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初,伴隨著中國主力殲擊機“殲-6”技術水平落後的現實,第三機械工業部(
三機部)航空技術研究院(六院)指定,由瀋陽飛機設計所(601所)著手研究下一代殲擊機方案,也就是“殲-13”。

殲-13” 戰鬥機採用上單翼單發單座佈局設計,1972年開始研製,1981年下馬,十年懷胎而未果,終究是中國發動機之痛。

研發歷史背景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空軍通過研究越戰中“F-4”對“米格-17”的作戰案例,以實踐證明,在大量使用空空導彈的情況下,近距離空戰使用機炮格鬥仍將存在。在考慮轉彎追尾的情況下,速度慢、機體重量輕的飛機將處於優勢(重型“F-4”反而不如“米格-17”)。因此,考慮研發裝備一款“高機動性”的小型戰鬥機。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米格-17”擊落“F-4”

接下來沈飛(601所)在空軍部隊調研過程,收到很多現在看起來不可思議的想法建議。

1、高機動性、能裝到卡車上的小飛機,以便實施全民皆兵。

2、“空中李向陽”(南昌飛機制造廠“殲-12”方案),強調高機動性、重量輕(4噸左右),要求隨時隨地能打能戰,就像空中游擊隊,實現全民戰鬥機的設想。關鍵是真的造出來了,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輕的超音速殲擊機,印證了那句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2“殲擊機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2“(空中李向陽)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2“殲擊機 三視圖

錯綜複雜的研發歷程

1971年底,沈飛(601所)以越戰空戰經驗為參考,完成飛機總體方案;

1972年3月12日,沈飛(601年)向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六院)彙報並確定新機命名為“殲-13”;

技術指標如下:

最大速度:不小於2.0馬赫;

最大升限:大於18000米;

主要作戰高度3000-10000 米;

作戰馬赫數:0.7~1.5馬赫;

最大航程:不帶副油箱不小於2000千米,帶副油箱不小於3000千米;

起落滑跑距離:500米,起飛重量9噸。

1972年9月26日,六院批覆確定該機研製為“二號任務”,並指出“要大力減輕起飛總重,奮爭推重比達到或超過1.2,在確保機動性的前提下,爭取續航時間比殲-6 有延長”。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殲擊機模型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殲擊機模型

“殲13”的機體設計造形有點雜亂,看這段可以不要求記,後面看圖,略過也可。

“殲13”機翼共設計了4種形狀,7個方案。分別為:殲-13I、殲-13II、殲-13II-1、殲-13III、殲-13IV、殲-13IV-1、殲-13IV-2,其中殲-13I、殲-13II、殲-13III、殲-13IV作為基本方案,所有方案的機身和尾翼參數都相同,區別在於機翼平面形狀(I、II、IV一1、IV-2)和機翼的上下位置(II與II-I)不同,並在“殲-13II”與“殲-13lV”方案中再分別配備上下平尾兩個方案。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I方案,採用後掠50度23分的後掠翼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II方案,採用後掠48度31分的後掠翼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Ⅲ方案,採用獨特的曲線前緣機翼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IV方案,採用帶邊條的梯形翼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經過改進的"殲13",主要減小機身阻力

1973年11月到1974年4月,“殲-13”的1/28全金屬風洞模型在沈飛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殲-13“的全機阻力系數不是很理想。相對於國內兩款對比機型,目標是爭取跨聲速趕上“殲-6”,超聲速接近“殲-7”的水平。

1974年,對多種機翼結構設計方案進行了強度和氣動彈性計算;1975年,又對最終方案進行了調整和修改。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殲擊機設計方案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殲擊機方案 三視圖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殲擊機方案 三視圖

1976年6月,三機部召開“殲-6”後繼機型動力選擇論證會,於1976年底正式批准採用“渦扇-6”加力風扇發動機。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渦扇-6發動機

1977年6月1日至11日,三機部在北京召開“殲-13”論證會,71家相關單位256名代表參與,(

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同志也參與),會議審查之後認為“飛機的總體方案是先進可行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殲擊機飛行效果圖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殲擊機兩種氣動佈局模擬圖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兩側進氣效果圖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腹部進氣效果圖

一切看來都很順利,接下來就是按部就班推動進度,花開結果指日可待。

1978年9月,中國通過實物交換的方式,從埃及引進了一架“一切看來都很順利,接下來就是按部就班推動進度,花開結果指日可待。

1978年9月,中國通過實物交換的方式,從埃及引進了一架“米格-23MS”,這架米格-23 的引進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殲-13”的命運。”,這架米格-23 的引進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殲-13”的命運。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米格-23MS

隨機引進了兩臺“R-29-300”型發動機,1979年開始測繪、 7月開車試驗、10月完成並命名為“渦噴-15”。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R-29-300發動機

在隨後的分析中,發現仿製的“渦噴-15”性能全面優於“

殲-13”計劃採用的“渦扇-6”發動機。在1979年一整年中,考慮到採用“渦噴-15”帶來的性能提升,空軍又提出了各種性能修正要求。

1980年3月,總參和國務院國防工辦,正式批准改用“渦噴-15”作為“殲-13”的動力系統。

開心的日子持續不久,因國民經濟和空軍裝備發展規劃調整,軍隊建設為經濟讓路,1981年3月二號任務終止,“殲-13”正式下馬。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殲-13方案示意圖

關於發動機的補充說明

殲-13”研製的主要制約因素是發動機、部隊多變及難於實現的性能指標。研製初期擬採用英制“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9300公斤)的國產型“渦扇-9”(WS-9),但因為推力不足而改用“渦扇-6”(WS-6)發動機(推力為12200公斤)。但在引進“米格-23”後,又決定改裝“米格-23”的“R-29” 渦輪噴氣發動機,國產型型號“渦噴-15”,但後來都未能實現。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四型發動機對比圖(按順序)

曇花一現的艦載機方案

中國海軍”891航母工程”於上世紀8-90年代火熱進行中,設計性能指標優於“瓦良格”號、帶彈射器、具備起降固定翼預警機。1989年,沈飛(601所)希望藉助新艦載機研製,復活“殲-13”。

因此,沈飛(601所)提出了“殲-13改”艦載機方案,“殲-13艦載機”採用邊條翼佈局,採用“渦扇-12”渦扇發動機,總體佈局類似於單發“F/A-18”(大黃蜂)戰鬥機。但鑑於90代年中國開始大量引進“蘇-27”戰鬥機,而成飛“殲-10”的研製也即將完成,最終,“殲-13改型艦載機

”也只能不了了之,空留遺憾。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艦載型”殲-13“風洞實驗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艦載型”殲-13“,大邊條翼及摺疊翼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艦載型”殲-13“,大邊條翼及摺疊翼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F/A-18“大黃蜂”戰鬥機

沈飛(601所)套用“一機多型” 的逆襲策略,“殲-13改”艦載機一開始就有艦載型和陸基型兩個方案。陸基型計劃出口,同時作為“殲-7”的下代機,與“殲-10”再較高下。

我們用兩側進氣和腹部進氣效果圖來代表“一機多型”。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兩側進氣和腹部進氣對比圖

沈飛“殲-13”逆襲無果的艱辛之路

601所”一機多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