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大戰陳友諒時,蒙元政府在幹什麼?爲什麼不乘機出兵滅了起義軍呢?

晉山河


這個問題提的不錯。在明太祖朱元璋崛起過程中,元政府在幹嘛呢?元政府表示自己沒有時間,忙於內鬥,根本就已經管不著江南的事了。從至正十九年開始到至正二十八年,元統治集團陷入了一場十分激烈內訌,這既是一場擁兵自重軍閥之間的鬥爭,也是宮廷內部鬥爭白熱化的表現,而兩者互相交織在一起,愈發不死不休,幾乎直到元朝滅亡。

元末軍閥的權勢鬥爭一開始起於兩個人,答失八都魯和察罕帖木兒,前者是蒙古功臣世家出身;後者是內遷的畏兀兒家庭出身。

無疑察罕帖木兒地位本在答失八都魯之下,經過幾年的東征西討,察罕帖木兒兵力大增,先後擊敗北方的幾支紅巾軍,被元廷任命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樞密院事和陝西行臺御史中丞,在鎮壓劉福通部起義軍後,其又佔領河南大部分地區,軍勢到達了頂點。

以兵分鎮關陝、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營壘旌旗相望數千裡。


而答失八都魯雖然也積極參與對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但是其在戰爭中多有失敗,其戰果遠沒有察罕帖木兒輝煌,尤其是至正十七年被劉福通起義軍擊敗後,引起了元廷的猜忌,“朝廷頗疑其玩寇失機”,同年十二月,以憂憤而死,“一夕憂憤死”。其子孛羅帖木兒代父掌軍之後,內訌就一觸即發了。


在至正二十年,元廷已經察覺到了兩股勢力的矛盾將要爆發,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北,察罕帖木兒守衛石嶺關以南。但是,孛羅帖木兒並不奉詔,越過石嶺關準備從察罕帖木兒手裡奪取晉、冀地區,原本正準備在山東地區擴大戰果的察罕帖木兒不得不起兵迎戰,雙方至此開始惡鬥。於是,元廷乃於十月下詔要求察罕帖木兒讓步,將冀寧地區交給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也拒絕執行詔命,繼續與孛羅帖木兒死鬥。

察罕帖木兒以用兵數年,惟恃晉、冀兩路供軍餉,乃屯兵澤、潞以拒之,與孛羅帖木兒戰於東勝州,又戰於汾州。

最後,還是兩不相下,奉詔各還本鎮。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察罕帖木兒遇刺身亡,其養子擴廓帖木兒為帥,孛羅帖木兒趁擴廓帖木兒在山東鏖戰之機,發兵侵入真定。至正二十三年,擴廓帖木兒攻佔山東全境後,還兵汴、洛,與孛羅帖木兒展開較量。最後在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兩軍在冀寧交戰,孛羅帖木兒戰敗。至此,其實力在擴廓帖木兒之下。(注:本年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創業關鍵期,在洪都血戰中勝出,擊敗陳友諒)

此時元朝的宮廷鬥爭也在急劇升溫,當時的太子生母奇氏和太子愛猷識裡達臘密謀逼元順帝禪讓帝位,加緊壓迫帝黨,皇太子和皇帝的關係緊張起來,皇太子利用中書右丞相搠思監誣告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造反,但是在元順帝的幫助下,兩人逃匿於孛羅帖木兒軍中。而早在至正二十一年,皇太子與擴廓帖木兒就有勾結,相互黨援。在宮廷鬥爭的滲透下,原本單純的地方軍閥鬥爭又上升到了新高度。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在太子和丞相搠思監的逼迫下,順帝下詔解除孛羅帖木兒的兵權,孛羅帖木兒拒不受命,派禿堅帖木兒以“清君側”為名,發兵京師捉拿搠思監和支持太子的宦官樸不花,順帝將兩人交出後,禿堅帖木兒率兵退走,太子重返京城,命令擴廓帖木兒率諸路軍討伐孛羅帖木兒。

至正二十四年五月率兵進攻大同,而孛羅帖木兒則留軍鎮守大同,自率兵馬攻打大都城,太子率兵抵抗,不敵後,逃亡冀寧。孛羅帖木兒入京,被封為中書左丞相,值得一提的是元順帝也知道這樣內耗不對,下詔調停。

詔諭:“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俱朕股肱,視同心膂自今各棄宿忿,弼成大勳。”

但是雙方矛盾已深,已經無法調和了。

(注:至正二十四年陳理投降朱元璋,正式消滅陳友諒勢力)


