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到過哪些很有名卻很難吃的小吃?

用戶130040176


以我真誠真心,竭盡全力為您解惑。

(1)臭豆腐

很多人都說那種煎的臭豆腐很好吃,吃了之後發現,並沒有見得多好吃,反而有一種怪味。

(2)灌湯包

很多地方都有各種各樣的灌湯包,一般用吸管吸裡面的湯汁,正常的包子一個一元錢,但是這種灌湯包需要8元一隻,但是必須趁熱吃,如果冷了,湯汁變冷真的沒什麼吃的。可能自己之前吃的是變冷的灌湯包,所以並沒有感覺有多好吃。

(3)有一種堪稱為貨幣的零食——切糕

無數人上當進坑,不知道味道是否配得上它的價格。但是看到網上那麼多說切糕的。好像還沒聽過一句誇獎的。


甚至一個最經典的概括中國貨幣發展史的段子:

中國貨幣發展史——古貝殼,周銅貝,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宋交子,元白錢,明通寶,清銀元,袁頭大,孫小頭,人民幣,切糕。

甚至我能給你找一整車的切糕段子。

以上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以我真誠真心,竭盡全力為您解惑。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對你有幫助,不妨點個贊,關注一下閱讀修身。閱讀修身:一個關注教育,高考考研考博,社會,小說,熱愛閱讀的教育問答達人。


閱讀修身


我每走到一個地方就想品嚐當地特色小吃,有些小吃的確難吃到家,沒有想象的那麼好吃,我羅列幾種出來,真心不想吃第二次。

第一種、天津狗不理包子

天津狗不理包子遠近聞名,當我到天津要了一份包子,期待什麼味時,服務員端上來,一品嚐,第一口咬是面,咬第二口時很一般,有種上當的感覺,不值那些錢。

第二種、德州扒雞


路過德州車站,買了一隻扒雞嚐嚐,打開一吃,又小又鹹,沒什麼吃頭,雞肉也不緊緻,還沒有我們當地的叫花雞好吃,價格也不便宜。

第三種、攪團

到西北,很多人知道攪團,有玉米麵做的,也有土豆做的,我吃第一口,軟綿綿的,就和麵醬子一樣,沒嚼頭,一點也不好吃。

第四種、廣州雞仔餅

第一口咬下去,就有一股餿了的豬油味,吃起來很怪異的感覺,看著還不錯。


第五種、西安羊肉泡饃

一碗優質泡饃38元,沒能吃上幾片肉就沒了,剩下的就是一碗不好消化的死麵餅,筷子攪著攪著就稠成糊子了,吃完糖蒜嘴裡有股臭味。

其實各地方的小吃出名,是由於過去人們生活條件差,能吃飽飯就不錯了,經過口口相傳,名氣慢慢的就成了營銷手段,南北人的口味不同,覺得有些特色小吃吃不慣也是正常。


小柒美食坊


本人因為愛旅遊的原因,大大小小跑過不少地方,每到一個地方必先去找當地的美食,其中有回味無窮的,也有一口就吐的,下面就跟大家講講自己的經歷(個人口味不同,覺無任何地域歧視)

1.城隍廟南翔小籠包

第一次去上海,城隍廟和外灘可能是所有外地人必去的景點,特別是逛累了,會去吃南翔小籠包,當時排隊快排了兩個小時,一直站著,我和朋友一家去的,當時他們還一直抱著孩子,兩個人輪流抱,就是為了嘗一嘗傳說中的南翔小籠包,好不容易排到了,還要自己等桌子,看哪桌快吃完了在邊上等著,前後花了半小時才吃到,但那味道真的很一般,不管是湯汁還是餡,沒有讓我有什麼特別的感覺,頓時感覺這倆包子根本對不起我這麼久的等待。

