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到底有多厲害?

浪花中的婚禮


二戰的時候,整個中國的軍事力量都十分薄弱,川軍讓我們最敬仰的一直軍隊,但是真的不是說川軍有多麼的所向披靡,而是因為在川軍的身上我們中國人的血性,說實話一路慘敗,一路犧牲,但是川軍從來沒退縮過,在他們身上讓侵略者看到的是中國人寧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氣勢。

其實想一想都可以知道,那個年代,四川雖然是我們的天府之國,可是連連戰亂又能有多有錢呢,各省組建的雜牌軍,國民政府也不管你的後勤保障,裝備差,有時候吃飯都成問題,但是就算這樣,川軍仍然在最前線奮勇殺敵,戰鬥力差,就拿命和敵人拼,寧肯戰死,也絕不投降,這就是川軍讓人最尊敬的地方。

在抗戰期間,川軍以“失地不復,絕不回川”的決心出征,300百萬川軍將士在抗戰過程中傷亡了60多萬,在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三次長沙會戰,南京保衛戰(川軍二十一軍防守南線,其中一四五師守廣德,在敵人的圍攻下,陣地失守,師長饒國華率剩餘一營部隊衝入敵陣,以圖恢復陣地,終因寡不敵從,身陷重圍,彈盡援絕,將軍不願做俘虜,舉槍自戕殉國。)中,川軍都做出巨大貢獻。在抗戰過程中川軍也踴躍出一批優秀的將領。

川軍也許戰鬥力不強,當時也是中國軍魂的一種象徵!無川不成軍!


玄坤


在咱們的印象中,南方人總是不如北方人強壯,在古代戰爭中,北方多出王牌軍隊。但是在四川,這個定律被打破了。

盧溝橋事變爆發第二天,在其他省份還在討論的時候,時任四川省主席的劉湘毅然決定出兵三十萬,供給壯丁五百萬,沒過多久,來自四川的七個集團軍,總共四十餘萬人就開赴戰場,此後,四川每年為前線輸送的青壯年軍人都居全國之首。

抗日戰爭期間,四川為國家獻出300萬兵力,傷亡高達70萬人,五個軍人中,就有一個來自四川。即便如此,來自四川的川軍仍然源源不斷的相應國家的號召,青壯年拼沒了,
四川的娃娃兵上,很多才十二三歲的四川孩子在前線為國效忠。

我國在當時,無論從兵力還是軍事裝備上來說,都是落後於日本的。川軍帶上戰場的槍,很多都是清朝留下的老毛瑟槍,經常容易損壞,而且當時的川軍裝備很差,甚至連挖戰壕的鏟子,都只能找老百姓借。

但是川軍在如此差的條件下,依舊保持了高昂的鬥志。川軍的26師,在淞滬會戰中死戰不退,全師四千官兵,拼到最後只剩幾百人,沒有人後退一步;南京保衛戰中,川軍145師受命死守廣德,師長饒國華不願離開廣德,飲彈自盡;臺兒莊戰役,122師王銘章將軍在滕州和日軍作戰,全軍五千人,只活下來17人,王銘章將軍英勇就義。

川軍中還流傳著死字旗。主動請纓出戰的王建堂戰士,在即將奔赴前線時,接到了父親寄來的包裹,這份包裹裡是一塊白布做成的旗幟,旗幟正中間,寫著一個斗大的“死”字,右邊寫道:“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左邊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王建堂果然沒讓他的父親失望,多次加入敢死隊,並親眼見證了日軍投降。

川軍靠著不怕死的精神,創造出眾多奇蹟,用自己的鮮血守住了祖國。當時的川軍,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分配給了各大軍隊,可以說當時的抗戰軍隊,是川軍一手支撐起來。

四川不光軍隊強,作為“大後方”更是強。抗戰時期,四川一個省承擔了國家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無論是出糧出錢,四川都在全國排名第一,這麼多的物資,全部都是四川人民一點點的節省出來的。很多百姓收了糧食,立馬全部上繳給軍隊,自己靠吃苕藤菜葉和樹皮生活。

