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記載抗戰歷史的城市博物館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戰人文遺址

14年抗戰,是中華民族的苦難抗爭史,也是中華民族奮勇救國的英雄史。當歷史的洪流沖刷而來,北碚,這座縉雲山下、嘉陵江畔的安靜小城,在那段特別的歷史中,開始牽動全中國敏感的神經末梢。抗戰時期,北碚成為重慶的遷建區,大量機構、學校進駐北碚,無數文人、政治家、軍人在這裡傳下佳話。73多年過去,當遊客漫步北碚,仍會感嘆血色歲月並未走遠,那些塵封的故事,就隱藏在北碚的大街小巷、一瓦一木中。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磬室門前。首席記者雷其霖攝

盧作孚規劃北碚城市建設是建設北碚奠基人

抗戰時期的北碚,曾被稱為“東方的諾亞方舟”。無數的寶貴人才、文物史料和重要物資都在這座城市中得到保護和存續。其時,這座城市先後湧進了機關、學校、社會事業單位200多個,各界名流、學者、作家、科學家3000多人。

可巧的是,這艘滿載文化思想瑰寶的方舟締造者,正是盧作孚先生,他以“中國船王”的頭銜聞名於世。1927年,盧作孚以江巴璧合峽防團務局局長的身份來到北碚,徹底改變了北碚的命運。

在盧作孚大刀闊斧的改造下,短短几年時間,北碚擁有了四川最大的煤礦——天府煤礦、四川的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西部地區的第一家科學院——中國西部科學院。盧作孚還在北碚興辦實業、教育、醫療機構,並整修街道,興建公園。到1936年,北碚已成為一個全國聞名的花園小城。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磬室清新雅緻的院落。首席記者雷其霖攝

為紀念愛國實業家、建設北碚的奠基人盧作孚先生,2011年,北碚區對峽防局舊址進行保護性修繕,闢建為盧作孚紀念館。盧作孚紀念館位於北碚區文星灣一巷,佔地面積1473平方米,由3個大殿和2個側耳房以及吊腳樓組成,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

在此之前,盧作孚紀念館先後為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區署、北碚管理局、重慶市北碚行政管理處的所在地。因此,館址附近也是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初的北碚政治文化指揮中心。

盧作孚紀念館現存72件文物和文獻資料,140張珍貴歷史照片,34件文物代用品,並用圖片、文字、實物、影像資料為展陳手段,各項資料皆以編年記法為序列,遊客漫步其中,仍能清晰追溯盧作孚先生的人生軌跡。

在一張張歷史照片前駐足,被抗戰時期的文物包圍,在黑白影像資料中感受盧作孚先生實業救國的曲折經歷,彷彿先生音容笑貌猶存,遊客也更容易感悟到盧作孚先生為尋找救國之路,創辦教育、興辦實業、啟迪民智、推行鄉村建設實驗的愛國主義情懷。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柏林樓門前。首席記者雷其霖攝

北碚留存諸多抗戰歷史文化名樓各界大咖名人都在這裡“打過卡”

如今,當遊客漫步於北溫泉公園的林蔭小路上,依然會瞧見那些斑駁的外牆和門窗。柏林樓、數帆樓、農莊、磬室、竹樓,這些舊時建築在掩映的林蔭中,向世人訴說他們曾經主人的傳奇,那個特殊年代的救國群像:抗戰軍人、愛國富商、文人墨客……

1930年,“傻兒師長”範紹增同文化成等人打麻將,約定贏錢歸公建樓。該樓依山臨江,憑欄眺望,可見江面點點船帆,而故名數帆樓。

抗戰時期,周恩來、朱德、董必武、吳玉章、劉伯承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數帆樓下榻。黃炎培有詩云:“數帆樓外數風帆,峽過觀音見兩三。未必中有名利客,清幽我亦泛煙嵐。”朱德在雲南講武堂的老師李根源抗戰時來遊覽北溫泉,作《宿數帆樓》詩:去年此日永昌州,治理軍書夜未休,今日客中吟嘯處,嘉陵江月數帆樓。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數帆樓前。首席記者雷其霖攝

1936年,盧作孚先生募捐建造竹樓別墅。竹樓共兩層,佔地141平方米,因其竹牆、竹柱、木樓、小青瓦屋面的特徵,故取名竹樓。解放前,竹樓曾是北碚圖書館的分館,建國後改名為北泉圖書館,向遊人免費開放,抗戰期間,郭沫若曾在此寫作《唐棣之花》和《屈原》等劇本。1983年竹樓經維修,改為磚混仿竹木結構。

時至今日,當遊客踏足竹樓,仍能見到磚紅的牆面、藍青的窗戶和屋簷木刻、原竹木的柱子,進而陶醉於這光影斑駁的清幽世界。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竹樓外牆。首席記者雷其霖攝

除數帆樓、柏林樓之外,北溫泉公園還留存有柏林樓、農莊、磬室其他三座名樓,林森、馮玉祥、陶行知等政治、文化名人,皆在此留下足跡。在這裡,他們或奮筆疾書痛斥日寇暴行、或大聲疾呼宣揚抗日救國,而北溫泉公園的這五棟樓,則是人們尋訪往昔歲月最好的載體。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竹樓擁有多彩鮮明的外觀。首席記者雷其霖攝

