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功成!李牧如何一舉擊殺匈奴十萬騎兵?

一戰功成!李牧如何一舉擊殺匈奴十萬騎兵?

李牧,趙郡李氏開基始祖,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名列“戰國四將”之首。然而,史書中卻沒有留下關於他的出生時間和出生地的記載。

據專家推測,李牧應當出生於趙武靈王后期,即公元前300年左右,大約出生於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一帶。他指揮破襲匈奴的戰役,是步兵大兵團對騎兵作戰的經典戰役,他也因此被奉為“匈奴剋星”;他指揮的肥西之戰,至今仍然是阻擊戰的範例;他本是保家衛國的忠臣,卻被國家的主人以謀反罪賜死。

關於李牧的青少年時代,由於缺乏史料記載,今天已很難考證。一般相信,李牧的先祖應該是來自晉國的望族,很可能是世襲理官職務的李離的後人。

有些史料記載,李牧的父親曾經擔任過趙國的太傅,這與李牧出身於世家大族的說法不謀而合,也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麼李牧在史書中甫一出現,便已經是鎮守趙國北方邊境的名將。

史料記載,作為趙國將軍的李牧駐守在雁門關一帶(位於今山西省代縣),負責保衛趙國的北方邊境,常年征戰於今天的北京、張家口以西,河套、陰山以東的地區。

當時,趙惠文王主政趙國,他一方面要與強大的六國爭奪中原霸權,另一方面,卻要面對來自北方匈奴的襲擾。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腹背受敵,不得不兩線作戰的國家。

這樣,阻擊北方匈奴的重任,就落在了鎮守雁門關的李牧身上。

而這一時期,正是北方匈奴崛起的開始。為了專心致志地在南方與六國作戰,趙惠文王給了鎮守北方邊境的李牧以很大的權力,李牧不僅可以主導軍事,而且雁門關一帶的地方事務也由李牧負責。

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李牧雖然權頃一方,但是駐守雁門的趙國軍隊卻不能讓李牧高枕無憂。與驍勇善戰的匈奴軍隊比較起來,趙國軍隊無論是單兵素質還是綜合戰鬥能力,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不僅如此,趙國兩線作戰,糧草也成為制約趙國軍隊的重要因素。

作為趙國北方門戶的守衛者,李牧在積極做好軍事鬥爭準備的同時,審時度勢地提出了韜光養晦的政治戰略。

政治上,李牧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任命地方官員,鼓勵這些地方官員積極開荒懇田,在保證地方百姓安居樂業的基礎上,擴大財政和稅收的來源。在鞏固地方經濟建設成就的同時,充盈戰爭的後勤準備。

戰略上,李牧做好打持久戰的心裡準備。雁門關遠離趙國,生活條件艱苦,鎮守邊關的將士們思念家鄉,希望儘快殲滅匈奴儘早回家。李牧針對將士求戰心切的狀況,要求將士們以邊關為家。

他鼓勵將士們在練兵習武的同時,學習騎馬射箭,放牛圈羊。這一方面讓將士們熟悉了匈奴人的作戰方法,另一方面,戰士們圈養的牛馬又可以作為改善軍隊生活的來源。

豐富的軍營生活和不斷改善的生活條件,不僅安定了戍邊將士的思想,而且還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敵人的作戰優勢。從而為戰場上與敵人遭遇時的心理優勢打下基礎。

戰術上,李牧最大限度地麻痺敵人。面對一隻迅速成長起來的軍隊,雁門軍民鬥志昂揚,時刻準備投入戰鬥,教訓前來襲擾的匈奴。

一戰功成!李牧如何一舉擊殺匈奴十萬騎兵?

為最大限度的積蓄力量,李牧和將士約法三章:“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史記·李牧列傳》)。那意思是,如果遇到匈奴人前來搶掠,大家一律回營守寨,沒有命令,誰也不許迎戰。否則,即使勝了也要處以斬刑。

在李牧的精心打造下,駐守雁門的趙國軍隊日漸強大,一隻虎狼之師正蓄勢待發。在積極備戰的同時,李牧挑選了一批精兵強將,深入匈奴敵後刺探敵情,匈奴軍隊的風吹草動幾乎都在李牧的掌握之中。

然而,李牧韜光養晦的戰略佈局卻未能趙惠文王的理解。作為趙國曆史上最有野心的君主,趙惠文王的任上殺伐不斷,趙國也因此迅速崛起,實力居六國之首,即使對抗強秦也毫不示弱。

