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了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根據讀者要求,整理了此文,希望幫助您瞭解秋天。文章有點長,看完一定有所收穫。

——作者(韓可勝)

(一)“秋”字的文化源頭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左邊甲骨文,右邊小篆)


甲骨文“秋”,是象形字,蟋蟀。表示蟋蟀叫了的季節是秋天。

小篆“秋”,是會意字,禾穀熟了的意思,表示莊稼成熟的季節是秋天。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二)秋的別稱,告訴你很多奧秘

秋天,又稱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根據秋的不同特點,人們對秋有不同的稱謂。下面是一些常見的稱謂。

三秋:古時人們將秋季的農曆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宋代詞人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九秋:整個秋季分為九旬,故古人有時也用“九秋”來代稱秋天。如晉代詩人張協《七命》“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飆”。

金秋、金天:

按五行(木火水金土)推演,秋屬金,所以叫“金秋”或“金天”。金秋,不能望文生義為“金色的秋天”。

金素、素秋:秋為金而色白,對應五色(青赤白黑黃)中的“白”,所以又叫金素、素秋。素,白的意思。

商秋、素商:秋天對應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商音淒厲,所以秋天又稱商秋、素商。

西陸:太陽在黃道上,一年走一個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秋天,就是太陽運行到西方七宿的區域。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學說,秋色為白,秋又為收穫儲藏季節,所以有這個稱謂。《爾雅·釋天》曰:“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三)秋之節氣

每個季節都有6個節氣。秋天的節氣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到十八個節氣。

立秋:“立”,開始的意思,太陽到達黃經135°。

處暑: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是停止的意思,“暑”是熱的意思,處暑即暑氣沒有了。

白露:太陽到達黃經165°,開始有露水。

秋分:太陽到達黃經180°,陽光直射赤道,晝夜等長,秋天分為前後兩半。

寒露:太陽到達黃經195°,地面的露水更冷。

霜降:開始見霜的意思,太陽位於黃經210°。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四節氣以中原(洛陽一帶)為標準,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很大。表現在節氣特徵上也有早晚、強弱、有無的差別。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四)秋天的重大節日

國慶節。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國慶”一詞由來已久。西晉文學家陸機《五等諸侯論》中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古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過於帝王登基、誕辰等,這些常常就是“國慶”。今天世界各國多以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一說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一說與隋末唐軍裴寂發明月餅作為軍餉有關。習俗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主要以月兒圓、人團圓為寄託來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和幸福。“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催生了無數美麗的詩篇。

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曆九月初九。《易經》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王宮中進行的娛樂活動,唐代才被定為全民節日。習俗有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重陽節寄託了人們祛災祈福、辟邪求吉的願望。“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重陽不知道給了中國人多少美好的情感。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五)秋季養生

秋天以乾燥為特點,秋天的發病特點在於秋燥傷肺,人們在秋季後會感到咽乾鼻燥、皮膚乾澀、口渴欲飲。

由於秋季的這些特點,所以不宜吃熱性的食品,肉食類的食品要控制。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蜂蜜也是不錯的補品。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六)燦若星辰的秋天詩篇

描寫、詠歎秋天的詩文,數量之多甚至要超過春天,居四季之首。如果把秋天的詩文去掉,中國古代文學將大幅度的黯然失色。與發現早春的驚喜、讚美盛春的萬紫千紅、憐惜晚春的不可挽留相比,詩人在秋天抒發的情感更加多樣,更加複雜,也更加感人。人生所有的情感,都在秋天找到了寄託。不妨重溫以下這些吟誦秋天的名句。在幾乎沒有窮盡的詠秋詩文中,這些還是滄海一粟。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三國.曹操《觀滄海》)、“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唐.劉禹錫《望洞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唐.劉禹錫《秋詞》)、“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唐.杜牧《秋夕》)、“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眺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張繼《楓橋夜泊》)、“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唐.李商隱《夜雨寄北》)、“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唐.李白《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曹丕《燕歌行》)、“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唐.王維《山中》)、“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唐.杜甫《秋興》)、“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秋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宋.蘇軾《贈劉景文》)、“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宋.寇準《書河上亭壁》)、“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南唐.李璟《浣溪沙》)、“山抹微雲,天粘衰草”(宋.秦觀《滿庭芳》)、“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宋.楊萬里《秋涼晚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閣序》)……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七)千古文章——《秋聲賦》

秋聲賦

(宋)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餘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註釋】歐陽子:作者自稱。方:正在。悚(sǒng)然:驚懼的樣子。初淅瀝以蕭颯:起初是淅淅瀝瀝的細雨帶著蕭颯的風聲。淅瀝,形容輕微的聲音。以,表並列,而。蕭颯,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湧的聲音。鏦鏦(cōng)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銜枚:古時行軍或襲擊敵軍時,讓士兵銜枚以防出聲。枚,形似竹筷,銜於口中,兩端有帶,繫於脖上。明河:天河。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註釋】秋之為狀:秋天所表現出來的容貌。狀,情狀,指下文所說的“其色”、“其容”、“其氣”、“其意”。慘淡:黯然無色。煙霏:煙氣飛散。雲斂:雲霧密聚。日晶:日光明亮。晶,明亮。慄冽:寒冷。砭(biān):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裡引用為刺的意思。綠縟(rù):碧綠繁茂。一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一氣”運行的結果。餘烈:餘威。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註釋】刑官:執掌刑獄的官。《周禮》把官職與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稱為六官。秋天肅殺萬物,所以司寇為秋官,執掌刑法,稱刑官。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註釋】有時:有固定時限。渥(wò):紅潤的臉色。黟(yī)然:形容黑的樣子。星星:鬢髮花白的樣子。奈何:為何。非金石之質:指人體不能像金石那樣長久。戕(qiang)賊:殘害。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嘆息。

