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明代懿路城坐落在鐵嶺縣新臺子鎮懿路村,西臨102國道,南臨鐵嶺瀋陽之間的界河——萬泉河。北距鐵嶺60裡,南距蒲河40裡。《開原圖說》記載:“北至凡河城三十里,南至瀋陽蒲河城四十里,西至丁字泊(沈北新區小丁字泡村)邊牆三十里,東至三岔兒邊牆七十里。左右的後重岡疊障,足稱形勝。”記載與實際距離相差無幾。

懿路城原為磚築,現都已拆除,除南門和東牆所在的位置略能看出城裡城外略有地勢差異之外,別無痕跡。S331省級公路到懿路村後向東延伸,路南便是當年懿路城的北牆所在位置。當年的南北主街依然是今天的主街,北城門處依然是街口,只是當年的城門樓已經是一家居民的小二樓,並開起了食雜店。懿路城近方形,東西邊長約600米,南北邊長約650米。周長應該是2500米,比汎河城和中固城都要大。《遼東志》記載:“懿路城舊有城基,永樂五年保定侯修築,包砌,周圍三里零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池深九尺,闊二丈,周圍四里三百一十步。城門二:南曰通明,北曰招遠。教場城東北一里。”《全遼志》也有記載:“懿路城,城南六十五里,本舊挹婁廢城,永東五年保定侯修築,周圍三里三百四十三步,高一丈,池深九尺,闊二丈,周圍四里三百一十步。門二,南通明,北招遠。關廂一,嘉靖庚戌備禦張九思改築,丁巳包砌。”《盛京通志》1卷之十五《城池·懿路城》條也有記載:“懿路城,城西南六十里,本金挹婁縣,明永樂五年修築,周圍三里十五步,南、北二門。”這裡記載的規模應該是沒有擴建之前的規模。《讀史方輿紀要》上記載:“(永樂)五年,因舊城修築,週四裡有奇。八年,復調中千戶所戍於此。嘉靖三十七年,改築懿路關廂,四十四年,復增築焉。”從記載中可知,嘉靖37年和44年曾兩次擴建懿路城。到了萬曆年間,根據防禦的需要,政府對城池又進行了一番擴建和加固。從《開原圖說》中懿路城圖上可略視其當年的風采。新城不僅比原城擴大了,由原來的兩個城門變成了四個城門(東西南北各—門),而且在南城外鄰增築了外城,而且還新修了城門。坐落在遼北的五個明代所級以上的城市都有外城,開原城、汎河城和懿路城的外城在南面,鐵嶺城在西面,中固城的外城在東面。所說的外城,實際上就是把關廂護了進來。所謂的關廂就是城市向外延伸的部分,一般都處在城門外,商業比較發達,把關廂護了進來,對這些商業地區起到了保護作用,同時,也加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單從軍事角度講,外城起到了甕城的作用。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開原圖說》懿路城圖

從《遼東志》和《全遼志》中記載得知,懿路城有護城河,“池深入九尺,闊兩丈”。後來,雖幾經增築卻仍然保留了護城河。

在北門及南城牆附近居民的院牆上發現大量青磚,青磚寬約18釐米,厚10釐米,最厚者約15釐米。正是明磚的規格。應是當年城牆所遺留。

《開原圖說》記載:“懿路城本古挹婁地”。《大清一統志》也記載:遼代“置定理府於此”。《讀史方輿紀要》上也有記載:“挹婁城衛南六十五里。本挹婁地。《遼志》:漢樂浪郡海冥縣地,勃海置興州,領盛吉、蒜山、鐵山三縣。遼廢,尋復置興州興中軍,治常安縣。金州廢。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挹婁縣,屬瀋州。元縣廢。今為懿路所。”從上述記載中得知,懿路原為挹婁地,渤海時期在此設興州,遼代費興州但不久又置興州,金代則改為挹婁縣。到了明代才成為所城。