所以,從抗戰時起就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無川不成軍”。

感謝四川人民的付出。

參考文獻:《軍事歷史研究》、《試論抗戰中的川軍》、《西部經濟管理論壇》


歷史風雲錄


抗戰最厲害的不是川軍,而是川人化的中央軍。

理解抗戰史,首先需要釐清一個概念,川人組成的部隊不都是川軍。川軍是四川軍閥組成的地方軍。在抗戰中,四川出壯丁300萬,更多是加入中央軍,奔赴抗日戰場。

1、川軍出川

川康整軍會議開始後,盧溝橋事變爆發,川軍諸將主動請纓出川。被編制為22、23兩個集團軍。

一個主要在北線作戰,先後在娘子關、臺兒莊戰役中血戰。

一個在廣德、泗安方面血戰。

(川軍22集團軍主力在作戰中不利)

川軍的裝備與戰役法都相對落後,在於日軍作戰中,基本處於劣勢。

2、川軍在抗戰中期

47軍軍長李家鈺升任36集團軍軍長;楊森的27集團軍;第23集團軍司令官唐式遵;第28集團軍 司令官潘文華;第22集團軍司令官鄧錫侯、孫震;第三十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

(豫中會戰)

在戰爭中,以川軍留守部隊為基幹不斷編組部隊,在前線的川軍集團軍也相對多了起來。川軍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大會戰。

3、中央軍進了很多川人

陳誠的十八軍在淞滬會戰中傷亡慘重,之後很長時間裡駐紮在四川,大量整補兵源,都來自四川。可以說石牌會戰許多就是川人。

同樣的諸如駐印軍許多也是從四川徵召的壯丁。抗戰中每四個兵就有一個川人,自然無川不成軍,中央軍中川人的比重逐步提高。

總結

抗戰初期,川軍出川,戰果並不明顯,但很壯烈;在抗戰中期,川軍是許多戰場的中流砥柱,作戰勇猛,湧現出一堆集團軍司令;同時整個中央軍也開始大量進入川人,比重迅速提高。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這是一位川軍青年王建堂的父親送給臨行前兒子的——出征旗!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份上盡忠!”,“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現存博物館的出征旗)

這面出征旗鼓舞了很多川軍士兵以及全國士兵,要說川軍有多厲害?從當時川軍受歡迎的程度就可以得知,據說沒有哪一個將領不想要川軍這樣的士兵,他們吃苦耐勞、英勇善戰,雖然素質不高,武器不夠先進、後勤補給又混亂不堪、但是死戰不退,戰死不降、絕對服從軍紀。

那麼川軍究竟有多厲害?

川軍抗戰八年,可以說幾乎所有大型戰役都參加過,劉湘為了避免川軍被裁員以及為祖國做貢獻,主動請纓出川殺敵。

淞滬戰役

1937年,川軍在楊森的帶領下開始前往上海參戰,川軍的這支部隊算是川軍裡面最不好的部隊,並不是士兵不好,而是他們是最窮的部隊,在武器方面沒有絲毫的優勢,然而804團奉命收復失掉的陣地,團長向文彬在同年10月15日開始發起奪回戰地戰,經過幾番惡戰,全團最後僅剩下120餘人,向文彬團長也僅僅在三個小時從中校升到上校,再從上校晉升到少將,可想而知,這一戰川軍的的勇猛之處。

(前往上海參戰的川軍)

臺兒莊戰役

臺兒莊大捷大家都知道,用李宗仁的話說“若無(川軍)滕縣之苦守,焉有臺兒莊大捷”,122師長王銘章奉命堅守滕縣,日軍用重炮飛機猛烈攻擊,王銘章親自指揮作戰,不幸中槍身亡,然而川軍的122師並沒有因此而潰散,他們繼續堅持作戰,最令人感動的是,川軍當時很多傷兵為了不拖累戰友,也不願被日軍俘虜,都用手榴彈與衝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由此可以看出,若是沒有川軍的苦苦堅守,臺兒莊一戰勝負難料。

(戰亡的川兵)

(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川兵雕像)

如果非要說是什麼支撐川軍如此奮勇殺敵的信念,可以說劉湘的功勞是巨大的,劉湘作為川軍的領導人,他在出川第二年後就因病去世,含淚書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兩句詩詞,最後去世的時候語不及私,向全體川軍將士激勵:“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正是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每一位川軍將士,以至於在抗戰期間,川軍將士每每升旗之時都要求官兵朗讀一遍。

川軍抗戰八年,在四川出兵總數高達340萬人,徵兵數佔全國20%以上,正面戰場抗日隊伍中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四川士兵,平均7人就有一名四川士兵上前線。
(派往全國各個戰場的川軍)

羽評雖不是四川人,但是作為中國人,敬禮!!!