2.海南抱羅粉

可能我是北方人,不太習慣這邊的粉,原本想著吃過貴州的粉,雲南的粉,廣東的粉,這個應該會很好吃,但吃這個感覺完全不一樣,估計是海鮮不新鮮還是怎麼地,感覺味道有點怪怪的,有點發酸的感覺,就像開水裡加醋的味道。

3.回民街羊肉泡饃



不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樣掉過這個坑,聯想到西安第一反應就是羊肉泡饃,下了飛機第一件事就是到回民街去吃碗泡饃,但真正吃的時候,你才發現,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湯的味道一般,饃不用自己拜,是弄好的,羊肉的味道也一般,而且還不便宜,那以後再沒吃過一次泡饃,但是極力推薦涼皮、麵皮、肉夾饃和冰峰汽水,絕對性價比超級高。

其實所有的什麼如回民街、寬窄巷子之類美食街都一樣,裡面的味道真的一般,真正想嘗好味道還是多問問當地人,真正的好味道還是要自己去發掘!


Ny籃球交流


每個地方的知名小吃對外地人來講都有一些不適應。

北京炒肝。去北京非常知名的那個店去吃過,真的是難以適應。

杭州西湖醋魚。名氣很大,吃起來真是很一般,其實淡而無味。

廈門沙茶麵。我本來很喜歡吃麵,但是去吃廈門的沙茶麵,味道太不適應。

南京的毛雞蛋。讀書時見過,小攤上煮一盆,有的殼已經破了,露出毛茸茸的小雞,吃的時候連毛一起吃掉,呆了幾年也沒敢吃。

廣州的貓肉。在廣州的飯店有賣貓肉的菜,我的貓也不喜歡,但吃貓肉感覺上是很難接受。

浙江東陽的童子蛋。用男幼兒的尿煮出來的雞蛋,想想味道就不一般,沒有勇氣,應該很少人敢吃。


大學專業深一度


有一些地方小吃確實名氣很大,卻不太符合大眾的口味,甚至有些達到了難吃的級別,今天我就給大家說幾種。

1.狗不理包子,名副其實的榜首,為什麼這麼說?其實狗不理包子傳承這麼多年,某些個別店面的手藝和口味還不錯,但是大多數的店面都很一般,外地遊客去吃都是奔著它的名,吃過以後後悔的佔絕大多數,評價都是:口味一般還超貴。

2.哈爾濱大列巴,名氣超大,其實就是麵包,是由俄羅斯傳進來的,外觀厚重敦實,口感粗糙,吃過一次絕對不想吃第二次。

3.西湖醋魚,按理說這麼有名氣的美食應該很好吃才對,但是去過西湖的人吃過西湖醋魚的話就不會這麼說了,其實在西湖邊上能做好西湖醋魚的飯店沒有幾家,導致現在西湖醋魚已經是“只聞其名,不得其味”了。

4.老北京豆汁,我就沒聽說哪個外地遊客喝過一碗還意猶未盡想喝第二碗的,可想而知。估計這種美食也只有老北京才能享受了。

5.螺獅粉,其實這款美食上榜有點牽強,畢竟還是有很多螺獅粉的忠實粉絲在這裡,只能說大多數人接受不了它的“臭”味。

6.北京茯苓餅,很多人說吃這個東西簡直就像是在吃紙,我也有這種感覺,可能是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吃法吧。

其實,對於各地的小吃美食來說,總會有一些人說它好吃,一些人說它不好吃,見仁見智,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那麼,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名氣大但是卻難吃的小吃呢?


嘴大吃四海


大家好,我是捲毛八一八!

