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美國的GDP分別是什麼樣的?

問題:中國與美國,到底誰的GDP大?

很多人會說,這個問題還用問?世界銀行7月份剛公佈2017年各國GDP排名:

美國排名全球第一,2017年的GDP約19.39萬億美元,全球佔比約為24%;

中國排名全球第二,2017年的GDP為12.24萬億美元,全球佔比約為15%。

中國和美國的GDP分別是什麼樣的?

當然是美國第一,中國第二咯!

然而,同樣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採用購買力評價法,2017年中國GDP卻有大變化:

中國排名全球第一,2017年GDP為23.3萬億美元;

美國排名全球第二,2017年GDP為19.39萬億美元。

中國和美國的GDP分別是什麼樣的?

So,中國和美國,到底誰的GDP更大?

這個問題嘛,可以說道說道。

根據聯合國SNA(國民經濟賬戶核算體系)的規定,核算GDP有3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說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應該相同。

(1)生產法

生產法核算,是按照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部門計算,每個部門產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具體部門可分為:農林漁業;礦業;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煤氣、自來水業;批發、零售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然後,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淨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用公式來表示:

生產法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2)收入法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所以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用公式來表示:

收入法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3)支出法

支出法核算GDP,是從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和服務支出加和,從而計算出該年度國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又被稱為“最終產品法”。從支出法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包括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用公式來表示:

支出法GDP = 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出口額-進口額)

中國和美國的GDP分別是什麼樣的?

搞清楚了GDP統計的方法,再來看美國和中國的GDP。

美國經濟主要以服務業為主,其GDP統計體系更注重支出,凡是需要花錢的,都要計入GDP,甚至很多本來需要花錢而實際並沒有花錢的活動,也會按照一個比例折算進入GDP,有些在我們看來簡直有濫竽充數的嫌疑。

最典型的,美國會把老百姓自住房折算出一個租金,假定你付給自己租金,但這部分租金會納入年度的gdp統計,約佔美國當前GDP的5-6%。還有很多的灰色產業,例如地下賭博業和色情業,在中國絕對不可能計入GDP的,在美國則視各州的情況,有些計入有些不計入。

另外,美國的GDP統計非常倚重於服務業,服務業佔其GDP產值的比重高達70%以上,而其中很多服務業產值增加並不意味著民眾福利增加,但美國卻都會將其統計進入GDP。

有人曾舉例,美國人的罪犯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由此需要蓋很多監獄、增加很多獄警,這增加了美國GDP,但不是什麼好事;還有,美國的律師數量全球第一,訴訟案件多如牛毛,每年的訴訟費用支出都是天文數字,這也會被統計進入GDP,但顯然也稱不上什麼好事。

更重要的是,許多服務業的服務內容可能完全一樣,但按匯率計算的價格卻相差很大。

舉個栗子。普通人理個髮,在中國的城市大概要20-30元人民幣,但美國同樣的普通理髮,至少要10-20美元,這個理髮服務折算到GDP上,中國就是20-30元人民幣,美國就是10-20美元,如果我們把理髮服務當作實實在在的東西,顯然美國的GDP更有水分。

從實物商品和服務生產來看,中國總體算是一個生產型國家,工業和服務業並駕齊驅,所以GDP統計也主要是採用生產法,只有形成實實在在的流量,才會算入GDP。

由於直接統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可統計的產值增加,所以中國GDP統計構成上相對美國更為實在——可以肯定地說,中國GDP統計的內容,美國全部都會統計進去,而美國GDP統計的項目,中國則很可能沒有統計,例如上文提到的房租就是。

從統計內容看,中國GDP非常實在,遠比美國實在。

但是,具體到統計過程,中國的GDP確實也是存在著大量的注水豬肉——原因在於,中國地方政府的政治績效是看GDP和財政收入的,在自上而下的考核體系下,地方政府有極其強烈的數據注水衝動。

2017年初,遼寧省政府第一個公開承認財政收入數據注水,注水量高達1/3;

2018年初,內蒙古區黨委也公開承認財政收入和工業增加值注水,財政收入注水26%,工業增加值注水40%;

同樣在2018年初,天津濱海新區政府公開承認,濱海新區2016年GDP超萬億元是假的,實際只有6654億元,算下來,也是注水1/3;

……

北方經濟的統計數據的確普遍有較大水分,因為這兩年希望拿到更多中央政府補貼,所以才不得不自曝家醜聲稱GDP注水造假,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幾個財政收入貢獻較大的省份,又普遍有人為壓制經濟數據的現象(例如浙江、廣東等)——這也不難理解,這些省份不想說自己掙了這麼多錢……

把北方和南方的整體綜合一下,中國GDP的水分很可能就會被擠出來一大部分——

但相比美國社會信用完善、統計上一板一眼的過程,中國GDP統計是肯定有水分的。

根據有人統計,從地方的財政收入和支出上來看,整個中國其實只有6省1市在財政上是盈餘的,其餘的25個省市都是要吃中央財政補貼的。

中國和美國的GDP分別是什麼樣的?

想吃財政補貼,這些省份以後可能就不能向GDP裡注那麼多水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匯率問題。

根據世界銀行採用PPP法計算出來的那個“匯率”,人民幣是嚴重被低估的(這個角度說人民幣應該升值),所以他們用PPP法算出來,中國的GDP在2012年就已經超越美國。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如果從最大類的資產房地產的價格來看,無論是絕對值還是相對值,中國都已經達到全球第一貴的地步,而資本如水,哪個地方資產高估,資本就會流出,哪個地方是窪地,哪個地方就會流入——這樣來看,人民幣匯率目前反而被嚴重高估。

這麼來說的話,我個人對世界銀行那個用PPP法計算出來的中國GDP很不感冒。

中國和美國的GDP到底誰的水分大的問題?現在可以梳理出來基本邏輯:

從統計內容、生產和服務的實質看,美國GDP的水分要大於中國;

從統計過程來看,中國GDP的水分要大於美國;

採用PPP計算匯率,中國GDP的水分遠遠大於美國。

結論是:

綜合統計內容和統計過程,美國GDP統計水分大於中國;

考慮當前人民幣匯率高估,中國GDP水分大於美國;

PPP法計算的中美GDP,肯定是中國GDP被嚴重高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