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拼多多,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1662年(清康熙元年)的某天,明末清初不入流才子第一人——李漁,為了維權,從居住多年的杭州搬遷至金陵。

01

為何說李漁是不入流才子?因為他是個寫小說的。從古至今,靠寫字吃飯的人地位都是極其低下的——這點螃蟹斯基本人可以作證。

當世時,士林風氣視金錢如糞土,讀書是為了考功名,入仕途的,怎麼能迎合市井小民,寫小道小說替書商牟利呢?

在這螃蟹斯基就要替李漁辯駁一句了:“不寫小說你養我啊?”

不過好在一點,李漁雖說是前朝遺民,落榜書生,為了生計一時想開了,甘為正道所不齒寫小說(類似於現在的985新聞學專業畢業後進不了新華社,一怒之下去寫網絡小白文),但他身上多少還是有些文人的傲氣的。

當某某書商津津有味地讀完了他的短篇小說後,露出意味深長的微笑,說:“你要我養你啊?

沒問題,再寫九篇湊成一個短篇集我就給你出書。”

李漁望著某某書商,心裡一怔,立馬意識到此次若是從了,從今往後,自己的生計命脈,全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就要全掌握在這個千年後無據可考只能用某某來代替姓名的無良資本家手上了!

02

雖說自己只是新人,稿費摺合到現在大致也就短篇千字50塊,一篇軟文一百塊人民幣左右,但他不恥做資本家手上的工具,同時對自己的文采也有些信心,於是他說道:

一藝即可成名,農圃負販之流,皆能食力。古人以技能自顯,見重於當世賢豪,遂至免於貧賤者,實繁有徒,未遑僕數。即今耳目之前,有以博弈、聲歌、蹴趵、說書等技,邀遊縉紳之門,而王公大臣無不接見恐後者。

大致意思就是:只要有一技之長,何愁沒有市場?唱歌也能唱上春晚,種水稻不還有個袁隆平嗎?而他,誓要做當時的南派三叔!站著把錢給掙了!

你不給我出書,那我就自己印,自己賣!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賣賦餬口”的職業作家,他創作的小說通俗易懂,寓教於樂,同時又貼近市民生活,因此一經發行便暢銷於世,成為搶手貨。其中《無聲戲》、《十二樓》更是被後人評為繼馮夢龍、凌濛初的“三言”、“二拍”後清朝白話短篇小說的上乘之作。

也正因為他的小說太受歡迎了,除了讀者盯著,各地書商也都盯著。每出一部新書,讀者就爭先恐後地去買,書商也爭先恐後地去抄。當然,書商自己不抄,是讓手下養的寫手去抄。

拼多多,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在交通極不發達的清朝,官道規格也就青石板路,寬度也只夠兩匹馬車並排行走的。當然,其主要用途還是政府的公文信息傳遞和物資運送。

就這交通條件,身處金華的李漁每出一部新書,一日內,杭州就有了盜版,接著是蘇州,到了第三日,讓我們恭喜李漁同學——他的盜版新書,傳奇大戲《玉騷頭》在南京濃重上市!銷量遠遠甩開了在金華出版的那部《玉搔頭》。

03

當世時,印刻一本書是一項大工程。同今天一樣,大工程往往意味著大利潤。那些刻字的工人和寫字的小作者勞動成果被壓得很低,而書商通過先進的銷售渠道和運營思維,不愁沒有市場。

同今天一樣,他們缺的,是好內容。

自己寫不出來,怎麼辦?籠絡文人。文人要價高,往往寫了還不願意漏名。不漏名怎麼培養IP啊!

那就自己養一批寫手,自己審稿,雖然質量差,但成本更低啊!這不金華的李漁自己把品牌做起來了嘛,到時就拿他的名頭賣就好了嘛。

李漁出了《比目魚》,我就抄一本《比日魚》;李漁出了《風箏誤》我就抄《風爭誤》……

拼多多,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就像你有你的可口可樂,我賣我的可日可樂,你可口,我……

更有甚者,一些膽大的直接上門去偷書稿了。

一次,李漁南下廣東,走到一半想起來東壁簡陋,恐有盜賊侵入,就寫信回家,提醒家人把出書用的雕版擋在東邊。等到他回家,娘子哭紅了眼望著他說:“雕版也被盜走了… ”

幾天後,市面上果然出現了同李漁原定版本一模一樣的新書。

盜版盜版,即從此事而來。

04

有時書商等不及了,就尋思了,唉,你說這李漁怎麼還不出書啊,廣大讀者都等不及了啊!那這樣吧,李二蛋,我看好你很久了,你寫一本書生跟小姐還有丫鬟的三角戀故事,這次我給你五百塊的稿費!

