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惹爭議,中國最後的公平底線還在嗎?

白巖松曾說“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高考雖有萬千毛病,卻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種選拔方式。

但幾天前,由北京教委制定發佈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不僅讓享受慣了高考福利的北京人坐不住,更讓全國人民心裡打鼓,紛紛質疑其公平性。有自媒體甚至用“擊穿公平底線”這樣的說法,來形容這次改革。

1

高考改革後,誰會被拋下?

在北京教委對媒體的回應當中,“原則上不低於60%”得到更詳細的解釋:到2020年高考,北京市將採取“兩依據一參考”原則,也就是在依據語數外統一高考的成績450分和三門等級性考試各100分之外,綜合素質評價也會成為重要參考。

那麼,到底什麼是綜合素質評價呢?教委方面進一步解釋,就是對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進行考量。

高考改革惹爭議,中國最後的公平底線還在嗎?

至於綜合評價錄取,則是未來要向教育部申請的一種招生模式,這種模式將依據考試成績、面試成績以及綜合素質評價等多個方面,組成新的選拔方式。在這種模式下,統一高考成績佔比原則上不低於總成績的60%。

高考改革惹爭議,中國最後的公平底線還在嗎?

“這部分數量比較小,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要走統一高考錄取這一渠道。

雖然教委人士強調這種錄取方式還只是在有限範圍開展試點,大多數考生未來的素質評價只作為分數之外的參考。可是,大多數普通家長不傻,既然有試點,就可能有推廣開來的一天!這樣的澄清,並不能完全平息人們內心的疑惑和恐慌。

高考改革惹爭議,中國最後的公平底線還在嗎?

其實,大多數普通家長並不是不知道一考定終身的不合理,也不是不明白用分數衡量一個人是有多片面,但他們之所以對於統一考試標準有如此執念,就是覺得這在很大程度上保全了高考的公平性,讓他們覺得只要夠努力就有希望,即使搭上整個家庭也在所不惜。

高考改革惹爭議,中國最後的公平底線還在嗎?

毛坦廠中學外的家長

但是,如果綜合評價的大門一開,所有努力在巨大的社會差異面前,就很可能會變得微不足道。分數不夠高,普通家庭的孩子還可以靠勤奮來彌補。可是,改革中列舉的“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他們又該如何去追呢?

其實,質疑這項改革的人,不是反對學生應該接受綜合的素質教育,誰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多參與一些社會實踐呢?只是匆忙地將這些標準加入到高考的考核當中,很難讓人不對其公平性產生質疑:只能依靠高考實現上升的中下層家庭,幾乎全無辦法。

如果有一天,高考這條達標線的位置也被起跑線所影響,那能稱得上是成功的改革方案嗎?變改革之下,社會階層差異很快就會撕裂高考的公平性,誰會被拋下?答案一目瞭然。

2

有關公平的爭議從未停止

全國各地30多個省市,教育資源極其不均衡,學生水平也大相徑庭。根據具體情況,教育部將高考試卷分為了全國一、二、三卷以及自主命題。

即便實行了分卷考試,依然有人認為不公平。因為考同樣試卷的地方,分數線不同。

高考改革惹爭議,中國最後的公平底線還在嗎?

由上圖可見,2018年,全國二卷中,青海省的理科一本線為403分,比吉林省的二本線還低2分。

“同卷不同分”引發爭議的同時,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多被高校錄取的機會,開始想方設法將孩子的戶籍遷入高考分數線較低的省市,由此產生了“高考遷戶籍”的熱潮。

2017年,高考全國卷出了一道作文題:在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汙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十二個關鍵詞中,選擇兩三個來呈現眼中的中國。

《中國青年報》隨即發表一篇題為《高考作文命題不應無視農村考生》的評論,批評這道題目沒有充分照顧到廣大農村考生。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不必說在廣大的鄉村,即便是小鎮和縣城,也未必是一個高中生能夠接觸到的事物。

看來看去,只有“美麗鄉村”可以給農村考生以施展的空間,可全國範圍的美麗鄉村還沒有全部建成,那些暫時生活在“不美麗鄉村”,從未第一手瞭解過其他十一個詞的孩子,又該如何下筆呢?

這篇評論在結尾寫道:“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同樣,高考命題也要以人為本。然而,這道高考作文題的命制卻是目中無‘人’的體現,尤其對農村考生極為不公。

另一個引發關於高考公平討論的問題就是加分制度。以前,奧賽生、省優秀、少數民族、烈士子女、退役士兵或軍人等之前在高考中都會獲得加分。

很多家長及學生都表示,這是對於特權學生的優惠,因為想要獲得省優秀,可以通過一系列暗箱操作。同時,學生為了加分,一窩蜂學競賽,搞特長。

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取消了體育特長生、奧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蹟等5類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據瞭解,2020年,將全面取消高考加分制度。

不久前,河南“高考答題卡疑掉包”事件,引發了關於高考評閱卷、監管監管的討論,隨後被扒出某生“自主招生論文作假”,又引發了關於自主招生公平的質疑。

北京此次高考改革實施方案的公佈,再一次將公平推向風口浪尖。

關於高考公平的話題,愈加頻繁地被提及……

3

多元錄取任重道遠

高考改革向來“牽一髮而動全身”,自上海、浙江率先啟動新高考改革以來,目前已有14個省市加入了新高考試點的行列。自主招生、綜合評價、多元錄取…… 不斷出現在大眾的視野。

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

975萬,比去年增長了35萬人,2.7萬人獲自主招生降分,通過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有12383人。

高考改革惹爭議,中國最後的公平底線還在嗎?

從新高考改革試點省市浙江省2018年清北錄取數據來看,高考裸分進入清北的學生僅佔5%

高考改革惹爭議,中國最後的公平底線還在嗎?

以上是非裸分錄取人數,我們不得不承認,自主選拔已經成為更多學生考入名校的一種捷徑。

“綜合素質評價”是新高考改革“兩依據一參考”中的參考,上海、浙江均建立了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並在高校招生中參考使用,使對學生的一次性、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強調高考成績、學考成績、校考成績相結合,按照一定比例折算之後錄取,校考考核內容就尤為重要。大部分學校的校考都是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

那些經濟發展欠發達、師資力量薄弱的地區,以及見聞沒有他人廣博,興趣特長沒他人精專的考生,在綜合素質評價中自然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過,國家及高校不會對此現象坐視不理,針對邊遠、貧困、農村等地區的學生,設置了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

今年,清華大學各類專項計劃錄取就達到了350左右人次,這也意味著國家、高校對於農村、邊遠等地區,越發重視公平問題。

英才君:多元錄取目前依舊處於探索階段,並不是所有高校都實行自主招生、綜合評價等錄取方式,這種招生方式僅僅是在部分試點試行,公平問題被普遍提出,相關部門一定會綜合考慮,不斷修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