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可能完全恢復植被嗎?

my19861115


我不是生態方面的專家,只說點自己的感受。觀察身邊,就會有感悟。

我老家在川北山區,70年代,山上是光禿禿的,春天偶爾還會遇到漫天黃沙的天氣,人說是陝西的沙子被風颳到了四川。

90年代到北京工作,發現北京的沙塵暴,跟我們小時的黃沙漫天,其實是一回事。四川之外的人,對這個估計沒什麼感覺。如果你從西安一路開車進四川,經歷了秦嶺、大巴山的重重阻隔,就會對陝西沙子進川有個初步認識。

現在,這種天氣沒有了。別說是四川,即使陝南,現在要見個沙塵暴也不是容易的事。

與之相對應的,我小時候見到的周圍的山都是光禿禿的,但等到林地承包之後,山就一年比一年綠了,原因很簡單,誰種樹,誰受益,誰砍樹,誰受罰。

人對自然的影響,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

前些年出差,到山西、陝西、寧夏這些黃土高原集中的地帶,正好趕在了退耕還林時代之後,直觀的感覺到很多地區的綠植覆蓋,已超出我們的估計。

就拿我93年之後一直待著的北京來說,這些年植被覆蓋也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今天你從北京出發,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會看到大面積的人工植被覆蓋,這種變化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國最近幾十年來森林覆蓋率的大幅上升。

所以從現狀看,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一直在進行,是否能恢復到歷史最佳時期,尚需要時間來檢驗,但生態環境的日益好轉,只要你不戴有色眼鏡,都是可以預計到的。就算我們不去主動的植樹造林,大自然的恢復能力也十分可觀。你不去打擾它,若干年之後,沒準就是一片綠色直入我們的眼簾!


HR那些事兒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絕大多數回答都是在賣弄知識。

本人老家在陝西北部的農村,村子早在n年前就開始實行退耕還林,山地坡地幾乎沒有多少莊稼,種的都是苜蓿。只有平地川地才有人種莊稼和蔬菜。

冬天的時候黃土高原看起來就是灰濛濛的,那是因為所有植物都在休眠,一旦到了春天夏天,漫山遍野都是綠色,植被覆蓋率絕對不低。

以前沒到春季,沙塵暴席捲而來,一旦下雨,一開始下的都是泥。但這幾年沙塵暴都很少見了。即使有持續時間也很短。

還有個原因是,現在的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年輕人都願意去打工,種地的本來就少。長此以往,黃土高原變被綠植全覆蓋也不是沒有可能。


關愛婦女聯盟認證好人


黃土高原自從開始鬧紅軍,重新發現先秦盛相。先秦時期雖然也已溝壑縱橫,但還有水大,至少陝西一帶還是大樹參天!到盛唐時期,還是大水滔滔,有世界上最長的大橋,最大的銅牛!到了現代陝北還能開出南泥灣。黃河之所以是母親河,她是把黃土高原的營養成分帶到中下游平原地區。


新中國從黃土高坡哺育而來,原因就是土壤資源肥沃,只是缺人、缺水。自然形成的流失狀態,溝壑越來越深,幹鬆土壤保不住水,沒有大樹灌木,草植的表面根本固不住雨水浸蝕,極度不穩定,土不穩,人不安。必然是貧瘠加劇!而南泥灣組織人力資源的粗放開發,一年見效!只不過僅僅是耕種,還是土地索取。

黃土高原恢復植被,絕不是草皮泛綠這麼簡單,植被是必須有根系深度和強度,表面高度,即葉面光合作用密度,足夠形成吸水循環,保住一定高度地表水汽氤氳。那才叫植被覆蓋!草皮或耕種作物,僅僅是薄紗床單,沒有水立馬曬乾,水大了立馬衝爛。

黃土高原植被再造手術,關鍵是固土保水。壘山理水,就是壘石壘臺階,將山體被雨水從刷的坡口壘起來,讓溪流宛轉漫溢,蓄養山體。西南農耕主要是造梯田。但黃土高原缺的是石頭,人民勤勞不起來。

黃土高原如何解決壘石問題?從大生產到上山下鄉,一直沒能解決攔水和造田問題!這是人力生產無法實現的。大家都知道泥菩薩自身難保的道理。直到現在,確實僅僅是最近將看到希望。

這希望一是衛星地圖無人機航拍視角,為綜合治理的規劃設計提供了專業條件。二是機械化作業,溝壑都非常深,“花兒對對看得見,過去已是後半夜”!只有挖土推土設備進行土方工程。三是梯田施工工藝,不可能搬來大堆石塊,壘築或混凝土施工同樣水泥砂石都不是當地地方材料,跟土基結合也困難,不穩定!最近中國工程師發明了“帆布混凝土”——就是布膜塑形後澆水固結。用它來做成蜂巢形狀的筒鏈,築壩填土,種樹固結,把溝壑改造成多層臺階梯田,固住植被,開發良田沃土,阻斷泥土流失,製造窪地水溏。

植被覆蓋終將形成,黃河也將清澈起來!