在明代,懿路城經常遭到邊虜襲擾。《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永樂初,虜酋鬼力赤等寇遼東懿路寨,即此城也。”《明孝宗實錄》卷十三記載:“弘治元年四月,遼東都指揮僉事高俊等坐賊入懿路掠人畜,隱而不言。巡按御史問,擬免杖充軍,法司以情輕律重,具獄以請,皆宥之,令輸米贖罪。”《明憲宗實錄》卷之四十一上載:“成化三年夏四月,兵部左侍郎程信等奏:虜賊入遼東撫順、懿路、開原、遼陽、鐵嶺地方,節次搶掠人畜……”正因為懿路城的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明朝才在這裡派重兵把守。《讀史方輿紀要》上記載:“明初置中右千戶,左左千戶及中左千戶等所,屬鐵嶺衛。洪武二十九年,調左左千戶所於懿路城。”《明英宗實錄》卷之二十八又記載:“正統二年三月,遼東都司定遼前衛指揮僉事畢恭言五事,……一瀋陽蒲河鋪鐵嶺泛河鋪二處,中空宜設二千戶所,將逐年發去新軍,編立旗甲,管領暫於都司城內,衛分帶管,屯操候數足於所設二千戶所,修築城堡屯守……”懿路城管轄兩個堡城,即丁字泊堡和三岔兒堡,所屬邊牆六十六里。關於懿路城兵備情況,在《全遼志》中曾有記載,現摘錄如下:

懿路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官軍二千五百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六百七十四員名】

邊臺 【 二十一座瞭守官軍一百五員名】

丁字泊堡 【官軍三百三十三員名】

豬兒山北空 豬兒山墩 豬兒山南空 石家泊北空

石家泊空 清河口北空 清河口墩 乾溝兒臺

櫻桃灣空 櫻桃灣中空 沙堆兒空 下塔兒墩

下塔兒南空

三岔兒堡【官軍三百七十四員名樸七屯可屯兵本堡可按伏黃泥窪通賊道路懿路城兵馬可為策應】

小河口臺 水門山臺 水門山墩 板山墩

黃泥窪臺 舍剌山南空 舍剌山北空 鎮安墩

腹裡接火臺 【五座瞭守官軍二十員名】

障塞【迤西土牆三十五里迤東三岔兒堡劈山及土牆順長三十一里】

到了明末,這裡依舊駐重兵把守。《開原圖說》中有記載,原額軍士有1340名,有備禦、把總、鎮撫、倉官、驛官等,沿邊和腹裡還修築了43座墩臺,真可謂官兵配套,軍需糧草、交通、郵遞、城防設備齊全。

懿路城在1620年被後金軍攻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天命五年)八月十一日,帝自將諸王臣領兵掠大明,進懿路、蒲河二處,其人民棄城走,遂收兵安營。”當時,駐守在瀋陽城總兵賀世賢、副將鮑承先、總兵李秉誠、副將趙率教帶兵來救,在離城二十里處下寨,不敢向前,等後金軍一到掉頭便跑,被後金軍追到了瀋陽北城門口,差一點沒讓後金兵衝進瀋陽城裡去。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今天,懿路城已經不復存在,但懿路作為村名被保存下來。另外,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懿路村北山上的那座石塔。石塔初建於明正統三年(1438)五月,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原塔為八面十三級,高度已經無法知道。塔基為蓮花須彌座,直徑約1.1米, 略有束腰。寶座上承以八面石體兩塊,以上各級除每級覆蓋以仿木八角重簷頂外,每級均雕佛像4尊,或坐或立,刻風古樸。懿路石塔與遼北地區其他塔完全不同,是名幅其實的石塔,塔身全部用石塊疊起,塔上面基本是整塊的石塊。在塔的第三級上刻有字文,由於多年風雨剝蝕,字跡雖然已經模糊,但僅能辨出“ 大明國遼東都守備懿路口口口口,孟州衛指揮朱口口口口,鐵嶺衛指揮王斌口城南口口口,正統三年五月立”、“重修懿路寶塔”、“大清光緒拾壹年”、“清河目會末等轂旦”、“南無西方阿彌陀佛”、“南無東方阿彌陀佛”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由於懿路石塔較小,沒能得到有關部門重視,疏於保護。特別是“文革”期間,更是作為“四舊”把塔全部拆除,直到1976年,才被當地群眾重新恢復。恢復後的塔只剩下六級,直到1999年,才又一次重修,增加到了九級。

按著古代建塔習慣,石塔附近還應有寺。清代詩人魏子亨曾寫過一首詩《懿路北山古寺》,他在詩中吟道:“

一帶岡陵北郭橫,神稠獨在石樓傾。

殘碑細認前朝字,遺老猶雲古地名。

牆外雲山餘落照,宮中煙火見孤城。

洞深自昔無人問,且祝慈航普眾生。”

