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爲智慧城市貢獻解決方案——一個企業公民的擔當

中國平安為智慧城市貢獻解決方案——一個企業公民的擔當


8月的深圳會展中心1號館十分熱鬧,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即將開幕。這是一場國際性的交流盛會,參展方既有國內各省市政府機構、企業代表,也有英國、日本等先行一步的國際佼佼者。

從1號館主入口扶梯入場,迎面便是平安專館。位於展館最中央、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這樣的地理佈局已暗示出平安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關鍵性。與之相稱的是,平安將祭出一整套智慧城市雲平臺解決方案和《平安智慧城市白皮書》,展示其佈局智慧城市的全景圖,這包括面向政府的智慧政務、智慧財政、智慧交通,和麵向市民的智慧生活、智慧教育、智慧扶貧。

中國平安為智慧城市貢獻解決方案——一個企業公民的擔當


在展覽中,平安兼具兩個特殊身份,一是聯合主辦單位,二是眾多參展科技企業中為數不多的金融企業。這無疑將是一次驚豔的亮相,勢必也將成為平安企業歷程和中國金融史上突出的一筆。

從轉型綜合金融,到傳統金融與非傳統金融業務並舉,再到貢獻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平安始終在敏感且不失精準地求變。以往,平安的每一次求變,都推動了中國金融業的變革。而這次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牽動的不再是某一個或幾個領域,而是整個中國城市生態的深刻變革。

中國平安為智慧城市貢獻解決方案——一個企業公民的擔當


風雲際會,得時代之機遇


若要追溯平安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緣分,2013年是十分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年報中,平安首次將業務明確劃分為傳統業務和非傳統業務,並在戰略定位中,將非傳統業務放在了先於保險、銀行、投資三位前鋒的“突前鋒”位置。

這裡的非傳統業務意指依託於互聯網的非傳統金融業務。在平安掌門人馬明哲的回憶中,2013年是平安25年來危機感最強、經營作風轉變最快的一年。這一年,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加速跑馬圈地,互聯網+風潮席捲整個社會。外部壓力帶來的危機感,和與生俱來的創新創業意識,讓中國平安意識到佈局互聯網生態的重要性。將金融服務融入客戶“醫、食、住、行、玩”的生活場景,實現“一個客戶,一個帳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的目標由此確立。

在接下來的幾年,圍繞上述目標,平安進行了深刻的技術變革。平安的工程師和研究團隊不斷擴充,達22000人,遠超多數科技巨頭。與此同時,平安在生物識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及雲技術等科技領域建立起全球領先的優勢,其聲紋識別準確率超99%,臉譜識別準確率達99.8%,居全球首位;平安大數據建立了“1+N”生態圈合作伙伴關係,全集團數據量覆蓋達8.8億+人群。

這些科技創新被充分運用到金融、醫療、交通、房產、政府等各領域的產品服務中。全國共200多個城市享受到了平安提供的智慧醫保、智慧財政等服務,社會效益顯著,得到衛計委、財政部等國家部委的充分認可。

中國平安為智慧城市貢獻解決方案——一個企業公民的擔當


行至此階段,平安在“金融+科技”領域已經有了豐厚的技術和產品積累,但這些產品和技術分散在城市生活和政府治理的各個版塊,沒有集合成整體解決方案。這對服務的進一步推廣,和深入推動城市變革形成侷限。

風雲際會,千載一時。2016年,中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標,明確系統化建設,讓人民群眾共享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成果。場景經驗和技術積累豐富的中國平安由此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聯盟成員單位,並得以把技術經驗集成為系統化智慧城市建設方案,向更多城市推介。

中國平安為智慧城市貢獻解決方案——一個企業公民的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