愚公挖河


可能。

黃土高原要想恢復植被有幾個途徑可走。

一,從河床地上河虹吸引流,在大堤之外種植大量吸水的桉樹林,然後放泥水,水淹桉樹林。因為樹高,又吸水,不會發大水,這樣桉樹林就有水了,也有泥土了,一兩年後,梅花點間隔砍伐桉樹,一片不太密的桉樹林就形成了。水土也保持了。

二,在高坡建光伏,減少蒸發,挖魚鱗坑池。不讓雨水流進黃河,可以養黃河鯉魚。

三,南水北調,天路調水,雲路調水。











AUTUYT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5208958768072188831, "vid": "v020048f0000be3lumik781tlsfbmdsg\

環視隴原


這個問題我稍有回答的能力。我出生新疆,在甘肅長大。大學畢業在甘肅省僑聯工作了兩年,甘肅省幾乎所有的地方我都去過,尤其是河西走廊。雖然現在離開甘肅了,但這些年光敦煌就去過六次。不說別的,就這一路過去,從蘭州出發一路向西進去河西走廊可以明顯感覺到綠洲的面積越來越大,原來走在茫茫戈壁,看到第一個綠洲,那就是說明武威快到了,現在武威張掖酒泉玉門敦煌的綠洲都快連一起了


黃Sisi


大家可以去黃土高原的核心地帶——陝北去看一看,還是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塵土飛揚”?陝北綠化 在廣袤的北方大地,算是可以的了!

陝北新世紀以來主要乾了兩件事:

一:開採資源:煤炭 石油 天然氣 鹽等 經濟是發展很快

二:植被綠化 大家真的可以去陝北看一看(冬天北方都不綠)

我夏天去陝北的時候 真的不敢相信這是“黃土高原” 相比與陝北 ,山西這邊植被綠化就略差


贏了吹輸了黑


黃土高原的地理座標:北緯34度一一北緯40度,東經103度一一114度。 地處中國中部偏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也是地球上分佈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面積約64萬平方公里。橫跨青、甘,寧,晉、陝、蒙、豫省區。



海拔800一一3000米。是"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地表原植被為"暖溫帶夏綠闊葉林、森林草原、乾草原及中溫帶荒漠草原區。植被為喬、灌、草結合;半荒漠地帶是"以牧為主的半農半牧區;種植業依賴灌溉。本區南部與落葉闊葉和常綠闊葉混交林區相鄰。境內山區為多類型山地植被為主。1000米以上的山地以垂直分佈的闊葉落葉一一闊葉落葉和常綠針木林混交一一常綠針葉林帶。

植被恢復措施,要參照原生態植被的基礎進行發展。

(1)山坡地區農業人口減少,棄耕地逐年增加,加之國家實行的退耕還草還林政策的實施,不出五年該類地區就恢復或草或灌的生態;

(2)近年山區移民,人口稀少,山的陰面已經恢復灌木,高度在一米以上。向陽坡面灌木稀疏,雜草叢生,雖沒有完全遮蓋裸露的巨石,陡峭山崖,但已泛綠。

(3)三北防護林的成功和部分機抪常綠針葉林的成功,已在部分山區成片成林。

(4)關鍵是有計劃的實行封山禁牧、禁止無規劃開發。

黃河變清已經說明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己見成效,只要國家堅持不懈實行有效的管理,相信黃土高原不出十年,將恢復山清水秀的原生態面貌。


李彬文


黃土高原:面積64萬平方公里,途徑青、甘、寧、內蒙古、陝、晉、豫等7省區,是黃河水路的主要流經地。

黃土高原屬於溫帶地區,主要植被為“落葉🍂闊葉林”,主要自然危害是,常年的乾旱少雨、多風沙、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

造成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秦、明、清三朝三次大規模屯墾戍邊,以及近代的露天開礦、亂墾盜伐、過度放牧等等。

黃土高原的治理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三北防護林就是其中一個較大的工程,恢復的效果是明顯的。

隨著國家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土地歸大戶、城市化進程腳步的加快,植被恢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江左梅郎154601562


詩經裡曾這樣描述黃土高原:“嗷嗷鹿鳴 食野之苹”,可見當時的高原還是水草豐茂的狀態,後來因為過度開墾和破壞,植被覆蓋率大肆下降,水資源也日漸短缺,80年代河水還很豐富,90年代以後好多河流開始逐漸斷水,好在國家開始推行退耕還林,這幾年植被覆蓋率明顯上升,雨水也漸漸多起來,雨後雲海的盛況隨處可見,所以有理由相信黃土高原會恢復原來的樣子,也正走在恢復昔日的“繁華”的路上。下圖是鄉村隨拍,更是“變好”的有力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