在李二蛋被書商某某折磨修稿三十次後,一部曠世奇書《官人為何流眼淚》便粉墨登場了。

拿著五百塊的稿費,李二蛋心裡樂開了花,幸好不是署我的名!

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那部李二蛋嘔心瀝血寫的書最終署名成了‘湖上笠翁’——李漁的筆名。

望著市面上那些不忍卒讀的書署名都是湖上笠翁、胡上笠翁、湖上立翁,李漁惱羞成怒,帶著自己的女婿沈心友一起四處告官。

拼多多,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當時,這股盜名歪風颳得最厲害的當屬南京。於是乎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為了方便同各大書商交涉(告官),他舉家搬到了金陵。

05

可以說,李漁是中國最早具有版權意識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衛自己著作權的作家。然而由於當時社會沒有形成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盜版現象仍防不勝防,屢屢發生,使李漁忙於交涉,興嘆不已。

雖說是古今第一位維權作家,而李漁卻是憑藉自己的作品被列入了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有著“東方莎士比亞”之稱。而作為盜版界的翹楚,明末書商餘象鬥靠著自己絕頂的商業頭腦,或多或少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此人堪稱奇人,自己開了個書坊——圖書出版公司,對市場有著極為敏銳的嗅覺——他是有據可查的最早全身心致力於小說出版的出版界大亨!

看到小說有市場,士林階級又不願寫,於是他大手一揮,自己寫!

怎麼寫?翻譯古文!

他將流傳下來的古代演繹一字不漏地翻譯成大白話,一部暢銷小說便完成了(可見當時小說市場是多麼好)。其最早編寫的小說《廉明公案》甚至只是當時官方案卷的粗略整理。

除了敏銳的市場嗅覺,他的營銷思維也絲毫不落後於現在。

06

一般來說,在那個年代買得起書的往往是家境富裕之流,而餘象鬥腦袋瓜子一轉,開發了大量買不起書的非目標人群成為了自己的潛在用戶。

萬曆年間,一部《西遊記》售價最高時為紋銀60兩!而當時一石白米價格約為0.7~1兩,可見書價之貴。

想看小說又支付不起高昂費用的廣大小老百姓怎麼辦?

小機靈鬼餘象鬥提出了拼一拼的辦法。他鼓勵大家找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湊銀子買書看,拼的人越多,就越便宜。

當然,一部書60兩還是太貴了,銷量還是一般般。只能降低成本。怎麼降?

除了剝削刻工,他還想了個妙招:內容也拼一拼吧。

《西遊記》(署名楊致和)、《東遊記》、《南遊記》、《北遊記》,四記合一,成了《四遊記》統一發行。這其中,《南遊記》、《北遊記》都是他自己照著《西遊記》抄的;《東遊記》則是正兒八經買了人版權的。

就像現在的雪碧,同風碧、花碧、月碧一起組成了“風花雪月”四碧合一的套裝,統一出售。

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他美其名曰為買不起書的底層階級謀福利,志在推動全民閱讀,並以此為噱頭順利地將自己的圖書出版社從福建建陽一路開到了金陵,最終遍佈全國,走向世界!

別說,他這樣一弄,不僅書賣得特別好,賺了個盆滿缽滿的,此外,他還真受到了政府的褒獎。

晚年的餘象鬥在建陽、邵武當地德高望重,多次受到官府旌獎,還曾被賜予“儒官章服”。

07

朝代更迭,世事變遷,李漁從戰亂的明末活了下來,餘象鬥逝去年份不詳,但以他的年歲,肯定沒有參與到盜版李漁作品的事件中。

在某個沒有星星的夜裡,李漁是否會忍不住仰天問道:大明不是已經亡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