【如果您喜歡歷史,歡迎加關注,定時更新有趣的歷史】


羽評郡主



四川人民為抗戰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但是“川軍”作為一個軍事團體而言,並不厲害,甚至在抗戰中騷擾地方,危害百姓的事情也多有發生。


首先我們來看“川軍”名義上的領袖劉湘。劉湘在抗戰爆發前暗中支持各路反蔣人士就不說了(他甚至還派人去到當時東北,見到了“偽滿洲國”國務大臣鄭孝胥},抗戰爆發後劉湘依然不滿蔣,曾經想聯合宋哲元、韓復榘用武力逼迫蔣介石下野。


宋哲元第一集團軍參謀長張樾亭披露,“1937年冬,……一日深夜,宋叫我到他住處對我說:‘韓復榘密派代表(我問是誰,宋說暫不談)來說:劉湘令川軍封閉入川之路,不讓蔣介石及其部隊進川。韓本人率部撤據南陽、襄樊、漢中一帶。希望我們撤守潼關以西,聯名通電和日倒蔣。你看這事做得做不得?’我問宋說:‘總司令以為如何?’宋說:‘不能做,做了遺臭萬年。’我說:‘對。’宋說:‘要嚴守秘密。’於是宋即一面敷衍韓的代表,一面用特密電(蔣、宋親譯電本)報告蔣介石。”


而劉湘這些舉動並不是只有蔣介石才有所發覺,事實上不少四川上層士人對劉湘的異動也隱隱約約有所察覺,當然,如果劉湘密謀的事情真的發生了,那真是抗戰最大的不幸,所以劉湘病死後,就連不少四川上層人士都覺得劉湘死的好,死的是時候。


蔣介石更在日記裡記載,稱劉湘之死,實乃國家之福。


然後,我們再來看“川軍”作為一個整體軍事集團在抗戰中的表現。



作為臺兒莊戰役的前哨戰——藤縣保衛戰歷來是作為“川軍”出川抗日重要功績而大書特書的,而2015年成都晚報上做了一個特有三位歷史學者做顧問的回顧川軍抗日的系列稿子,其中一篇稿子的標題是這樣的《川軍壯烈守滕縣4天半傷亡萬人 王銘章死戰殉國》。


可是,這並不是事實。根據國軍在藤縣保衛戰2個月後,由122師代師長王志遠給上級的戰鬥詳報裡明確表示,122師在藤縣保衛戰中一共“戰死111人,負傷166人,失蹤476人。”


而122師總共戰死軍官6名,失蹤6名,其中師部的損失,僅僅是失蹤軍官1名。


根據很多當事人的回憶,當時王銘章師長並沒有主要要求死守,而是不停向上級報告“滕縣兵力只有一個團,又無重武器,沒有勝算,不能死守。

”,而122師全師突圍時更是“官兵爭相奪路,秩序很亂”。


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隸屬於李宗仁第五戰區的“川軍”的軍紀,也被多位國民黨將軍詬病,其中還包括國軍軍法總監。



其實李宗仁在回憶錄裡也回憶裡川軍的“惡行”:“真所謂餓殍載道,人民連樹皮草根都吃盡,甚至易子而食,言之悚然。”


當然,因為李宗仁要為自己留面子,所以他絕口不提老百姓之所以那麼痛苦是因為他約束戰區軍隊不利。


國軍軍法總監何成濬在日記裡可沒有為李宗仁和“川軍”留面子,他直接了當在日記裡記載了“川軍”的惡行,比如“二十九軍在襄陽、南漳到處搶糧,毆打區鄉保長,並奪取省府所徵實物,人民除紛紛逃避外,自繼及餓死者,襄陽一地已查明五十四人。六十七軍亦到該處奪取實物,地方秩序紊亂……人民以麥苗樹皮充飢。仍日挨鄉搜刮”


