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什麼節?

13552778545


中元節最早是“母親節”——因一個母親而設立的節日。

這個母親是目犍連的母親。

目犍連是佛祖的首席弟子,號稱神通第一。

神通第一目犍連可以看到地獄,結果他看見了自己的媽媽在地獄裡餓得瘦骨嶙峋,目犍連就去給自己的媽媽送飯。

到了地獄,他給媽媽送的飯還沒送到嘴邊就化成了火,媽媽根本吃不到。

目犍連認識到自己雖然神通第一,但孤木不成林,就請求佛祖來拯救自己的媽媽。

佛祖就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號召眾弟子一起做法,救出了目犍連的媽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團結力量大——啊,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目犍連就在這一天擺下豐盛的飲食,感謝眾僧和佛祖。

所以這一天後來就是著名的盂蘭盆節,大家在這一天紛紛祭拜神佛,來拜託他們拯救自己在地獄裡受苦的媽媽。

這不就是故去母親的節日嗎,只不過到了後來,大家祭祀對象多了,就不再侷限於媽媽。

道教在這一天宣稱是地官的生日,地官在這一天要放出地獄裡的眾鬼,號稱地官赦厄。

這就成了中元節。

也就是我們中國傳統三大鬼節。

另外兩個,一個是寒食(現在叫清明)另一個叫寒衣節(十月十五)


錦翼


中元節是鬼的節日,人死了有人說上了天堂,有人說入了地獄,但大多數普通人都成了鬼。人有人道,鬼有鬼途,一年一度的“鬼節”是子孫們表達對已故親人哀思的重大節日。


傳說在這一天,地獄之門會打開,祖先或逝去的親人會回家,而在我們這裡,早晨會迎接他們回來,晚上送他們走,要燒大量的紙錢。以讓他們在那邊過上好日子。



一、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與鬼緊密相關,可以說沒有鬼,就沒有中元節。《禮記·祭法》中記載:“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萬物死曰折,人死曰鬼。”還形成了獨特的鬼魂文化。中元節的習俗只是其中之一。

中元節為農曆的七月十五日,我們這裡就叫七月半,不叫中元節。此外還有上元節,日期為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下元節,日期為十月十五,這個我們這基本不過。

二、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每個地方的習俗略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用祭祀的方式表達沒忘記祖先,表達對已故去親人的懷念。

還記得兒時,每年媽媽七月份,現在一問才知道,是提前一個星期,也就是七月七日早晨那天,媽媽會買上米做的娃糕、油條,一買至少12份,還有酒。第一次看到時我很驚奇,因為家裡並不富裕,一向節儉的媽媽買這多不是浪費麼?


媽媽告訴我,這一天要接祖先回家。直到擺上桌子,放上碗筷,倒上酒,祖先還沒有來。媽媽說他們來了,只是你看不見而已。

而後媽媽非常恭敬地請各位祖先還有才去世沒多久的外婆、外公,請他們過個早,還在桌邊燒了點印的紙錢。

到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下午約四、五點時早早做了飯,為他們燒上“禮包”或零錢,讓他們帶著錢高高興興去看戲,回到陰間。

其他活動我不知道,但燒紙錢是真的。

記得98年我們家鄉漲了大水,有家商店賣的冥衣冥錢因是水淹過再曬開的,所以非常便宜。媽媽就買了很多紙錢。而我姨婆(外婆的妹妹)燒的不多,是在兒子他們印紙錢時精挑細選選的。那是家裡沒電話,姨婆離我們住的約有二十來裡地兒。做這些時彼此都不知道。


大約那年八月底時,姨婆到我們家做客時,她對我媽說,昨天夢見你媽媽了,你媽媽急匆匆地趕到我家,說我給她的錢怎麼這麼新,而珍兒(我媽媽小名)給她的錢是舊的,但比往年多多了,是怎麼回事?

是不是很奇怪?

有些事我們看不見,不知道,但並不代不存在。

三、中元節的禁忌:

七月十四,是傳說中陰氣最重的一天,這一天晚上最好不要出門,尤其是獨自一個到偏僻、陰暗的地方。如果在半夜子時,在荒郊野外可以看到很多鬼出行,在我們這裡的說法是“到揚州”去看戲。

在這一天,女士不能披頭散髮睡覺。如果被不知所以的鬼瞧見,會認為是同類,會拉你起來聊天,想想是不是都很可怕?

