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一年一度的南京市長國際諮詢會

今天如期而至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作為南京金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市長國際諮詢會每年聚焦一個事關城市發展的重大議題,問計海內外專家學者,聽取多方建議和前沿聲音。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攝影:南京日報馮芃

南京市市長藍紹敏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就如何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體系、集聚一流創新資源、催生創新和產業良性互動、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動力潛力等方面,開門見山拋出問題……

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財經研究院專家許善達和陳清泰、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理事長兼總裁王新奎、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愛爾蘭駐華大使李修文等“大咖”來到南京,為南京的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A 南京的三個“富集”

1、高校資源富集

南京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大陸第三,僅次於北京、上海。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目前,全市擁有高等院校5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量、國家重點學科均居大陸第三。全市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5.5年,教育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同期水平。

2、創新人才富集

南京擁有84萬在校大學生、82位兩院院士、417名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40多萬科研人員,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量、研究生數量均居全國第二。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南京地區高校院所主持的項目在國家科技三大獎中均獲得過一等獎,去年,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先生榮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3、新平臺富集

南京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1家,中國科學院有6個研究所在南京;正在建設的“紫金山網絡通信與安全實驗室”,是我國在通信與信息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B 南京創新驅動如何突破?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

“1”就是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

“2”就是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個中心”;

另一個“1”就是構建一流的創新生態體系。

結合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提出“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城市發展願景,把創新名城建設提高到城市定位的高度。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在創新名城建設具體設計上

選樹“兩個標杆”:國內對標深圳、國際對標波士頓,力爭到2020年,與深圳的差距明顯縮小,創新核心指標進入全國前列,若干原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實現國內領跑;到2025年,擁有1—2個世界知名的創新企業和世界級產業創新集群,2—3所與南京發展高度融合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5—7家世界知名研發機構,成為全球有較強影響力的創新名城。


C 創新名城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D 市長問計,拋出“五問”

壹、如何打造寬容失敗的創新生態?

今年以來,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圍繞打造寬容失敗的創新政府績效評價、寬容失敗的創新資本支持、寬容失敗的創新金融服務和寬容失敗的創新社會環境等四個方面創新生態體系,聚焦聚力,創新突破。

例如:

●我們拿出50億元專門做初創期投資基金,重點扶持處於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這一規模在全國同類城市都處於前列。

●我們規定對在南京新註冊成立天使投資、創投企業,將給予最高1500萬元獎勵;對投資南京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的,將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以此促進各類風創投機構加速向南京集聚。

●我們推進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下放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權限,實行財政資金“撥改投”,將165項審批權限依法賦予15個高新園區,最大限度激發基層活力。

……

“我們還想了解國內外先進地區在打造創新生態體系方面有哪些更好的經驗、更好的做法?如何進一步深化創新政府績效評價機制,使之既能體現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價值導向,又能夠發揮績效評價對創新的促進推動作用?

如何進一步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社會環境,在全社會形成更為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貳、如何更好地推動創新資源持續集聚?

南京在集聚創新資源的實踐中

逐步探索形成了三種模式

↓↓↓

01、依託產業發展集聚創新資源

比如,南京是國家工信部授牌的首箇中國軟件名城,2017年全市實現軟件業務收入近4000億元,規模居全國第四。目前,全市已集聚涉軟從業人員近75萬人,擁有涉軟企業4600多家,中國軟件百強企業37家。

02、依託龍頭企業集聚創新資源

比如,今年,臺積電一期投資30億美元的12吋晶圓廠項目在南京建成投產。目前,我們已經新集聚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100餘家,形成了爆發式增長態勢。

03、依託頂尖人才集聚創新資源

比如,圖靈獎唯一華裔得主、清華大學姚期智院士,選擇南京成立了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姚院士帶領下,研究院成立僅短短數月就落戶了12個“AI+”孵化項目,集聚了一支一流的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人才。

“我們還想了解國內外圍繞吸引集聚創新資源還有什麼成熟模式和先進經驗?

南京如何進一步完善現有創新政策體系,使之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如何發揮南京特色優勢,形成持續吸引創新要素的長效機制?”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叄、如何實現深度的跨界融合創新?

目前,南京在推進創新名城建設中,圍繞推動各類創新主體緊密對接、加速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正在關注三個層面的融合創新。

第一個層面,推進科技與經濟融合

去年以來,我們加大了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步伐,採用混合所有制、人才團隊持大股的模式組建,實行企業化運營、市場化運作,致力於打通高校院所和企業間雙向通道。今年上半年,全市133家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孵化引進科技型企業項目285個。

第二個層面,推進創新與產業融合

在堅持主導產業基礎上,圍繞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從企業集群向產業集群和創新集群轉變,從寬泛發展向特色發展轉變,著力打造一批“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形成推動南京高質量快速發展的後勁和競爭力。

第三個層面,推進高校與高校融合

南京建有仙林、江寧和浦口3個大學城,主城內也分佈著眾多大學校區,今年以來,我們在這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思考,目的就是要加快推動校校融合,加快推動大學城向創新城跨越。

“在此過程中,南京該如何更好地與高校院所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係,將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更快地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現實動力?

如何搭建更好的平臺載體,在更大範圍內配置創新資源,促進各領域深度跨界融合,突破一批關鍵領域核心技術?

如何借鑑國際先進理念,加快推動校校融合?”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肆、如何更好地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米”?

今年以來,

我們圍繞創新活動的“痛點”“堵點”問題,

出臺了一批創新政策,

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全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創新環境。

↓↓↓

●我們出臺創新名城建設實施意見,形成“1號文件+45個配套細則”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既有真金白銀的扶持,也有體制機制的創新,更有不少是南京獨有獨創。未來五年,市區兩級將新增財政資金100億元投入科技創新領域,撬動市場化運作的科技創新基金100億元。

●我們樹立客戶思維、注重客戶體驗,站在企業視角,制訂出臺了《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100條》,可以概括為“10+1”實施方案。“10”包括項目審批、產權保護、用水用電等企業最關注的十個問題,逐一提出解決方案;“1”是依託“我的南京”手機APP打造企業服務的總門戶。

“我們期望各項政策措施都能儘快落地見效,否則,即使是“最後一米”不暢通,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在這方面,我們想了解國內外在推動創新政策落地上有什麼更好的做法?

如何更好地建立政府與企業、人才之間長效溝通機制?

如何科學精準評估政策和改革成效?

如何全面調動各方積極性,把政策效應儘快釋放出來?”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伍、如何使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更具競爭力?

南京創新名城的具體內涵是打造“五名”標誌、成為“五最”城市,“五名”即“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園區”,“五最”即建設開放創新氛圍最佳城市、創新效率最高城市、資金流信息流等樞紐功能最強城市、知識產權保護最嚴格城市和營商環境最優城市。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這些目標和定位我們都將一件一件去落實,同時也會找準切入點進一步聚焦聚力,形成南京在創新上的特色優勢,打造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立足南京現有發展基礎,我們在創新名城建設上,還有哪些差距和不足?

還可以在哪些領域重點突破,形成創新的比較優勢,使城市的創新能力與城市地位相適應、與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

如何進一步優化南京創新名城建設路徑,實現彎道超車、後發先至,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最是創新能致遠,

我們相信,

南京這座城,未來可期。

南京市長“五問”:創新名城怎麼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