何成濬直接在日記裡斥責二十九軍、六十七軍是“土匪式之軍隊”、“禍國殃民之軍隊”,而這兩個軍都是“川軍”。


綜上所述,四川人民為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和巨大的犧牲,但是“川軍”作為一支軍事團體,在抗戰中的表現很難讓人滿意。


參考材料:


《日軍檔案資料中的滕縣作戰記錄》、《滕縣抗戰中的一些回憶》、《何成竣將軍戰時日記》、《李宗仁回憶錄》、《劉湘與蔣介石的勾心鬥角》、《記劉湘、韓復榘、宋哲元聯日反蔣的失敗》


蘭臺


有句話說得好:“無川不成軍”,川軍能打是出了名的,特別是在抗戰中打出了名氣。

從總體上看,8年中,四川徵兵加上自願報名的,一共350多萬人。這是什麼概念?佔全國的20%。這還只是正面站場的統計數據,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川軍。川軍足跡遍及13個省市,轉戰7萬里,傷亡加失蹤近5萬人。不管是參戰人數還是陣亡人數,都居全國之首。當然了,川軍也有一個數據排倒數第一——被俘率!

川軍最出名的一仗是臺兒莊中的藤縣保衛戰。為了確保戰略全局,川軍第122師師長王銘章率部死守山東藤縣,師長堅守到最後一刻,全師官兵幾乎全部陣亡。王銘章遺體運回成都時,已經腐爛,家人看到的遺體,外面套著軍裝,裡面已經不是肉體,而是木頭之類的物件把衣服撐起來。李宗仁感嘆:“若無藤縣之守,焉有臺兒莊大捷?臺兒莊之戰果,實藤縣先烈所造也!”

川軍的優異表現,當然不只一個滕縣保衛戰。淞滬會戰中,川軍第26師4000多人,打下來基本只剩零頭——600多人,算下比例,只有15%倖存。隨後的南京保衛戰,第145師師長饒國華不願成為日軍俘虜,舉槍自盡。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還不是師長,而是集團軍司令——李家鈺。

其實,四川的軍人厲害只是四川人厲害的一個縮影。自古就有“川人出川驚海內”的說法,從古至今,不僅出了“三蘇”為代表的名人,甚至普通的四川人也外地也獲得極高口碑,因為他們堅忍不拔,吃苦耐勞,任勞任怨。

四川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期待他們創造更輝煌的未來。


腦洞大開的歷史


看了好幾篇文章,說川軍這不怎麼樣那不怎麼樣,簡直紙上談兵,在裝備很缺乏和軍事技能幾乎沒培訓的時期,缺衣少糧的艱難情況下,要說打仗有多厲害,簡直痴人說夢,能有一顆報國之心和吃苦不怕死的精神,就非常非常難能可貴了,希望某些人別肆意詆譭川軍血淚歷史,說抗擊蒙哥的歷史太遠,就說近代抗美援朝,中印之戰,中越戰爭川軍的勇敢無畏表現,也是令人敬重和緬懷的,請尊重歷史,也是尊重自己。





愛信不信拉倒


與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軍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但他們卻成為統一的精神!

我曾有一位四川的同學,他跟我講起了大一入學剛軍訓時的一件事:

大一軍訓的時候,他和教官聊天,教官問他是哪兒人,他說四川的。教官說川軍打仗很猛啊!當時我那位朋友激動極了,作為四川人,感到非常驕傲!

其實在民國時期,川軍的戰鬥力絕對稱不上強!

自辛亥革命以來,四川就一直處於軍閥割據和派系互鬥中。當時的川軍,軍紀渙散、裝備拙劣,被認為是中國“最糟糕的軍隊”。然而這支處處被人嫌棄的部隊,卻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開始,幾乎無役不從,足跡遍佈主要抗日戰場。從“最糟糕的軍隊”到抗戰後期贏得“無川不成軍”的讚譽。

川軍裝備老舊,極度缺乏重武器,後勤補給混亂,士兵訓練差,軍官指揮素養極差,軍紀也並不嚴明,這是一支標準的叫花子式的地方軍閥武裝,戰鬥力絕稱不上強。抗戰八年,日軍未能踏進四川,而作為後方的四川人,卻提供了五分之一的兵源和一半的糧草。

抗戰開始,在四川窩裡鬥了幾十年的大小軍閥,紛紛停止內戰,帶著自己手下那群粗野、蠻橫、一手快槍一手煙槍的士兵,參加各種會戰。這群讓正規軍瞧不起的老兵痞們,面對侵略者死戰不退,戰死不降,去時數千,返鄉往往不過數百,甚至傷亡殆盡。

在四川,在他們的家鄉,多年不堪其擾的百姓,為他們滿城披麻戴孝。他們裝備很差,他們素養不高,但他們是每一個將軍夢寐以求的士兵。這,就是川軍!

