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典」護航冬季清潔取暖—《山西省冬季清潔取暖實施方案》解讀

山西省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為主,燃煤取暖面積約佔總取暖面積的88%,天然氣、電、地熱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工業餘熱等合計約佔12%。因而推進清潔取暖,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也是事關“藍天保衛戰”成敗與群眾冷暖的民生工程。

8月19日,《山西省冬季清潔取暖實施方案》正式公佈,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一項具體行動指南。隨著能源革命排頭兵戰略的提出,儘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構建綠色、節約、高效、協調的清潔供暖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明確目標任務,本文對《山西省冬季清潔取暖實施方案》做了深入解讀。

《山西省冬季清潔取暖實施方案》總體目標

今年,山西省11個設區市的建成區清潔取暖覆蓋率要達到100%,包括太原市的古交、清徐、陽曲在內的重點縣市,建成區清潔取暖率要達到70%以上,農村地區清潔取暖覆蓋率力爭達到30%以上。

未來三年,山西省城鄉建築取暖總面積約15.7億平方米,清潔取暖率達到75%,替代燃燒煤600萬噸。清潔燃煤集中供暖面積達到8.6億平方米,佔比73%。電供暖和天然氣供暖面積達到2.44億平方米,佔比20.7%。2021年基本形成以清潔燃煤集中供熱、工業餘熱為基礎熱源,以天然氣低氮燃燒區域鍋爐房為調峰,以天然氣分佈式鍋爐、壁掛爐、生物質、電能、地熱、太陽能、潔淨型煤等為補充的供熱方式。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霧霾嚴重城市化地區的供暖清潔化,形成公平開放、多元經營、服務水平較高的清潔供暖市場。

《山西省冬季清潔取暖實施方案》重點任務

熱電聯產,供熱管網互聯通

充分利用存量機組供熱能力,擴大熱電廠供熱範圍,穩步推進中長距離供熱,打破行政區域限制,發展跨區域供熱,規劃以大中型熱電廠為供熱能源中心的供熱服務圈,覆蓋區域內的大中城市、中小城鎮。提高熱電聯產供熱比重,大型燃煤鍋爐適合作為集中供熱的調峰熱源,與熱電聯產機組聯合運行,在大熱網覆蓋不到、供熱面積有限的區域也可作為基礎熱源。

有序推進新建熱電聯產機組。各市縣可根據需要,在縣城和工業熱負荷集中的工業園區開發區,建設規模適宜的背壓機組,在滿足城鎮和園區供熱的同時,向城區周邊、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區域延深。

2018年10月1日前,所有保留的供熱燃煤鍋爐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達到特別排放限制標準,20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設施,並與環保部門聯網,實時監控汙染物排放情況。開展城市建成區燃煤供熱鍋爐大氣汙染物超低排放改造,2019年9月底前達到超低排放要求。

聯合運行提高供熱可靠性。對存在多個熱源的城市大型供熱系統,要加快供熱管網的互聯互通,實現併網、聯網運行,不斷提高熱源保障能力,確保供熱安全穩定運行熱電聯產機組與調峰鍋爐聯網運行,熱電聯產機組為基礎熱源,鍋爐為調峰熱源。

工業餘熱,回收供暖提效率

以鋼鐵、焦化、水泥、化工、石化等具有餘熱資源的企業為重點,大力實施低品位工業餘熱供暖工程,滿足一定區域內的取暖需求,鼓勵支持對周邊村鎮集中供熱。因地制宜,選擇具有示範作用、輻射效應的園區和城市,統籌整合焦化、鋼鐵、水泥等高耗能企業的餘熱餘能資源和區域用能需求,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大力發展熱泵、蓄熱及中低溫餘熱利用技術,進一步提升餘熱利用效率和範圍。

“煤改氣”調峰應急全覆蓋

在氣源充足、經濟承受能力較強的地區適度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對於環保不達標、改造難度大的既有燃煤熱電聯產機組,又要實施燃氣熱電聯產替代升級(熱電比不低於60%)。在具有穩定冷熱電需求的政府機關、醫院等公用建築,大力發展天然氣分佈式能源。加快現有燃煤鍋爐天然氣置換力度,鼓勵在集中供熱區域用作調峰和應急熱源,與熱電聯產機組聯合運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環保難以達到超低排放的燃煤調峰鍋爐改為燃氣調峰鍋爐。