至正二十五年三月,皇太子調集嶺北、遼陽、甘肅、陝西四省軍隊與擴廓帖木兒會合,攻擊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在屢戰屢敗之下,飲酒昏暴,心智失常,使元順帝倍感威脅。於七月結勇士將孛羅帖木兒刺殺,擴廓帖木兒護衛太子返回大都,太子黨獲得全面勝利。(注: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下令討伐張士誠)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擴廓帖木兒返回河南,準備出征義軍,攻佔江淮和川蜀。

擴廓帖木兒知南軍強,未可輕進,乃駐軍河南,檄關中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孔興四將會師大舉。

然而張良弼原本依附孛羅帖木兒,不甘心在擴廓帖木兒之下,率先抗命。隨後李思齊由於羽翼豐滿,也不願再依附於擴廓帖木兒,兩人遂互相結盟,起兵對抗擴廓,新一輪內鬥開始。(注: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勢力)


至正二十七年正月,反擴廓帖木兒同盟擴大,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孔興會盟,推李思齊為盟主,同拒擴廓帖木兒。殺得難分難解,天昏地暗。直到至正二十八年七月,終於兩派軍閥認識到大敵當前,才停止內鬥,但是“大明兵已定山東、河洛,中原俱不守”,大勢已去,土崩瓦解。


事實上,明太祖朱元璋對北方形勢是一清二楚的,否則也不會有下問了。正所謂“山東則王宣反側,河南則擴廓跋扈,關隴則李思齊、張思道梟張猜忌,元祚將亡,中原塗炭。今將北伐,拯生民於水火,何以決勝?”



參考文獻:《元史》《新元史》《元史紀事本末》《明史》


論史


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鄱陽湖大戰的時候,對於元朝來說,算得上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為這正是江南各農民起義勢力的一次大火拼的時候。如果元朝能夠抓住這有利的機會,巧思妙計,各個擊破,元朝肯定還會往下延續。但是,元朝為什麼沒有抓住這大好機會呢?

(鄱陽湖大戰)

第一,鄱陽湖大戰之前,元朝主力軍已遭受重創,無力組織大型南下戰役。

在朱元璋、陳友諒發動鄱陽湖大戰之前,北方以劉福通、韓林兒為首的為數眾多的紅巾軍,曾給予了元朝以沉重的打擊。劉福通、韓林兒甚至還組織了三次北伐的戰爭。雖然這三次北伐戰爭最後都失敗了,但是給予了元朝軍隊以重創,讓元朝的主力部隊銳減。

後來,張士誠又崛起,一度聲勢浩大。元順帝派丞相脫脫組織百萬大軍圍攻張士誠。張士誠孤掌難鳴,走入絕境。但這時候,元朝發生了奇怪的事情,由於朝廷內部的爭鬥,致使元順帝在這時候解除了脫脫的兵權。而元朝百萬大軍也因此如鳥獸散。張士誠因而起死回生,同時北方各地紅巾軍也死灰復燃。

這樣,元朝幾乎沒有了主力部隊,只能依靠地主武裝來對付農民起義。

(元將擴廓帖木兒)

第二,鄱陽湖大戰之時,元朝倚仗的地主武裝忙於爭奪地盤,互相攻擊。

在元朝基本上沒有朝廷主力軍的情況下,對付農民起義軍,主要倚仗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兩大地主武裝。但是這兩大地主武裝並沒有用心對付農民起義軍,而是在互相攻擊,爭奪地盤。

後來,察罕帖木兒遇刺,其軍隊由養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繼承。但這時候,察罕帖木兒舊部,以李思齊為首的漢人地主武裝,又和擴廓帖木兒發生摩擦,打了起來。他們對北方農民起義軍尚且無暇打擊,怎麼還會管南方的農民起義軍呢?

