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英雄第二十五篇·河南王所屬·虜燕王將·南安侯·亞將宣虎

南安,為漢初所置,如下記載:

漢犍為郡十二縣(僰道;江陽;武陽;南安;牛側;南廣;漢陽;〈存阝〉〈馬阝〉;資中;符;朱提;堂琅)《文獻通考·輿地考七》

顯然,南安縣,也就是漢初南安侯國,為漢帝國犍為郡下屬,在今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附近。

而南安侯國的國主,便是漢初開國功臣宣虎。

宣這個姓氏,應該說,即使是在我們今天,也都是不多見的。那麼在那個年代,這名叫做宣虎的人,又是來自哪裡呢?

目前根據一些史書的記載,宣姓子弟大致是有三個來源:其一,是周王室的後裔;其二,是宋國王族的後裔;其三,是魯國貴族三桓之一叔孫氏的後裔。

另外,再按照東漢時期所著作的《風俗通義校注》中的內容:

宣氏,宋宣公之後,氏於謚,漢有宣虎、宣義,後漢有宣秉、司空宣酆。

按照這裡的記載,漢初兩大宣姓功侯,包括宣虎在內,應該都是出自宋國王族的這一脈。故而,在沒有其他記載的情況下,筆者在這裡就姑且將宣虎和宣義這二位功侯,都作為宋國王族的後裔,且二人也應該都是同出一脈的。

如此,關於宣虎是從哪裡來的,目前這就算是有一個相對靠譜的說法了。

下面,再看一下宣虎的封侯經歷:

楚漢英雄第二十五篇·河南王所屬·虜燕王將·南安侯·亞將宣虎

以河南將軍漢王三年降晉陽,以亞將破臧荼,侯,九百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述記錄,宣虎的封侯功績,主要是兩點:

其一,是在漢三年以河南將軍降晉陽。

其二,是在漢五年以亞將破燕王臧荼軍。

下面,我們先說第一點,降晉陽之功。

而再說這功績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這河南將軍的名號,也就是說,河南將軍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秦漢時期,河南,一般都是作為一個郡的名號。但是在這裡,既然在當時並沒有其他專門以郡為號的將軍,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裡的河南將軍,應該不是單指河南郡的將軍。

如此繼續推下去,私以為,這裡的河南將軍,就應該是和一個勢力有關。那麼,秦末楚漢時期,唯一一個能夠以河南為號的勢力,便就只有河南王申陽了。

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錄,申陽,是張耳的寵臣,因為在反秦時期率先攻下河南,並迎接楚軍,遂得到項羽認可。而後,項羽為了更好的控制趙國,於是,在分封張耳為王的基礎上,又特意將申陽拉出來,立為河南王,都洛陽。

以上,這就是河南王勢力的來源。下面,再看一條有關河南國的記錄:

漢二年十一月,河南屬漢,為河南郡。《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如上記錄,在漢軍基本平定三秦,從函谷關東出後不久,河南王申陽便舉全國投降於漢,而其所屬地則為河南郡。如此,河南國便是沒有了,可是,河南國的軍隊呢?

而按照其後不久劉邦率五諸侯東攻西楚彭城的記錄來看,當時的五諸侯中肯定是有河南王申陽的,所以,這裡的河南將軍,應該還是指的河南王申陽的部屬。也就是說,在河南國投降漢軍之後,河南國的軍隊應該還是相對獨立的編制,畢竟就當時那個條件下,劉邦要想完全把河南國的軍隊分化瓦解,也是不太現實的。所以,這裡的宣虎,應該就是後來在河南王申陽歸漢後,繼續統領河南國軍隊的人,故所謂河南將軍。

至於說為何宣虎肯定不是劉邦的人,這原因就很簡單了。因為宣虎的記錄從始至終都沒有說什麼時候開始跟隨劉邦的,而其他功侯的記錄中,即使再簡略,這一點只要有的,基本上都是會強調的。所以,從這裡就能看出宣虎並不是劉邦的人,如此,既能當河南將軍,又不是劉邦的人,那就只有是河南王申陽的人了。

所以,正是基於以上的論斷,才能解釋的通下面的記錄:

三年,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即絕河津,反為楚。漢王使酈生說豹,豹不聽。漢王遣將軍韓信擊,大破之,虜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東、太原、上黨。《史記·高祖本紀》