做好城市城鄉結合部農村地區天然氣供暖。在城鄉結合部,結合限煤區的劃定,通過城區天然氣管網延伸以及LNG(液化天然氣)、CNG(壓縮天然氣)點對點氣化裝置,安裝燃氣鍋爐房燃氣壁掛爐等方式推廣天然氣供暖。在農村地區推廣燃氣壁掛爐作為集中供熱的補充。在具備管道天然氣、LNG、CNG供氣條件的地區率先實施天然氣“村村通”工程。

“煤改電”差別探索降成本

結合採暖區域的熱負荷特性、環保生態要求、電力資源、電網支撐能力等因素,發展電供暖。統籌考慮電力、熱力供需,實現電力、熱力系統協調優化運行。在熱力管網覆蓋不到的區城,推廣碳晶、石墨烯發熱器件、電熱膜、蓄熱電暖器等具備蓄熱功能的分散式電供暖,科學發展集中電鍋爐供暖。根據氣溫、水源、土壤等條件特性,推廣使用空氣源、水源、地源熱泵供暖,發揮電能高品質優勢,充分利用低溫熱源熱量,提升電能取暖效率。

山西省鼓勵各地開展差別化探索,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成本最低、效益最好多種技術設備和能源互補融合系統集成的綜合採暖解決方案,打造“經濟效益好、推廣效果佳”的清潔取暖“煤改電”典型示範項目。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較大地區實施電供暖,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地區,充分利用存量機組發電能力,重點利用低谷時期富餘風電,推廣電供暖;要鼓勵企業投資建設運管具備著熱功能的電供暖項目,降低電採暖成本,支持北部三市風電供暖工程試點。

再生能源,多點佈局速推進地熱供暖

山西省將積極推進水熱型(中深層)地熱供暖。中深層地熱能供暖主要適於地熱資源條件良好、地質條件便於回灌的地區,重點在太原高新區、太原經濟開發區、大原科技創新城等地熱資源較好地區,按照“取熱不取水”的原則,以集中式與分散式相結合的方式推進中深層地熱供暖,實現中深層地熱能利用。

同時,大力開發淺層地熱能供暖。淺層地熱能供暖適用於分佈式或分散供暖,在城鄉學校、醫院、商場、高速公路服務區、辦公樓、廠房等公共建築,推進淺層地熱能利用。

生物質能清潔供暖

加快推進生物質能區域供暖。大力發展縣城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新建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實行熱電聯產,落實當地縣域供熱負荷。加快常規生物質發電項目供熱改造,穩步推進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和城鎮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民用供暖,加快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工業供熱,在中小工業園區以及天然氣管網覆蓋不到的工業區,重點建設10蒸噸/小時以上的大型先進低排放生物質鍋爐。

加快推進生物質能分散式供暖,因地制宜推廣農村戶用成型燃料爐具。在農村地區,大力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散燒煤。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鄉鎮,推進分散式生物質與太陽能、罐裝天然氣、電等多能互補的清潔供暖示範項目的建設。根據生物質資源條件,建立包括原料收集、加工轉化、運輸、工程建設、熱力服務等在內的分佈式生物質能供熱生產消費體系。小規模、多點佈局,在穩定可靠的原料收集體系基礎上,建設規模適宜的成型燃料或生物質燃氣生產基地。

太陽能供暖

推進太陽能供暖與其他常規能源結合,實現熱水、供暖複合系統的應用。鼓勵在條件適宜的中小城鎮、民用及公共建築上推廣太陽能供暖系統,在農業大棚、養殖場等用熱需求大且與太陽能特性匹配的行業,充分利用太陽能供暖。要進一步推動太陽能熱水應用。支持農村和小城鎮居民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推行太陽能公共浴室工程。在山西省城鎮新建12層及以下的居住建築、高層居住建築的逆12層和有生活熱水需求的醫院等公共建築強制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

