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化蝶去經典永流傳︱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病逝

2018-09-08 10:1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

梁祝化蝶去经典永流传︱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病逝

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

秋夜,詩畫江南,雨打芭蕉,清涼如水。

遠處,那首小琴情曲《梁祝》久久縈繞心間。

77歲的小提琴家盛中國,在9月7日這個時辰,換了個演出地方----在天堂,我們仍然聽見那首影響幾代人的代表作《梁祝》餘音嫋嫋,久久不能釋懷。

在無數中國人的記憶中,小提琴這個樂器都是和盛中國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的,其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發行的唱片、錄像和演出影響了中國近四十年,整整幾代琴童,同時盛中國對中國作品的演繹和推廣影響深遠,不少樂迷表示當年都是通過盛中國第一次聽到了高雅的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樂曲,因此留下了感動又美好的回憶。

那年,你來杭州演出,在《梁祝》的故鄉,我們靜靜傾聽你的《梁祝》……

採訪中得知,盛中國的父親盛雪是著名小提琴教授,母親朱冰從事聲樂。他們養育了十一個孩子,其中十個以音樂為專業,共有九人拉小提琴。盛中國是他們的長子,自幼受中外音樂的薰陶和嚴格的藝術訓練。5歲開始隨父學琴,7歲第一次公開演奏,9歲時武漢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了他獨奏的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經典作品,向全國廣播,聽眾大為傾倒,稱讚他是"天才琴童"。

這張用音符鏈接的人生履歷表,多麼值得驕傲!

1954年,盛中國以最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0年赴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著名小提琴大師列·柯崗。1962年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賽中獲榮譽獎,受到比賽評委會副主席、小提琴演奏大師金·巴利斯特的好評。回國後,曾同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並去澳大利亞等國演出。1964年回國後,在中央樂團任獨奏演員。

1979年,著名小提琴大師梅紐因來華訪問時曾與盛中國合作演出,並稱贊他是"我在中國演奏巴赫雙提琴協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1980年,盛中國出訪澳大利亞舉行獨奏音樂會,並與悉尼等四個城市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以及《梁祝》等作品。巡演成功後,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將盛中國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列。

令人驚歎,值得稱讚,盛中國在國內外錄製發行過十多張唱片以及CD、12盒錄音帶,曾榮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數十年來,曾多次應邀到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許多國家以及港澳地區舉辦獨奏音樂會,並多次與國內外交響樂團和世界著名指揮、音樂家一起同臺演出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名曲。

藝術人生,徳藝雙馨。

盛中國生前曾說:"人不能不吃飯,但人絕對不是為了吃一口飯而活著的。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覺得我在國外做所有的事情只有一個願望:展示中國的風采,讓他們感到我們國家非常美好,讓他們通過演奏家的一言一行,覺得今天的中國確實是一個令人矚目的國家。我欣慰的是,通過小提琴這個載體,我在國內外聽眾心中撒下了藝術的種子和對美的追求。"直到晚年,七十高齡的盛中國與他的日籍夫人、鋼琴家瀨田裕子每年仍要在國內、國外演出100多場。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盛中國不僅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唱片流傳於世,更對中國藝術普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各種演出中,你格外青睞中國民族作品,比如馬思聰的《牧歌》《春天舞曲》《思鄉曲》;比如、施光南的《瑞麗江邊》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就像小提琴這樣的西洋樂器,也要儘可能地表現本民族的東西,具有民族魂。

"人有靈魂,國家有國魂。國魂是從文化上體現的,所以要像辦教育一樣扶持它。"在中國,可以說,琴童們是從考級曲目的示範視頻中認識了盛中國,而盛中國卻始終教育孩子們,學琴練琴絕不是為了功利與外在的考級,而是出於一種美育的作用,使接觸到藝術的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人。

秋雨纏綿,琴音不絕。再見了,盛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