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拼多多,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1662年(清康熙元年)的某天,明末清初不入流才子第一人——李渔,为了维权,从居住多年的杭州搬迁至金陵。

01

为何说李渔是不入流才子?因为他是个写小说的。从古至今,靠写字吃饭的人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这点螃蟹斯基本人可以作证。

当世时,士林风气视金钱如粪土,读书是为了考功名,入仕途的,怎么能迎合市井小民,写小道小说替书商牟利呢?

在这螃蟹斯基就要替李渔辩驳一句了:“不写小说你养我啊?”

不过好在一点,李渔虽说是前朝遗民,落榜书生,为了生计一时想开了,甘为正道所不齿写小说(类似于现在的985新闻学专业毕业后进不了新华社,一怒之下去写网络小白文),但他身上多少还是有些文人的傲气的。

当某某书商津津有味地读完了他的短篇小说后,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说:“你要我养你啊?

没问题,再写九篇凑成一个短篇集我就给你出书。”

李渔望着某某书商,心里一怔,立马意识到此次若是从了,从今往后,自己的生计命脉,全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就要全掌握在这个千年后无据可考只能用某某来代替姓名的无良资本家手上了!

02

虽说自己只是新人,稿费折合到现在大致也就短篇千字50块,一篇软文一百块人民币左右,但他不耻做资本家手上的工具,同时对自己的文采也有些信心,于是他说道:

一艺即可成名,农圃负贩之流,皆能食力。古人以技能自显,见重于当世贤豪,遂至免于贫贱者,实繁有徒,未遑仆数。即今耳目之前,有以博弈、声歌、蹴趵、说书等技,邀游缙绅之门,而王公大臣无不接见恐后者。

大致意思就是:只要有一技之长,何愁没有市场?唱歌也能唱上春晚,种水稻不还有个袁隆平吗?而他,誓要做当时的南派三叔!站着把钱给挣了!

你不给我出书,那我就自己印,自己卖!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糊口”的职业作家,他创作的小说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同时又贴近市民生活,因此一经发行便畅销于世,成为抢手货。其中《无声戏》、《十二楼》更是被后人评为继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后清朝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

也正因为他的小说太受欢迎了,除了读者盯着,各地书商也都盯着。每出一部新书,读者就争先恐后地去买,书商也争先恐后地去抄。当然,书商自己不抄,是让手下养的写手去抄。

拼多多,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清朝,官道规格也就青石板路,宽度也只够两匹马车并排行走的。当然,其主要用途还是政府的公文信息传递和物资运送。

就这交通条件,身处金华的李渔每出一部新书,一日内,杭州就有了盗版,接着是苏州,到了第三日,让我们恭喜李渔同学——他的盗版新书,传奇大戏《玉骚头》在南京浓重上市!销量远远甩开了在金华出版的那部《玉搔头》。

03

当世时,印刻一本书是一项大工程。同今天一样,大工程往往意味着大利润。那些刻字的工人和写字的小作者劳动成果被压得很低,而书商通过先进的销售渠道和运营思维,不愁没有市场。

同今天一样,他们缺的,是好内容。

自己写不出来,怎么办?笼络文人。文人要价高,往往写了还不愿意漏名。不漏名怎么培养IP啊!

那就自己养一批写手,自己审稿,虽然质量差,但成本更低啊!这不金华的李渔自己把品牌做起来了嘛,到时就拿他的名头卖就好了嘛。

李渔出了《比目鱼》,我就抄一本《比日鱼》;李渔出了《风筝误》我就抄《风争误》……

拼多多,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就像你有你的可口可乐,我卖我的可日可乐,你可口,我……

更有甚者,一些胆大的直接上门去偷书稿了。

一次,李渔南下广东,走到一半想起来东壁简陋,恐有盗贼侵入,就写信回家,提醒家人把出书用的雕版挡在东边。等到他回家,娘子哭红了眼望着他说:“雕版也被盗走了… ”

几天后,市面上果然出现了同李渔原定版本一模一样的新书。

盗版盗版,即从此事而来。

04

有时书商等不及了,就寻思了,唉,你说这李渔怎么还不出书啊,广大读者都等不及了啊!那这样吧,李二蛋,我看好你很久了,你写一本书生跟小姐还有丫鬟的三角恋故事,这次我给你五百块的稿费!

在李二蛋被书商某某折磨修稿三十次后,一部旷世奇书《官人为何流眼泪》便粉墨登场了。

拿着五百块的稿费,李二蛋心里乐开了花,幸好不是署我的名!

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那部李二蛋呕心沥血写的书最终署名成了‘湖上笠翁’——李渔的笔名。

望着市面上那些不忍卒读的书署名都是湖上笠翁、胡上笠翁、湖上立翁,李渔恼羞成怒,带着自己的女婿沈心友一起四处告官。

拼多多,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当时,这股盗名歪风刮得最厉害的当属南京。于是乎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为了方便同各大书商交涉(告官),他举家搬到了金陵。

05

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生,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

虽说是古今第一位维权作家,而李渔却是凭借自己的作品被列入了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有着“东方莎士比亚”之称。而作为盗版界的翘楚,明末书商余象斗靠着自己绝顶的商业头脑,或多或少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此人堪称奇人,自己开了个书坊——图书出版公司,对市场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他是有据可查的最早全身心致力于小说出版的出版界大亨!

看到小说有市场,士林阶级又不愿写,于是他大手一挥,自己写!

怎么写?翻译古文!

他将流传下来的古代演绎一字不漏地翻译成大白话,一部畅销小说便完成了(可见当时小说市场是多么好)。其最早编写的小说《廉明公案》甚至只是当时官方案卷的粗略整理。

除了敏锐的市场嗅觉,他的营销思维也丝毫不落后于现在。

06

一般来说,在那个年代买得起书的往往是家境富裕之流,而余象斗脑袋瓜子一转,开发了大量买不起书的非目标人群成为了自己的潜在用户。

万历年间,一部《西游记》售价最高时为纹银60两!而当时一石白米价格约为0.7~1两,可见书价之贵。

想看小说又支付不起高昂费用的广大小老百姓怎么办?

小机灵鬼余象斗提出了拼一拼的办法。他鼓励大家找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凑银子买书看,拼的人越多,就越便宜。

当然,一部书60两还是太贵了,销量还是一般般。只能降低成本。怎么降?

除了剥削刻工,他还想了个妙招:内容也拼一拼吧。

《西游记》(署名杨致和)、《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四记合一,成了《四游记》统一发行。这其中,《南游记》、《北游记》都是他自己照着《西游记》抄的;《东游记》则是正儿八经买了人版权的。

就像现在的雪碧,同风碧、花碧、月碧一起组成了“风花雪月”四碧合一的套装,统一出售。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他美其名曰为买不起书的底层阶级谋福利,志在推动全民阅读,并以此为噱头顺利地将自己的图书出版社从福建建阳一路开到了金陵,最终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别说,他这样一弄,不仅书卖得特别好,赚了个盆满钵满的,此外,他还真受到了政府的褒奖。

晚年的余象斗在建阳、邵武当地德高望重,多次受到官府旌奖,还曾被赐予“儒官章服”。

07

朝代更迭,世事变迁,李渔从战乱的明末活了下来,余象斗逝去年份不详,但以他的年岁,肯定没有参与到盗版李渔作品的事件中。

在某个没有星星的夜里,李渔是否会忍不住仰天问道:大明不是已经亡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