沙茶麵

捲毛特別喜歡廈門的風景,廈大,鼓浪嶼,曾厝垵,都很漂亮,空氣好,環境好,但是廈門名氣很大的沙茶麵,個人不是很喜歡,感覺味道很奇怪,當時我點了一碗,30塊錢,很大碗,料也特別足,就是不習慣這種口味,吃了一小半就吃不下去了。

北京烤鴨

去北京的時候,吃了很多當地的美食,炒肝兒,味道很奇怪,北京炸醬麵,吃不慣,可能是因為我個人的原因,特別不喜歡吃那種麵條,最失望的是北京烤鴨了,本來滿懷期待,心心念唸了那麼久的北京烤鴨,結果吃了兩口,就吃不下,覺得很肥膩,特別把鴨皮包著白糖吃,很肥膩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南北口味的差距吧。

年糕

不是某地方很有名的小吃,但是捲毛特別想說這個,以前特別喜歡看韓劇,每次看男女主吃飯,都覺得食物特別好吃,在北京的王府井看到了經常出現在韓劇的年糕,於是十分興奮,蹦噠地去攤位買了兩份年糕,結果令我“大吃一驚”,這是我第一次吃年糕,應該也不會再有下次了,哎,我和年糕的友誼竟然如此之短。


捲毛八一八


我目前在新疆,我就來說說新疆的吧,可能帶有個人喜好,有不同意見的勿噴哈,其實噴也沒關係。。。。。23333333。

新疆有個美食很出名,烤羊肉串,沒吃過的,看到圖片或者電視裡那種金黃金黃的。食慾大開,但是我得給你們潑一盆冷水。絕大多數烤肉都不好吃,特別是鄉村的,由於手藝不過關,那股濃濃的羊羶味,要麼烤糊了,要麼沒烤熟。別提多難吃了,或許有人說,吃羊肉就要吃那股羶味嘛,但是我真的吃不慣。


另外還有大塊羊肉,每次去民族朋友家做客,這個是必須有的,但是他們喜歡煮個半生不熟,你想一想那畫面,一人一大塊,使勁撕扯著,吃的滿嘴滿手的油膩。吃完牙縫裡嵌著肉絲半天扯不出來,扯出來也是好大好長一絲,如果別人正看著你,那別提多尷尬了。而且除了鹽啥也沒有,對於我這種無辣不歡的四川人來說真是痛苦。所以我儘量避免去做客。

有人說飲食不發達的地區一般都以燒烤出名,因為燒烤最簡單,最能掩蓋食物的單調和匱乏,其實在秦漢之前,四川也是以燒烤著名的,只不過後來更好吃的飲食出來了,所以沒有這個說法了。

還有陝西的羊肉泡饃。我也吃不慣那個面,發的死死的。還有蘭州拉麵,除了便宜,啥味道也沒有。

其實任何一種美食都是由當地人文地情決定的,比如北方人吃不慣米飯,南方人吃不慣麵食一樣,也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唄。

北方的各位,切勿噴我啊。。。


一口一瓶子


向來敞開懷抱擁抱各地小吃、美食的壹周君細細想來還真有幾樣難以接受的人氣小吃,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感同身受。

首先要吐槽的就是有著美麗皮囊的馬卡龍,一貫對甜食沒有抵抗力的壹周君卻對它有著莫名的厭惡感。馬卡龍的甜過分膩,而且有一種奇怪的糖精味道,不知道是因為壹周君吃的不夠正宗還是怎樣,反正記憶中只吃過一次馬卡龍,當然那也是最後一次了。



然後就要對羊肉泡饃吐槽一番了,同樣也是太膩,可能是因為羊油過重,初嘗幾口味道還是可以的,但是吃到第四五口的時候就感覺腦子裡一陣眩暈。雖說是從小吃羊肉長大的人,但是還是接受不了羊肉泡饃的油膩。其實吃羊肉泡饃的時候店家會提供許多小菜,壹周君在西安的同學也都說過要搭配上食用,但是依舊感覺這些小菜在羊肉這樣的硬貨之前還是微不足道的。



記得小時候父母去北京總會帶回一堆北京的特產小吃,有果脯、驢打滾、茯苓餅等。其實說白了壹周君對這些都不是很感冒,但是前兩種還勉強能夠接受,至於茯苓餅,是真的無法體會它的美。