漢三年,魏王豹背漢歸楚。於是,在派使者勸說仍然不能阻止魏國倒向西楚的情況下。漢王劉邦遂派遣大將軍韓信率軍攻魏。很快,漢軍便大獲全勝,徹底平定魏地,並在魏地設立三郡,是為河東郡、太原郡和上黨郡。

而再看宣虎的那條記錄:

以河南將軍漢王三年降晉陽。《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晉陽,也就是太原郡的治所晉陽城。

如此,結合上述記錄,便能基本推出宣虎這條功績的來源始末了。

漢二年,漢軍東出,河南國投降漢軍,其地為河南郡,而其軍則改為河南軍,並由申陽部下大將宣虎統領,是為河南將軍。

漢三年,在魏國背漢的情況下,大將軍韓信遂受命領重兵攻伐魏國。此戰中,在擊潰魏王豹的主力後,遂以各將軍分別搶佔魏國各地,其中,河南將軍宣虎便是率先奪下了晉陽城。

如此,這應該就是河南將軍宣虎定晉陽之功的原委。

那麼,我們就再繼續說宣虎的第二功,也就是破臧荼之功。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燕王臧荼是在漢六年十月反的。而且,貌似還是燕王臧荼先動的手,是他先攻下了代地,而後劉邦才奮起反擊,遂活捉燕王臧荼。很顯然,這裡的記錄顯示,平定燕王臧荼事實上是很輕鬆的。

可是,按照《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的記錄,可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漢五年,八月,帝自將誅燕。

漢五年,九月,燕反漢,虜荼。

漢五年,後九月,燕王盧綰始,漢太尉。

首先註明一點,漢朝時歲首是十月,所以在漢五年九月結束後,就要改成漢六年十月了、

而按照《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記錄,燕王臧荼是在漢六年十月伏誅的。但是按照《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的記錄,平定燕國一戰,卻是在前後有著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

關於兩處記錄有誤這一點,就筆者認為,應該不是太史公記錯了,而是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只是強調了一個結果,所以才會形成這樣的記錄。故而,也只有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才算是講清楚了定燕的全過程。

所以這過程就應該是這樣的:

八月,因為燕王臧荼擅自帶軍佔了代地,所以此時的劉邦遂準備對燕王臧荼下手了。而真正動手應該是在九月,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燕國的敗,是敗在了燕王臧荼莫名其妙被漢軍俘虜了,而後,劉邦才讓太尉盧綰帶軍平燕地,將軍樊噲平定代地。

所以,河南將軍宣虎破燕的功績,應該是和或者臧荼之事有關,如此,再看宣虎的那條記錄:

以亞將破臧荼。《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亞將也就是副將的意思,但是,是誰的亞將呢?

而後來在臧荼被活捉後,無論是樊噲帶軍平定地,還是太尉盧綰帶軍平燕地,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破臧荼的意思。

所以,結合其他記錄,這裡就有兩種解釋了:

其一,較為簡單,就是宣虎是以樊噲副將的名義,或者是盧綰副將的名義,協從破臧荼殘軍,立下戰功。

其二,則較為複雜,就是宣虎一直是作為晉陽的留守之人,而臧荼當年帶軍入代地,則肯定是入了晉陽。如此,應該就是宣虎表面上和臧荼謀和,以作為臧荼的副將,而實際上卻出賣了臧荼,並在合適的時間助劉邦活捉了臧荼。如此,才為漢軍以迅雷之速滅燕奠定了基礎。

而就以上兩種解釋,鑑於宣虎並沒有攻項羽的記錄,所以筆者還是更傾向於第二種解釋的。但是,畢竟這些解釋都沒有明確證據,所以目前還都只是推論,不可作為定論。

總而言之,就是因為”降晉陽“和”破臧荼“這兩處功績,宣虎遂得以封侯。

六年三月庚子,莊侯宣虎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六年三月庚子日,宣虎受封南安侯,食邑九百戶。

可以看的出來,即使宣虎立下了那些大功,但是,畢竟是曾經河南王申陽的人,所以,只得封侯九百戶,並且還被封在了宣虎從未去過的偏遠巴蜀地。不能不說,這應該就是劉邦當時的刻意為之。

而在此之後,有關南安侯宣虎的其它記錄,便沒有了。

直到,他的暮年:

九年,共侯戎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孝文帝九年,宣虎病逝,漢庭為其諡號,莊侯。

莊,兵甲亟作曰莊,澼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逸周書》

以上,就是南安侯宣虎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