熱網系統,銜接配套運行優

加快熱電聯產熱源和其他熱源項目配套的供熱管網建設,補足供熱管網短板,實現熱源與管網街接配套。加快城市周邊大中型火電廠供熱改造的同時,穩步推進配套的大溫差長輸供熱管線以及有熱源置換熱網工程建設。擴大熱力管網供熱能力、供熱半徑和集中供熱覆蓋範圍。

加大供熱管網優化改造力度。有條件的城鎮地區要採用清潔集中供暖。加大老舊一、二級管網、換熱站及室內取暖系統的節能改造。對存在多個熱源的大型供熱系統,應具備聯網運行條件,實現事故時互相保障。加快供熱系統升級。積極推廣熱源側運行優化、熱網自動控制系統、管網水力平衡改造等節能技術榜施。利用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合的優勢,實現與傳統供熱行業的融合,提升供熱的現代化水平。

能耗削減,按熱計量強意識

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節能65%強制標準,編制並逐步實施新建建築節能75%地方標準。積極開展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建設示範,提高建築用能效率。要逐步完善高效供暖末端系統,推廣按熱計量收費方式,新建住宅在配套建設供熱設施時,必須全部安裝供熱分戶計量和溫控裝置,即有住宅要逐步實施供熱分戶計量改造。配套制定計量計費標準。不斷提高居民分戶計量、節約能源的意識,建立健全用熱監測體系,實現用戶行為節能。

《山西省冬季清潔取暖實施方案》保障措施

清潔取暖工作不僅是大氣汙染防治的重要任務,也是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為堅決守住群眾溫暖過冬的底線,《山西省冬季清潔取暖實施方案》明確了各項重點任務的時間節點,聯合山西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等相關部門進行協調聯動,落實主體責任,提出了多種渠道提供資金支持、完善價格與市場化機制、保障清潔取暖能源供應、加快集中供暖方式改革、推動技術裝備創新升級等十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其中,在完善價格與市場化機制方面,提出對“煤改電”居民用戶和執行居民電價的非居民用戶,採暖用電試行峰谷時段計價、用電量計價、平段電價計價等多種用電價格政策。參加電力市場交易的採暖用電,峰段、平段執行相應電壓等級的輸配電價,谷段輸配電價按平段輸配電價的50%執行。

山西省內管輸企業供農村“煤改氣”採暖用氣門站價格,按居民用氣價格執行。居民“煤改氣”採暖用氣銷售價格,按居民用氣價格執行。同時,進一步完善居民階梯氣價制度,可對採暖用氣單獨制定階梯價格制度。此外,採取集中供暖的城鎮,對達到50%建築節能標準、具備按用熱量計價收費條件的城市新建建築和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既有建築,實行兩部制熱價。

在保障清潔取暖能源供應方面,各市要根據氣源落實情況,確保天然氣清潔取暖有序開展。進一步加快管道互聯互通,完善管網全覆蓋工程,構建形成山西省“外聯內暢,互聯互通”的大燃氣網。同時,加快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各市、縣政府要具備至少不低於保障本行政區城平均3天需求量的儲氣能力。

電網企業要加大與清潔取暖相關的配電電網改造力度,滿足電供暖設施運行對配套電網的需求。各地要建立電力和燃氣管網快速應急搶修隊伍,確保在電力和燃氣管網事故狀態下,群眾生產生活不受影響。

在加快集中供暖方式改革方面,山西省將有序推進供熱系統智能化建設。換熱站要實現水泵變頻控制、流量自動調節、氣候自動補償、無人值守;熱網要逐步實現壓力、流量和溫度智能化調節和監控;供熱系統要逐步實現熱源互備、智能化調度、按需供熱。結合智慧城市建設,供熱系統與數字化城市管理相銜接,逐步實現供熱企業監管、供熱服務投訴、能源消耗監控、熱源調度指揮、應急搶險和指揮等的智能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技術裝備創新升級方面,山西省將加強清潔供暖科技創新,跟蹤清潔供暖技術前沿,依託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在餘熱回收技術、長距離輸熱技術等方向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要著力提高清潔供暖設備質量。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市場各類清潔供暖設備監督檢查力度,對存在不符合產品功效宣傳、未達到設計壽命等各類質量問題的企業給予嚴肅處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