在趙惠文王看來,作為鎮守邊關的大將,李牧的“養兵千日”其實是一種怯戰、怕戰的心態作祟。他因此要求李牧尋找戰機,向匈奴展示趙國的軍事實力。

但是李牧認為與匈奴作戰的時機並不成熟,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了趙惠王文的要求。李牧寧可忤逆君主也不肯與匈奴作戰的消息傳出,匈奴人興高采烈,以趙軍怯戰為由,在邊防慶祝。而趙國朝廷的主戰派則因此要求解除李牧的軍職。

關於接替李牧的那位將領,史書中沒有記錄他的名字。但是這位李牧的繼任者顯然深諳李牧被撤下的原因,因此,對於匈奴的叫陣,他每戰必出。

但是事與願違,這位求戰心切的將軍不僅沒有將來勢洶洶的匈奴拒之於國門之外,反而給廣大的北部邊境引來匈奴的重兵圍攻,原本相對平靜的雁門地區,此刻再也無法置身事外。

另一方面,戰場上的勝利使匈奴軍隊獲得了新的勇氣,他們厲兵秣馬,在趙國邊境陳兵數萬,大有隨時南下入侵趙國的意圖。

正所謂“國難思忠臣”,日益加重的邊境危機喚起了趙惠文王對李牧的敬重,他主動恢復了李牧的職務,希望他二次出征,但是李牧卻稱病拒絕了趙王的請求。

大敵當前,以殺伐不斷而著稱的趙惠王文主動放下身段,親自登門請李牧重出江湖。

李牧雖然答應趙惠文王重回邊關,卻不忘為自己請得尚方寶劍,他對趙惠文王說“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記·李牧列傳》),趙王答應了李牧的條件。在得到充分的自主權後,李牧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雁門關。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重掌帥印的李牧,還是像從前一樣堅壁不出,無論匈奴怎樣叫囂,李牧都視若無睹。幾年下來,趙軍雖然沒有丟城失地,但是卻毫無斬獲。

這次,不僅匈奴認為李牧膽怯,就連李牧的士兵也認為他是一個膽小的將軍,士兵們都躍躍欲試,主動請戰。看到匈奴已經徹底被麻痺,趙軍的作戰情緒又是如此的高昂,李牧苦心經營的戰機終於來到了。

他挑選出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匹戰馬,精兵五萬,射手十萬,投入秘密訓練。

在大舉訓練將士的同時,李牧繼續麻痺匈奴,他安排牧民集中放牧,用大批的牛羊撒便滿山遍野,營造一派和平的氣氛。滿山遍野的牛羊引起了匈奴的警覺,因為趙國的牧民向來都是零散地放牧,很少有這種集體放牧的情況。

一戰功成!李牧如何一舉擊殺匈奴十萬騎兵?

於是,匈奴派小股兵力襲擾趙軍,以探虛實。交鋒中,趙軍遵照李牧的吩咐佯裝倉惶失措地撤退,丟下漫山遍野的牛羊任匈奴搶掠。匈奴的單于(chán yú,即首領)聞聽戰場“喜訊”,親率大軍入侵趙國邊境。

李牧佈下奇陣,首先是中軍佯敗,誘敵深入,然後兩翼包抄突擊。匈奴的優勢在於騎兵。

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軍隊一直仰仗於騎兵,並因此數次大敗中原步兵,入主中原。

但是,這一次,匈奴大敗。李牧早就做好了對付騎兵的準備,戰車是阻擊騎兵的重要裝備,在騎兵的衝擊力受到遏制之後,十萬射手的強攻對於匈奴騎兵來說無疑是一種滅頂之災,更何況,在匈奴騎兵動彈不得、一片混亂之時,李牧還有五萬步兵。在陣地戰中,步兵的作戰能力顯然遠勝於適合運動戰的騎兵。

李牧破襲匈奴的戰役,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這次影響深遠的戰役中,李牧指揮數十萬大軍,各兵種協同作戰,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匈奴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在殲滅匈奴主力的同時,李牧還順勢攻滅和接收了襜襤、東胡、林胡等三個遊牧部落,不僅鞏固了趙國北方邊境的安全,而且擴大了趙國的版圖。在這場戰役中,李牧展現出來的高超的指揮藝術,即使在今天也不遑多讓。

《史記》記載,經此一戰,“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李牧也因此成為繼趙奢、廉頗之後,趙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

李牧利用麻痺戰術一戰功成,直接打怕了匈奴騎兵。他的軍事才能可見一斑。但就是這樣一位名將卻因為秦國的反間計而死,實在是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