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建築漂浮起來,西安的這個新地標太美!這羣85後設計師真了不起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眾多具有“一帶一路”特色的項目,近年來陸續在西安這座古城拔地而起。去年11月份開工建設的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建築,在鋼結構和幕牆設計方面創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多個第一,而這背後,離不開一群年輕人的努力。

設計管理團隊是一群“85”後

讓建築漂浮起來,西安的這個新地標太美!這群85後設計師真了不起

李明,2007年大學畢業後加入華潤置地,目前擔任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設計總監,在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建設中,他帶領著怎樣一個團隊?項目建設過程中有哪些設計難點和亮點……近日,記者專程採訪了李明。

李明介紹,2017年3月6日,西安市政府與華潤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潤集團代建西安“三中心”,華潤集團高度重視代建工作,從全國各地選調骨幹加入西安“三中心”代建項目,並將西安代建項目列為公司1號工程,李明是內部選調加入“西安會戰”的第一批員工。

李明表示,他的工作職責就是根據項目總體進度計劃管理好設計進度、把控好設計效果以及設計過程中的合理性。“設計團隊去年7月份開始組建,目前一共22個人,專業齊全,年齡結構也很合理,平均參加工作年限7.5年。”李明說,設計團隊是一群“85後”的年輕人,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專業能力強,有熱情有幹勁。

擁有世界級的鋼結構和幕牆體系

讓建築漂浮起來,西安的這個新地標太美!這群85後設計師真了不起

據瞭解,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位於滻灞生態區,總建築面積20.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51米,地上3層分別設置淨使用面積4300平方米會議廳、宴會廳、多功能廳等三個大尺度空間,可滿足高級別國際峰會召開的需求。

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建築設計採用簡明抽象的手筆,從西安歷史地標建築鐘樓提取造型元素,並以現代“雙月牙”造型和180根鋼立柱詮釋傳統大屋簷空間造型。建築立面通過上下白色“雙月牙”和月牙間的大玻璃幕牆形成有致的虛實對比,在創造出建築特有漂浮感的同時,形成開放友好的入口空間。中心地上主體結構採用鋼框架結構體系,通過隔震層與地下室分開,利用隔震支座技術達到減震效果,為項目的地上部分的建築進行有效保護。

李明介紹,項目的建築外形獨特,優美的上下月牙造型通過180根圓吊柱和260根幕牆吊柱進行連接。為了實現這個外形,三層懸挑鋼結構達到27米,四個角度懸挑達到37米,對結構設計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南側入口大堂及四個角部設置了近40米通高空間,巨大的空間給結構整體性、穩定性設計提出了挑戰,因此下月牙與室內樓層的連接變得異常重要,設計院為幕牆吊柱設計了滑動的節點,解決了下月牙上下移動和傳遞水平力的問題。

項目的建築外形對幕牆設計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四面通透的玻璃幕牆固定在與結構相連的幕牆吊柱上,幕牆吊柱高度從27米到40米,南側大堂整面長度達到200米,幕牆吊柱的整體性、穩定性和變形需要考慮對玻璃的影響,如此巨大的懸掛玻璃幕牆在國內屬於首例,且幕牆鋼架與主體結構緊密聯繫,分析計算難度非常大。

助力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項目建設

讓建築漂浮起來,西安的這個新地標太美!這群85後設計師真了不起

參與到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建設的一年多時間,李明和他的設計團隊收穫頗多。他說,項目建設規模大、標準高、工期極為緊張,需要在2018年底之前基本完工。面對這項艱鉅的任務,開工前他們喊出了“開局即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的口號,團隊成員主動放棄節假日休息,加班加點,全力趕工,大家憋了一股勁兒,那就是一定要創造工程建設的奇蹟,完成西安市交給他們的任務。

“我們都為能參與到項目建設過程而感到自豪,雖然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放棄了節假日休息的時間,但是看到項目建設高速推進,一個個工程建設節點按計劃實現,大家都認為是值得的。”李明說。

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項目是西安“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項目啟動以來,滻灞生態區管委會高度重視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項目建設工作,先後組織召開70餘次專題會議集中研究、快速解決項目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目前,項目鋼結構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幕牆工程施工,機電工程、室內裝修工程、室外園林景觀工程將陸續開工。李明表示,項目建設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還有很多困難需要面對,項目團隊將奮勇拼搏、攻堅克難確保項目按期完工。

西安晚報記者劉曉云為您報道

>>>相關新聞

陝西省第三屆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論壇本月召開

誠邀全球英才參加

陝西省將於9月25日-29日舉辦第三屆“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論壇”,面向全球招攬青年才俊,吸納海內外青年英才來陝創新創業,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發展和我省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據瞭解,本次論壇由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陝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包括全省主論壇和若干個分論壇。主論壇主要舉行論壇開幕式系列活動,並向與會學者介紹陝西省情省貌、科技優勢、學術資源及相關人才政策。分論壇由省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地市舉辦,聚焦各優勢、特色領域國際學術研究前沿與熱點,分別通過學術研討與交流,實地參觀考察各單位或地區科研環境、工作條件、實驗設備、生活環境及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及深入座談交流,使與會學者切身感受陝西悠久的歷史文化、宜居宜業的優美環境、求賢若渴的誠意和海納百川的胸懷。

論壇自2016年來連續舉辦兩屆,先後有581名學者與有關單位簽訂了工作協議,210人來陝工作,投身我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金融、網絡安全、現代農業、環境工程等領域的創新實踐,論壇當前已成為我省引才聚才的特色品牌。

西安晚報記者高樂見習記者黃曉巍為您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