就像剛才開始說的,川軍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但他們卻成為統一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如果將它形象化後,最貼切的便是那面讓人潸然淚下的“死字旗”!

川軍戰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戰前,收到父親贈送的一面旗幟,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兩側寫著這樣的幾行小字:

右邊,“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左邊,“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而這面“死字旗”的主人——王建堂,在參軍抗戰中,他共計參加大小戰鬥數十次,四次負傷,多次立功受勳(其中兩次獲甲級勳章),實現了“傷時拭血”的誓言。

從南宋川軍釣魚城,再到抗戰川軍死字旗,作為一個四川人,值得足夠的驕傲。同樣,值得足夠的尊重!


刀墓手札


川軍抗戰的功績當然很大,但是本人發現太多的人把一些謠言和網絡段子當歷史了,作為一個川軍資深粉絲,本人來一一澄清吧。

1、有人說,四川軍閥互相混戰了二十六年,抗戰一爆發就馬上停戰一致抗日了。但是,事實上四川軍閥混戰到1932年的“二劉之戰”後就結束了,1937年劉湘率軍出川前,老蔣的參謀團正在四川搞和平演變呢。

2、有人說,劉湘出川抗日積勞成疾,去世前留下了“日寇一日不滅,則川軍一日不回川”的遺囑。這個其實是老蔣為了安撫川軍將士編造的遺囑,事實是,劉湘與韓復榘、宋哲元圖謀蔣介石,結果被部下範紹增告發,劉湘去世的也很蹊蹺,他的病本來大見好轉。但是這個事情暴露後陳立夫去醫院見了劉湘,之後劉湘突然吐血去世,很有可能是被蔣介石謀殺的,劉湘去世的突然並沒有來得及立遺囑,但是人們在收拾劉湘遺物時還是在枕頭底下發現一張紙,紙上反反覆覆寫的只是一句杜甫的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注:劉湘是筆者非常喜歡且尊敬的一位英雄人物,無論怎麼說他率軍出川抗日,馬革裹屍,令人肅然起敬。)

3、有人說,川軍全力支持抗戰,300萬川軍投入抗日前線。這個玩笑開大了,事實上四川全省是動員了300多萬人口上前線,他們大部分以壯丁的形式分散編入各只軍隊,和300萬川軍區別還是很大的。

4、有人說,抗戰時,整個川軍無一人投降,無一人做漢奸。這真是個美好的願望,但現實是殘酷的,因為川軍張德昌率領的144師就是成建制投日的。

5、還有關於122師守騰縣的事實真相與主流認知也是有出入的,事實是,王銘章部能確認陣亡的只有200人左右,其餘大部分都在突圍中失散了。川軍抗戰的功績當然是巨大的,四川省在抗戰中的貢獻和犧牲亦是全國之冠,但是治史要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為了美化歌頌英雄而扭曲史實,就是這樣。


林屋公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川軍的戰鬥力意志是不錯的,也付出了巨大犧牲。

但薩沙是戰史作家,要實事求是說話。

客觀來說,四川人不是好軍人。抗戰中編入中央的川軍戰士,相對好一些。如果在川軍服役的川軍,戰鬥力始終死二三流。

原因是比較多的,其一就是民風問題:

四川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最低程度吃飯不成問題。這裡的人相對比較安逸,不像湖南、廣西人那樣生存艱難,往往要拼命才能吃飯。

就戰鬥意志上,廣西桂軍能在陣地上打到最後一個人,還敢果斷和日軍拼刺刀。而鬼子在湖南從1938年打到1945年,始終不能佔領湖南省。湖南不要說正規軍厲害,連游擊隊、民兵都能和鬼子拼命。

川軍戰鬥意志不弱,但和他們比起來就差了,一些硬仗打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