餅皮先不說,就光是裡面的夾心就難以接受,口感奇奇怪怪還有點粘牙。至於餅皮,想必也不用壹周君再多說什麼了吧,之前就看到有很多網友說口感似嚼紙。

號稱哈爾濱一絕的大列巴麵包,也被列入了壹周君的黑名單。大列巴是由俄羅斯傳入我國的,當時是一個親戚送給壹周君吃的,樣貌如其名,當時還小的壹周君覺得它是真的大,但僅管如此,還是未能俘獲壹周君的芳心,麵包又乾又硬,嚼在嘴裡艱澀難以吞嚥,味道也略淡。


武漢壹周


看到這個問題,腦中直冒出三個字:蔡林記,對,就是很多人來武漢旅遊必打卡的那家百年名店。

主要吐槽的是蔡林記熱乾麵,外界名氣很大,但味道和賣相真不敢恭維,至少在我看來。

第一次吃,還是大三實習的時候,被它外面金碧輝煌的門店吸引了。飢腸轆轆的擠進去,繞了一大圈,發現就熱乾麵看起來稍微有點食慾,6塊大洋拍出,看著煮麵的嫂子在煮麵爐邊手舞足蹈,我心裡還很期待,生平買的最貴熱乾麵是什麼味道呢,但幻想破滅在看到那缸黑芝麻醬,以及上面漂浮的花生碎……

使出洪荒之力攪拌碗裡的熱乾麵,擼一筷子喂到嘴裡,那種感覺真很難形容——太乾、太黏、太粗。與它的名氣很不符合。

後來有機會,採訪到蔡林記創始人嫡長子蔡漢文先生,才知道這塊百年老牌子的淵源,以及最早的蔡林記熱乾麵的味道。

正宗的熱乾麵是條細漿韌、色澤黃亮。製作的第一步在於調料,10種調料方能調出一碗正宗的熱乾麵,每一種調料也都有點小講究。

芝麻醬、小磨香油、蘿蔔乾、香蔥,另外,做一碗正宗的熱乾麵還需要香醋、生抽(老抽)、辣油、味精、胡椒粉、糖。一共10種調料。




第二步在於面,這也是與市場上用鹼面製作熱乾麵的最大不同。製作麵條的關鍵工序就是撣面,水要寬,火要大。



瀝乾水後再將麵條倒在案板上,然後淋上油拌幹,再用筷子快速挑動吹涼。至此一碗正宗的熱乾麵已經完成了9成,再給上10種調料,一碗條細漿韌、色澤黃亮的蔡氏熱乾麵才算真的做好。


不上班的二刀流


我是一個資深吃貨,走到哪吃到哪,尤其鍾愛小吃,我說一下我自認為不太符合口味的名小吃(個人看法,我比較鍾愛湘菜,四川風味,魯菜)!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我老北京了,北京的小吃一般都有名,或許是因為首都人太有錢了吧,有錢的人都喜歡懷舊,於是過去的都好吃了!我前年去北京旅遊,專門嚐了很多名小吃!味道是真不適應!

1豆汁,只喝了幾口,實在是受不了那個味道,2,燉吊子,滷煮,炒肝這類滷水內臟,倒不是很難吃就是體驗不好,很一般卻不便宜,還有著名的滿大街都是的老北京炸醬麵,我真是醉了,好吃在哪?還有著名的慶豐包子跟我家門口的沒差什麼。天津最有名的狗不理也是沒什麼特別的,只是價格很貴!



南方也有一些名不副實的,比如武漢熱乾麵,柳州螺獅粉個人是欣賞不了,還有西湖醋魚,花了幾百大洋,也是沒怎麼吃,罪過啊!

另外東北的灌血腸,大列巴,鍋包肉,格瓦斯,延邊的辣白菜,冷麵之類的也不是特別習慣!

我現在是在廣州,廣州美食包容性很大,我還是非常喜歡的,可能接受不了的就是滿大街的苦味涼茶和著名的龜苓膏吧!

以上都是個人口味,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