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看心理醫生卻領了一大堆藥回來

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飛快的發展節奏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青少年時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大學畢業後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工作後又要應對不可避免的職場壓力,結婚後要承擔車貸房貸等金錢的壓力。而對於我們這樣一群90後甚至85後而言,有報復有熱情,卻怎奈這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們從小在相對優越的環境中長大,抗壓能力弱,心理承受力弱,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壓力,好多人開始焦慮,抑鬱,甚至有人輕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你去看心理醫生卻領了一大堆藥回來

“最近總是莫名的焦躁,不想工作,不想出門,就只想自己宅在家裡,幹什麼都覺得沒有興趣。”同事小李說。

“你估計是抑鬱了,要不去醫院看看心理醫生吧,做一個心理疏導,可能心情會愉悅很多”。我建議道。同事小李的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半年了,自從和女朋友分手後就很少見他臉上出現笑容。我勸了很多次,到時依舊沒有用。我想醫院裡有專業的心理醫生,他們應該懂得如何專業的幫助小李走出抑鬱。

然而這次去醫院的經歷卻讓我對心理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醫生只是簡單的問了小李幾個問題然後就開單子讓小李去做一大堆的檢查,每個病人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而所謂的檢查就是自己去電腦前做一大堆的測試,好多都是“容不容易入睡”“生活有沒有意思”等模稜兩可的題目,在“偶爾”“有時”“經常”“持續”四個選項中自己勾選。然後醫生完全按照這個測試結果去開藥。

“醫生,我同事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麼?”我問道,對於這種心理病,我覺得醫生總要單獨交代給陪同人點什麼。

“什麼也不用,你現在讓他做什麼都不想做,直接吃藥就行了。”我一時竟無言以對。哪怕你說平時多運動多聽聽音樂,我覺得都可以暫時的緩解情緒,而一句“吃藥就行了”竟堵的我啞口無言。

這真是一個巨大的尷尬:你去醫院渴望一次心理上的疏導,面臨的卻是做幾道測試題和領回一大堆藥的結局。對啊,對心理醫生而言這是掙錢的最快方式。難道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心理醫生都成了“光開藥的醫生”了嗎?

你去看心理醫生卻領了一大堆藥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