【註釋】唧唧:蟲鳴聲。

《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沉浮,人生艱難,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八)秋天的十大經典古琴曲

《秋風詞》。出自民國初年《梅庵琴譜》。全曲短小,故為初學者作開指琴曲之用。是一首典型的閨怨曲。觸景生情,將女子思念遠方丈夫的相思之苦寄託於落葉、秋風、明月、寒鴉。詞為李白《秋風詞》。

秋風詞

(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盡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秋宵步月》。南北朝南齊柳世隆所作。柳世隆晚年致心於琴樂,“在朝不幹世務,垂簾鼓琴,風韻清遠,甚獲世譽。”全曲充滿了閒庭信步、怡然自樂的情緒,區別於其他以秋為主題的嚴肅憂傷的曲風,故而非常適合在雅集上演奏,烘托其樂融融的氛圍。由於調式是罕見的碧玉調,演奏之前,需要調琴。

《秋江夜泊》。相傳為蘇東坡所作,譜後題解:“赤壁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寫景。另一種觀點為認為是據唐代張繼《楓橋夜泊》之意所作。曲譜出自明代《松弦館琴譜》,深邃而高遠,風格非常典雅。含人世滄桑漂泊、落寞惆悵之意。

《秋夜讀易》。又名《讀易》《孔子讀易》。由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改編而來,故琴譜又名《韋編三絕》。孔子秋夜讀《周易》,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帶子,可見讀書十分刻苦。曲子雖然精短,但有著餘音繞樑的旋律,尤其是高音部分,極為出彩,很能令聽者產生共鳴,久久不能忘懷,故而成為雅集中頻頻出現的經典小品。

《秋夜長》。原名《秋閨怨》,為清末諸城派琴人王賓魯據琵琶曲改編而成。唐代詩人王勃有一首同名詩作,“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此曲以抒發閨怨愁緒為主題。“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全曲流美動盪,既綺麗纏綿,又凜然大器,不失琴韻之正。

《秋月照茅亭》。東漢蔡邕所作。《醒心琴譜》中《秋月照茅亭》之題解曰:“東漢蔡邕所作。其曲之取意者,天宇之一碧,萬籟之鹹寂,有孤月之明秋,影涵萬象。當斯之時,良夜寂寥,迢迢未央,孤坐茅亭,抱琴於膝,鼓弦而歌,以訴心中之志。但見明月窺人,入於茅亭之內,使心與道融,意與弦合,不知琴之於手,手之於琴,皆神會也。”全曲輕柔幽緩,特別是中間的泛音部分,與曲名分外契合。閉目聽取,猶如置身於茅亭之中,秋葉靜謐,月涼如水。琴音繚繞,思緒悠遠。令聽者有種神遊月夜之感。

《梧葉舞秋風》。清初莊臻鳳所作。蘇璟春《草堂琴譜》跋雲“曲意蕭瑟,取韻宜幽”。全曲通過描寫秋風蕭瑟,梧葉凋敝的景色,以此來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曲調疏密相應,細緻婉折。寫盡秋風蕭瑟,桐葉凋零之意。

《洞庭秋思》。最早見於明代《西麓堂琴統》,距今已有已有六百年的歷史,乃一首描寫洞庭湖秋天景色的琴曲。聽著琴曲,放佛漫步於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畔,面對蒼茫湖水和蕭瑟秋景,心中思緒萬千;又或許是泛舟於洞庭之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全曲平緩溫和,意味深長。在碧水秋天之中,感悟人生的真諦。

《秋塞吟》。最早見於清代《五知齋琴譜》。有人認為表達了屈原問天的鬱郁不得志,也有人認為是描繪了昭君出塞的無奈與哀怨。故又名《搔首問天》、《昭君怨》。全曲曲風細緻、悲涼,寫盡悲怨之思,傳達了難以抑制的憂愁。此曲在《琴書千古》、《蘭田館琴譜》及《自遠堂》等琴譜中又名《水仙操》,故有人將其其理解為俞伯牙學琴的故事。

《秋水》。出自清代《天聞閣琴譜》。莊子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此曲正是以秋水為切入點,琴音中正醇和,高曠空澈,勁氣飽滿,餘韻激響,空淨醇澈,飄逸虛渺,給人一種超凡脫俗、滌盪心境之感。此曲取《莊子》篇名,又叫《神化引》,借莊周迷夢蝴蝶的典故,表現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詩云:“十指生秋水,數聲彈夕陽。不知君此曲,曾斷幾人腸?心造虛無外,弦鳴指甲間。夜來宮調罷,明月滿空山。聲出五音表,彈超十指外。鳥啼花落處,曲罷對春風。”(全文終,謝謝閱讀)

一篇文章瞭解秋天的全部文化底蘊


《四時佳興與人同—2019詩詞日曆》,央視重大主題宣傳新媒體“1號線上”等策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與季節、節氣、節日、紀念日、花信風等高度對應;念著當天的詩,賞著當時的景,想著當年的事,比單純背詩內涵更加豐厚;篇篇經典,覆蓋中小學課本大多數詩詞;湖南衛視“聲臨其境”聲音指導狄菲菲團隊藝術配音。請添加“shjdsy001”諮詢購買。各渠道均為統一定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