此刻,他们的心理就像术后病人一样虚弱,只想做简单重复的事来抚慰自己,整理心灵的碎片。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较多见的疗愈方式是重复画

一些喜欢的图案。这个时期他只有画最熟悉、最擅长、最喜欢的造型,才不会让自己太累,伤痛期是难以承受探索、挑战、攻坚压力的。他们如同一只受伤的茧蛹,躲在壳里,不想做事,不想见人,慢慢修复,积蓄力量。

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绘画疗愈是艺术疗愈中应用最广泛、参与性最强的一个手段。

孩子在情感上遭遇挫折就动手把那份感受画出来,这是疗愈。看到这幅画的人读懂了这份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疗愈。

所以,表达即疗愈,共鸣即疗愈。

我不开心了,我好想念奶奶,这个生日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我们能在孩子的画面里看到一些埋藏心底的愿望。童年中长期不能被满足或长期被压抑的愿望,往往会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因此,让孩子把愿望画出来,让愿望得到满足,让心结得以释怀。

所以,满足即疗愈,释怀即疗愈。

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孩子的一些行为常常不被允许,他会产生出对抗、攻击的情绪,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魔鬼”。当孩子把这些负面情绪画出来,释放出内心的小“魔鬼”,心情就好起来了,行为也不对抗了,这也是疗愈。

所以,宣泄即疗愈,疏导即疗愈。

孩子讨厌或害怕一个人,就在画中把这个人画出来,编一个故事让他踩到大便。这个行为让孩子不再害怕,也没那么讨厌他了,这也是疗愈。有时候一些不安和恐惧是无法找到原因的,或许来自幼年的创伤,其实已经忘记了具体事件,但会在绘画里将这份莫名的感受释放出来,这也是疗愈。

所以,虚拟处理是疗愈,将潜意识意识化也是疗愈。

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绘画心理学|教孩子释放内心恐惧,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安全

欣赏、临摹、创作都可以疗愈,为什么我们鼓励孩子参与创作呢?因为欣赏和临摹绘画时,身体资源的参与没有创作时多,当孩子开始自由创作时,既调动了眼睛,又调动了手,还调动了情绪、记忆、设计思维、创意思维等资源。假如在绘画的过程中还配有音乐,听觉也就介入了这个过程,这种疗愈激活的大脑神经元就非常多,疗愈的效果也最好。

所以,让大脑更多的皮质区活跃起来,也是疗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