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

叔本華: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


叔本華在他寫的《人生的智慧》中說: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因為,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

誰要從幸福論的角度衡量自己一生是否過得幸福,他需要一一列出自己得以躲避了的禍害,而不是曾經享受過的歡娛、快感。的確,幸福論從一開始就告誡我們:“幸福論”這一名稱只是委婉的名稱而已;所謂“幸福的生活”,實應被理解為“減少了許多不幸的生活”,亦即還能勉強忍受的生活。確實,生活並不是讓我們享受的,我們必須忍受它和克服它。

當人有慾望無法滿足時,他痛苦;當人所有的慾望都滿足時,他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中擺來擺去。

避免痛苦:不是費勁心力滿足慾望,而是認清事實恰當的調整它。避免無聊:唯一的出路是去過一種審美的生活。

因為快感是並且永遠是否定性質的;認為快感能夠使人幸福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嫉妒的人就有這一錯誤的想法——那是對他們的嫉妒的懲罰。相比之下,我們感受到的痛苦卻是肯定的。所以,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如果能夠達到一種沒有痛苦,也沒有無聊的狀態,那就確實得到了塵世間的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

相比之下,痛苦和磨難則既具體又真實。我們直接就可以感受到它們,用不著幻象和期待。如果我們得到的教訓能夠結出果實,那我們就會停止追逐幸福和享樂,就會更多地關注如何儘可能地堵住痛苦、磨難的來路;我們就會認識到這個世界所能給予我們的最好東西,不外乎就是一種沒有苦痛的、寧靜和可以讓我們勉強忍受下去的生存;我們必須限制對這個世界的期望和要求,這樣,我們才能更有把握實現這些期望和要求。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我們應該把對快樂、財產、地位、榮譽等等的期望調至一個節制、適宜的尺度,因為正是對幸福快樂、榮耀排場的渴求和爭取帶來了巨大的不幸。

所以,降低我們的欲求是明智和合理的,因為相當不幸的生活是輕而易舉的;相比之下,相當幸福的生活不僅很困難,甚至完全不可能。

宣講生活智慧的詩人絕對有道理如此歌唱:

挑選了黃金般的中庸的人當然遠離了寒酸的破窟,也遠離了眾人羨慕的王公宮殿。遭遇風暴時,巨松樹頂就在風中搖擺,高聳的石塔會沉重地倒塌,高山之巔會被雷霆擊中。——賀拉斯

誰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學的教誨,並因此知道我們的整個存在其實就是有不如無的東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這一存在,那麼,他就不會對任何事情、任何處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會熱烈地追求這塵世的一切,也不會強烈抱怨我們計劃的落空和事業的功敗垂成。
叔本華: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

另一個例子就是高朋滿座、衣香鬢影的隆重場面。表面上看,人們興高采烈,沉浸在一片高貴的愉快氣氛之中,但通常,拘束、尷尬、無聊才是到場的真正客人。眾人聚合的地方,也就是無賴集會之處,儘管人們的胸前掛滿勳章。真正優秀的聚會無論在哪裡都必然是相當小型的。輝煌、熱鬧的喜慶場面大都只有空洞的內核,某種的不和諧總會出現,因為這些喜慶氣氛實在與我們那貧乏和苦難的生活格格不入。這種反差更清楚地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如果從表面上看,這些熱鬧的聚會會造成一定的效果,而這就是這些聚會的目的。

所以,尚福爾相當美妙地說道:“我們所說的社交——聚會、沙龍——是悲慘的一齣戲,一臺糟糕的話劇;它煩悶、乏味,依靠機械、服飾和包裝暫時的撐持。”同樣,學士院和哲學教席不過就是外在的門面,它們似乎是真理的化身;但同樣,真理通常都拒絕在這些地方出現而另投別處。教堂的鐘聲、神父的服飾、虔誠的表情、滑稽的舉動——這些都是門面工夫,都是虔誠的假面。因此原因,我們儘可以把世上的幾乎一切視為空心的果核,果仁本身是很稀有的,果仁藏在果核裡則更是少有的事。只能在另外的地方找到它,並且通常要碰運氣才行。


其實,沒有痛苦的狀態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