美齡堂與花房子的光輝已遠但卻是時代感鮮明的抗戰建築

北溫泉上縉雲山的路上有一地名曰“三花石”,三花石有一舊時別墅,外牆上黃石凸出,猶如花朵,由此得名“花房子”。抗戰時期,國民黨將領孫元良在此修建花房子,後來幾經周折,1949年,梁漱溟先生遷居至此,致力於勉仁中學、勉仁書院、勉仁文學院的建設,並寫下了著名的《中國文化要義》等作品。

如今,花房子和圍牆仍是“開了花”的模樣,紅楓葉映著灰牆,一冷一熱的色調卻有種說不出的和諧。一樓一底,坡屋頂,琉璃瓦,怪石小謝,翠竹活水,園子並不大也五臟俱全,遊客踏入其中,仍能感受那份寂靜深幽。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農莊被綠樹林蔭包圍。首席記者雷其霖攝

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運河口的美齡堂,修建於1943年,抗戰時期,宋美齡擔任中國婦女慰勞總會主任委員,為安定軍心,在北碚建立一個全國婦女慰勞總會榮譽軍人自治實驗區,改善傷兵生活,組織生產自救。

榮譽軍人自治實驗區區址選在碑坭壩,於1942年破土動工,一年建成。實驗區內建有一幢磚木結構的小禮堂,為紀念創建人宋美齡善舉,命名為“美齡堂”。美齡堂背靠蒼翠旖旎的縉雲山,面臨山青水秀的運河公園,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美齡堂內展示了不少抗戰時期傷殘軍人使用過的物品,館中陳列的幾十幅舊照片,更細緻反映出了宋美齡傳奇的一生,以及當時試驗區內戰時傷兵如何生產自救的過程。

無論是美齡堂還是花房子,其作為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建築物,更是見證抗日戰爭歷史的遺蹟。遊客漫步於這些舊時樓閣中,若能對那份艱苦歲月有所感悟,便是這些遺蹟最大的意義。

北碚重整金剛碑古鎮雄風復活抗戰歷史人文風貌

北碚城郊,縉雲山麓,嘉陵江畔,深藏著一座古鎮——金剛碑古鎮。清康熙年間,金剛碑因縉雲山南坡煤業而興盛,古鎮也成為嘉陵江上最重要的運煤碼頭,至今,金剛碑已有300餘年歷史。

到抗戰時期,金剛碑古鎮因為一群人的到來,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不可多得的抗戰歷史文化遺址。隨著北碚成為陪都遷建區,大批科學文化教育名流巨擘3000餘人湧入北碚。金剛碑繁茂濃郁的植被以及深藏山坳的獨特地理位置更是成為眾人避亂世免於紛擾的首要選擇。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農莊外牆。首席記者雷其霖攝

金剛碑古鎮見證了船舶大王盧作孚與石油大亨孫越崎的歷史性握手;見證了錢自成帶領滑翔機修造所全體員工臨危受命,保障了抗戰飛行員訓練的有序進行;國民參政會章伯鈞在此選址建立“中央賑濟委員會利民皮革廠”,及時補充了抗戰時期軍需用品的短缺;教育家梁漱溟在這裡著書辦學,建立了勉仁書院;“國術大師”張之江在這裡提倡武術健身,建立了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于右任在這裡興辦了草堂國學專科學校。

同時,金剛碑亦是大師出沒的地方,聚集了中國當時最負盛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家和文化名人。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在此與調查員裴文中一起鑽研出“北京猿人”頭骨存在的證據;正中書局著名的散文學家謬崇群在這裡寫成了三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散文集《夏蟲集》《石屏隨筆》《人間百相》;顧頡剛在這裡主持邊疆語文編譯會並主編了《文史雜誌》;歷史學家翦伯贊在這裡先後出版了《中國史綱》第一卷和《中國史論集》第一輯。

此外,曾在此寓居過的名人還有傅抱石、吳宓、謝無量、孫伏圓、陳子展、熊十力、陳亞三、周谷城等人,老舍、梁實秋、郭沫若、柳亞子、田漢、曹禺更是這裡的常客。

一座记载抗战历史的城市博物馆 北碚如今留存大量抗战人文遗址

北碚金剛碑規劃效果圖。北碚區委宣傳部供圖華龍網發

由於年代久遠,金剛碑古鎮上不少房屋已經受損,瀕臨垮塌。2017年,北碚區正式啟動了對金剛碑的升級改造。在保存好古蹟的基礎上,金剛碑古鎮將引入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溫泉養生、遊船觀光等業態,還將恢復勉仁書院,新建文創文旅學院,培育藝術研學基地、文創孵化等產業,重生後的金剛碑,不僅是抗戰歷史文化遺蹟,更會是一座文創小鎮。

73年過去,抗戰時期的建築、遺址、文物,或已不再如當初那樣光鮮亮麗,但它們承載的記憶,仍在向每個來北碚的人傳達最鮮明的歷史。“北碚保存了19個珍貴的抗戰遺址。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文物點5處。”據北碚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碚區一直重視境內各抗戰文化遺址保護工作,未來,還將出臺統一政策,對各抗戰文化遺址以及文物進行更全面的保護和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