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流量经济造成的恶果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鲁迅。

近日网爆,嘀嗒顺风车车主在接送客人之时,在直播平台上开启直播,与“粉丝”对不知情的女乘客进行评头论足,满屏的污言碎语,不堪入目。本以为滴滴顺风车因连续两次重大事故被强制下线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用,但没曾想嘀嗒顺风车竟选择在这节点上“迎刃而上”。难道为了吸引流量,这些平台就可以不断地越过做人道德的底线,甚至不惜违法来搏取眼球关注?

嘀嗒出行:流量经济造成的恶果


会出错的事情总会出错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会出错的事情总会出错,安全隐患迟早会发生。8月28日上午,虎牙主播“请喊我飞果”开始“户外”直播。在直播中,这位主播介绍自己为嘀嗒顺风车车主,所开车辆为特斯拉。每次接单前,他都会和粉丝“互动”,把待接驾女乘客的头像照片展示在屏幕前,并询问粉丝“选这个怎么样?”、“哪个更好看?”。

嘀嗒出行:流量经济造成的恶果

而在接单后,该司机不停和女乘客攀谈,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等信息,还不时“关心”女乘客:要喝水吗?吃饭吗?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直播,期间还借助直播打赏获利,而在此过程中,女乘客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看客“围观”,更不知直播间满屏都是污秽不堪的留言。

网络给人戴上了面具,网络下漏出的才是本性。显而易见,在此事中,顺风车司机明显存在侵犯乘客的隐私权、肖像权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民事权益包括肖像权和隐私权。

29日晚,被曝光的顺风车司机“请喊我飞果”发微博道歉称:“对不起,我为我的行为向乘客们和广大网友道歉,绝不再犯”。但很快,他删除了这条微博。而在当晚,“嘀嗒出行”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查到了这两辆车确为嘀嗒平台上注册的车辆。因侵犯乘客的出行隐私,平台已于第一时间对车主进行了封号处理。更表示,嘀嗒出行平台禁止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一旦接到这样的投诉信息,平台会对车主进行永久封号处理,也会敦促车主删除相关信息。

事后,9月3日上午,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广州市公安局又再次联合对嘀嗒等在广州市开展顺风车服务的平台公司进行了约谈。市交委要求嘀嗒等顺风车平台公司坚决禁止以顺风车名义开展非法营运;市公安局要求各平台公司要加强与公安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24小时应急联络对接机制,配合公安部门做好侦查取证等工作。

虽说该车主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不禁试问,嘀嗒平台在这些司机注册时,究竟有没有进行简要的培训,是否提供法律法规的备忘录,提示从业规则,及最低极限行为标准?平台是否真正履行了内容审核的责任?

无视用户隐私,体验感极差

而此次事件一出,嘀嗒的不良体验爆料便如风而起。有位网友极其愤怒地向笔者表示:“我觉得嘀嗒体验真的特别不好,一点也不保护客户隐私,有时忘了付车费就接到很多不同电话来催,要不就是出租车接了你以后一路拉客,要不拉客了再来接你,投诉建议也从不反馈,相比之下某些软件完善的更好”。

嘀嗒出行:流量经济造成的恶果


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张女士更是愤愤不平直言:嘀嗒的顺风车司机素质太低,毫无契约感,即便加钱预约了准时出发服务,还是想几点出发几点出发,言语恶劣,态度嚣张,就这样的顺风车,即便滴滴倒下,嘀嗒也占不了市场。

嘀嗒出行:流量经济造成的恶果

“20块钱的车费,司机打电话来说要收60被我拒绝了。然后我让他取消,他蛮横无理说不取消怎么地了?随后自己取消了订单,并污蔑我说我提出了无理要求。在软件里投诉一直在排队,打客服也是一直忙音,第一次体验嘀嗒就这样?”

这不仅是个案,在微博上已有多位网友反映,嘀嗒出行手机号不可以设置为隐私,结束行程后车主私自加微信、打骚扰电话。

低俗营销,约车?约人?

无底线的商业噱头也只有在行业出事后才引发抨击,没出事前都把它当成营销手段。除了上述不安全隐患外,嘀嗒出行更曾屡次使用“性暗示”宣传吸引眼球,并被多位网友状告“泄露隐私”。

嘀嗒出行:流量经济造成的恶果


今年3月2日,公号嘀嗒拼车公众号发布一篇名为“来!共享炮,了解一下!”的文章,虽然里面的内容实际上是邀请平台声优用人声模仿鞭炮声音,但其标题不免让人“想入非非”,文章下留言点赞最高的评论是“看封面进来,捂脸,污污。”甚至被网友调侃道,嘀嗒难道请的是“杜蕾斯文案专员”?

此外,其app上仍鼓励用户上传头像,称可提高20%出行率。用户在嘀嗒拼车积分商城中,可以用20积分兑换其他乘客信息,其中乘客头像、昵称、所在城市均有显示。

嘀嗒出行:流量经济造成的恶果

不可否认,现在的互联网,社交约P是吸引流量的重要手段,都想分一杯羹。但其本质不过都是打着共享宠物、共享时间之类的幌子,以“性”为卖点来吸引流量。吸引流量本没有错,但错就错在这样一个互助拼车的平台,一个对安全与服务的要求严谨的平台,非要往社交上面去靠,出格地吸引眼球。

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能拿“这种东西”来做营销的,恐怕只有嘀嗒了,可以想象他们平台和他们的团队有多么低俗。可以说嘀嗒还不如某滴,只是用户少,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

最后笔者认为,直播和网约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两个行业,除了要求相关部门和平台自身加强监管和审核外,平台对用户及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也是必要的。

不管是平台还是个人,道德和法律是不能碰触的红线,肖像权和隐私权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必将受到惩罚。不管是虎牙直播还是嘀嗒平台,希望多专注自己的领域,不要想着“歪脑筋”搞流量。对于这种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杀一儆百进行惩罚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