(發動政變的奇皇后)

第三,鄱陽湖大戰時,整個元朝宮廷權力爭鬥也剛好進入白熱化。

元朝朝廷的這個權力爭鬥,不僅僅是大臣之間的爭鬥,還是皇位的爭奪。

由於元順帝不理朝政,沉溺於修煉“男女雙修之術”,因此造成奇皇后與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想讓元順帝退位,讓皇太子上臺。但是元順帝說:“朕頭未白,齒未落,遽謂我為老耶!”不願意退位,因此,奇皇后與皇太子在朝中掀起了一場風暴,他們趕走了那些依附元順帝的大臣,把順從自己這一派的大臣提拔起來。

後來,奇皇后與皇太子在陷害元順帝的母舅老的沙的時候,老的沙跑到地方武裝孛羅帖木兒那兒躲了起來。奇皇后與皇太子向孛羅帖木兒索要老的沙,而孛羅帖木兒反而要求朝廷交出親附太子黨的大臣樸不花與搠思監。太子不從,於是孛羅帖木兒提兵攻打京城,結果皇太子跑到擴廓帖木兒那裡。

這樣一來,整個元朝就有了兩個朝廷。

孛羅帖木兒打回京城後,他又想專權,因此,又引起了元順帝和孛羅帖木兒的戰爭,最後元順帝誅殺孛羅帖木兒及其黨羽。

也就在這個時間段裡,朱元璋與陳友諒發動了鄱陽湖大戰,最後朱元璋以少勝多,打敗陳友諒,基本上控制了南方。

朱元璋控制了南方以後,便發動了北伐元朝的行動。元朝就這樣,很快被攆回漠北去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元末政權當時正在走下坡路,政權內部分裂了成了兩派,一派是孛羅帖木兒的“保皇派”,一派是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的“太子黨”。而且蒙元視劉福通,韓林兒的“紅巾軍”為大敵,因為劉福林的軍隊曾經“聲勢浩大”的三路進攻北方蒙元政權,毛貴還一度進攻大都。正是在這兩個背景下,使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大決戰,並沒有受到元軍干擾。

(紅巾軍進攻路線)

當時,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潘陽湖決戰時,已經是至正二十三年了。當時聲勢浩大的劉福通被元軍的孛羅帖木兒和察罕帖木兒打敗,又被投靠元廷的張士誠進攻,朱元璋於是派大軍增援,救出小明王,劉福通戰死。雖然,在紅巾軍里名義上還是小明王領導,其實他已經失去軍事資本了。此時,陳友諒趁機攻打朱元璋,於是釀成了一場“大決戰”。其實,早在之前,朱元璋的發展中,已經和陳友諒,張士誠發生了幾場戰爭,當時元朝政權在平北方劉福通“紅巾軍”叛亂,無暇顧及。

(韓山童,劉福通的“紅巾起義”)

那麼劉福通死後,元朝政權又在做什麼呢?這時,元廷因為壓力較為緩解,內部的矛盾開始“大爆發”。內亂的根源在於元順帝殺了脫脫丞相後,寵信哈麻,修煉什麼“男女雙修術”,把朝政扔給皇太子愛酋識理達臘。結果皇后和太子的野心開始大了起來,想讓元順帝讓位。元順帝知道後,一萬個不願意,於是有了矛盾。在元軍前線的兩位大將,一個孛羅帖木兒,支持元順帝,另外一個王保保,支持皇太子。還有陝西的軍閥張良弼和李思齊也因為內亂不和,於是,元軍開始了互相攻伐,自我消耗。元廷甚至一度分裂為兩個朝廷,直到至正二十八年閏月,元順帝刺殺孛羅帖木兒,才和太子,王保保和解。而此時,潘陽湖之戰也差不多打完了。

(元末割據圖)

那麼元軍在內鬥,投靠元廷的張士誠呢?朱元璋在潘陽湖之戰中,派徐達回到應天,就是為了看住張士誠的,以免被偷襲,結果張士誠一動也不敢動。


大飛熊ヽ騎士


1360年五月,陳友諒殺其主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曰“大漢”,朱元璋大戰陳友涼是指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應天府的龍灣鎮一帶展開的大戰,正史叫龍灣戰役,陳友諒東討朱元璋,兵敗龍灣(今南京西北)場戰役中,朱元璋終於勝了陳友諒,並在此戰之後一舉收復了被陳友諒佔領的許多城池,是陳、朱兩大政權對抗的轉折點,朱元璋的勢力逐漸趕上乃至超過陳友諒,改變了朱元璋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以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打敗並殺死陳友諒,消滅陳友諒建立的陳漢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


當朱元璋大戰陳友涼時,元朝末年最有能力的兩位將領中書平章政事孛羅帖木兒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兒在與號稱、“百萬紅巾軍”韓林兒、劉福通在山西等地爭戰不息,此後,兩軍衝突不休,紅巾軍號稱百萬,幾乎掀翻當時的元朝。朱、陳大戰在南方今江蘇一帶;元朝主力在北方山西等地與紅巾軍大戰,根本無力顧及朱元璋與陳友涼。

(歡迎😊加關注,共同論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