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刀,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見證了大唐輝煌與沒落

在古代,決定一場戰役勝利的因素,除了將帥的智慧、士兵的勇猛,就是兵器了。在衝鋒陷陣中,先進的武器往往能夠佔得先機。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件冷兵器時代的超級兵器陌刀,讓我們一起回味大唐時代的勝利與輝煌。

陌刀,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見證了大唐輝煌與沒落

陌刀,中國唐代長柄刀的一種。開始流行於高宗調露前後至開元十年之間。開始時使用陌刀是為了對抗突厥騎兵,給步兵配置了一種武器,後來在諸軍流行則是對付以騎兵稱雄的唐之“四夷”。

《唐六典》卷十六即載: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多為對騎兵作戰使用,威力巨大。由於陌刀出現於隋,盛之於唐,唐時的1斤相當於現代的660克上下,唐時的15斤相當於現代的10公斤左右。

陌刀,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見證了大唐輝煌與沒落

陌刀只有兩種用法,劈和揮舞。先說劈,根據史書所述,陌刀如牆而進,然後一起劈殺。因為對於士兵們來說,將武器的鋒銳挺在身前,能夠有效鼓舞自己的士氣。那麼,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攻擊手段是什麼呢?將陌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彎曲,留出前刺的餘力。明晃晃的陌刀如牆而進,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戰士們的士氣,一方面還可以非常嚴重的威懾敵人。寬大、鋒利的陌刀給敵人帶來的威懾遠遠不是窄小的槍頭、矛頭能比擬的。接近敵人後,用力刺殺,必要時也可以砍、劈、削。陌刀長8-9尺,前端尖銳,因此,刺應該是陌刀的一種常用攻擊手段,否則無法解釋為何打造那麼鋒利的尖端。

但是,由於陌刀製作工藝複雜,刀身達2米左右,陌刀適用於身材高大魁梧的士兵,因此,在唐代,陌刀兵規模一直不是很大,大約有5000人左右。陌刀軍的參戰,在任何可查詢的戰例中都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陌刀軍做為戰鬥序列中單獨的作戰打擊力量在唐中期為唐軍的爭戰立下汗馬功勞,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歷史,也創造了陌刀的神話。

陌刀,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見證了大唐輝煌與沒落

在對陌刀使用有記載的歷史中,戰績最為輝煌的就是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

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牆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今天陝西省三原縣境內)人,身長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絕眾,天生就是練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軍功的氛圍下,從軍入伍、建功邊塞,成為他順理成章的選擇。天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佔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了,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

陌刀,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見證了大唐輝煌與沒落

唐肅宗時,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李豫前往收復長安,當時李嗣業率領前軍,郭子儀率領中軍,王思禮率領後軍。大軍到達長安城西后,在香積寺北面灃水東岸結成陣列。叛軍十萬在北面列陣,叛軍將領李歸仁率領精銳騎兵出陣挑戰,唐軍用箭射退他們後就派騎兵擊,逼近叛軍陣中,叛軍一齊前進,唐軍退卻,叛軍乘機突進,唐軍驚亂,陣型混亂。這時李嗣業對郭子儀說:“今天如果不拼死抵抗,全軍就會徹底滅亡。”於是就袒露上身,手執長刀,立於陣前,大聲呼喊,奮勇殺敵,被李嗣業的刀砍中的敵人人馬都碎裂了,李嗣業接連殺死數十人,唐軍的陣型恢復嚴整。

陌刀,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見證了大唐輝煌與沒落

陌刀製作工藝繁瑣,五代宋代都是常年戰爭,軍備製造跟不上消耗,宋朝統一中原以後,中國冷兵器只有變革發展,大量新式的長矛、長刀、斧鉞、神臂弩的誕生並武裝了宋軍,豪壯的陌刀成為奢侈的戰爭器材,豪華的陌刀從此逐漸退出戰爭舞臺,並且消失的極其徹底,成為中國冷兵器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