詩人在詩後標註:“觀音閣下有古洞。”詩中提到“洞深”,可見古洞不會很淺。只可惜,古洞的入口已經無人知道了。懿路作為遼時的興州、常安縣、金挹婁縣、明懿路千戶所所在地,有許多古寺廟。如:如關帝廟、龍王廟、觀音廟、聖母廟、永安寺……。其中,在塔不遠處有古永清寺,懿路石塔很可能與永清寺和尚圓寂有關。

明代的懿路城,應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地方,除了一些寺廟外,城中的機構也比較健全。對此,《全遼志》上曾有記載,現摘錄如下:

挹清書院 【所城內嘉靖辛丑兵備黃雲建】

懿路備禦公署 【在所治東】

懿路中左左二千戶所治

旗纛廟【嘉靖己未備禦王樸創建】

養濟院 懿路驛【所治南關】

教場【城西北一里】

漏澤園

其中,挹清書院,是高等學府,是遼東當時僅有的七座書院之一,為“嘉靖辛丑兵備黃雲建”。嘉靖辛丑是公元1541年,這所書院要比鐵嶺城裡的銀岡書院早建134年,堪稱是遼北最早的書院了,只可惜,這座書院沒有保存下來。

備禦公署,也就是守軍首長辦公的地方。千戶所治,是千戶所領導辦公的地方。

旗纛廟,是士兵祭拜旗幟的場所。明代衛所城都有祭拜“旗纛”的軍旅習俗。後有標註,為備禦王樸創建。養濟院是收養鰥寡孤獨的窮人和乞丐的場所。

驛站,是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懿路驛原隸屬於城左所,後改為隸屬懿路城左千戶所的。此事在《明英宗實錄》卷之六十七中曾有記載:“正統五年五月,改遼東鐵嶺衛懿路驛隸懿路城左千戶所;石河驛隸金州衛前千戶所。以懿路驛舊隸在城左所,石河驛隸復州衛,道里遼遠故也!”明代為保障驛路的暢通,在驛路上設置大量的路臺。《全遼志》記載:“嘉靖二十八年,巡撫蔣應奎自山海直抵開原,每五里設臺一座,歷任巡撫吉澄王之誥,於險要處增設、加密,每臺上蓋更樓一座,黃旗一面,器械俱全。臺下有圈,設軍夫五名,常川瞭望以便趨避。”懿路驛所轄路臺五座:泥溝臺、甘溝臺、正家墩、寒坡嶺墩、北新墩。寒坡嶺就在懿路附近,康熙四年《鐵嶺縣誌》上記載:“寒坡嶺,城南六十里。”與懿路城到鐵嶺城的距離是相等的。應該就是懿路村北山。北山東側有一墩臺,遺蹟尚存,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寒坡嶺墩”。(注:寒坡嶺應為沈北新區怪坡所在地)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教場,是士兵操練的場地,在此條後面標註為“城西北一里”,不過,懿路村東三里處有一小屯,名叫“演武比式”,(百姓俗稱“楊二鼻子”)也不知起於何年,更不知與明代駐軍有無關係。

漏澤園是醫療慈善機構,用來掩埋貧無以葬者或客死暴圳者。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當年的懿路城是一個功能相當健全的城市。如今,事過境遷,懿路只是一個小村莊,人們再也看不到當初的風采了。

附錄: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七關於懿路及附近地名的記載:

挹婁城。(鐵嶺)衛南六十五里。本挹婁地。《遼志》:漢樂浪郡海冥縣地,勃海置興州,領盛吉、蒜山、鐵山三縣。遼廢,尋復置興州興中軍,治常安縣。金州廢。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挹婁縣,屬瀋州。元縣廢。今為懿路所。

懿路所即故挹婁城也。明初置中右千戶,左左千戶及中左千戶等所,屬鐵嶺衛。洪武二十九年,調左左千戶所於懿路城。永樂初,虜酋鬼力赤等寇遼東懿路寨,即此城也。五年,因舊城修築,週四裡有奇。八年,復調中千戶所戍於此。嘉靖三十七年,改築懿路關廂,四十四年,復增築焉。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遼北古城」明代邊堡——懿路城

懿路村內有民國時期建的基督教堂一座。查閱了很多資料,但具體修築仍然不得而知。希望得到指點。

文| 遼北古城

圖| 陳 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