在這一天別說鬼這個字,怕鬼聽到。焚燒紙錢後不能踩踏,燒完後不能朝後看。

不可拍他人肩頭和摸他人頭頂。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傳說中這是人的護身符,鬼看到了會遠遠地躲開。如果一摸,就將火摸沒了,鬼會找上門。

“年小月半大”,“百善孝為先”,七月半對於已故去的親人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中元節馬上就要到了,願每個人都不忘記祖先和已故的親人,用自己或者傳統的方式表達一份想念與哀思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中元節,是書面官方說法,百姓口中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書中有記載:漢族傳統下,我國有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其中正月十五日稱上元佳節,也是元宵節,自古以來都是比較隆重的;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今日重點說說中元節,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民間通常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天收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放鞭炮祭祀、供奉祖先。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上元節當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說說我們家中元節的傳統吧,在鄉下,整個七月都成為鬼月,七月十四為中元節,在那一天,早上要做好麻糕(黑芝麻裹著糯米年糕)上供祖先,中午一切和平時一樣照舊,一到晚上就開始各種忙活。


做一大桌好菜,當然那定是有那祭祖的三生:整隻雞、一條大魚,還得有一整塊大豬肉,然後在做其他的菜,總之是有一大桌菜,放鞭炮,行完拜禮之後就開始我們吃。吃完飯整理完了之後還得在我們生活中每個經過的拐點點上蠟燭和香,寓意是為祖先照明道路,與此同時在一旁給他們燒各種金元寶冥幣紙錢,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子子孫孫生活在燈火通明的,也好讓他們拿著錢安心的離開。

既然是鬼節,既然所有的鬼都被放了出來,那定然是什麼鬼都有的,小孩子無知,容易衝撞到他們。所以在這一天,我從小到大的認知裡就是小孩子晚上是絕對不允許出門的,傳統不管是不是迷信,大家都是在心裡有著這麼一份敬畏的。


夢歸秦淮


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是什麼節?傳說中元節也叫“鬼節”,南方有的地區把七月十四這一天稱作“鬼節”,實際的時間是從十四晚上的半夜至十五晚上半夜,這一段的時間裡。鬼節的說法是(當然這都是帶有迷信的說法了),在十五這一天裡,閻王爺所管轄的鬼特赦放風一天,出來找衣索食,這也包括先祖的魂靈,所以這一天人們要用供食祭奠先人,以給他們送吃送穿,當然有孤魂野鬼也要來搶一部分的,一般在墳上燒香菸紙錢都把周圍畫個圈,意思是自己用的不願叫其它孤魂野鬼給搶了去,實際這都是活人思想作怪,私心作怪。

有中元節,就有上元節,下元節。正月十五的圓宵節,也稱上元節。七月十五叫中元節。十月十五叫下元節,下元節也有叫寒食節的,寒食節,一般的都要上墳燒香菸紙錢祭奠祖先。包括出嫁的女子也要在寒食這幾天裡回孃家上墳祭奠的。

不過有的地區弄來弄去,把寒食節提前了,不按十月十五了,弄成十月初一了。無論啥時候吧,說實話燒紙上香頂什麼事呢,只不過老輩傳下來的習俗,誰也不好意思去打破罷了。真心孝順,在老人在世的時候孝順比啥都強。燒香上供只不過流於形勢,很大程度上是叫活人互相看的。這樣說人家信神的人都不愛聽了,實際說得都是實話!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我是湖北長江中游的,老家的中元節是農曆7月14,並不是7月15。

小時候父親是這樣跟我介紹中元節的來歷和含義:

明末清初,清軍在揚州等地進行連續屠城,以史可法為代表的明軍和義軍進行了頑強抗擊,但還是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的規模性戰爭發生在農曆7月14日。這次戰爭失敗後,殘餘抗清將士於當日下午5點接受最後一次訓話後解散,各自逃亡,他們與逃亡出來的難民散落各地,於是自發的將7月14作為陣亡將士紀念日,告誡後人不要忘記繼續抗清。

老家舉行中元祭拜,一定要在上午9點後、下午1點前。父親的解釋是:最後一場戰爭是9點開始,下午1點前結束,這期間不斷有人戰死。所以後人燒紙錢一定要在這個時間段,讓亡靈能及時收到陽間人送的紙錢,有盤纏去揚州參加當日下午5點開始、並持續舉行3天的陰間抗清聚會。

全國各地都有在去世人的臉上蓋布或者紙張的習俗,是為了測試躺在棺木中的人是否是真的死亡。但我們老家的解釋不一樣,父親是這樣解釋的:抗清失敗後,明朝的遺民都覺得愧對祖先,沒有守住祖先的土地,所以在去世時,面覆白紙或白布,以表“在地下都沒臉見祖先”之意。

看到有很多網友在看我這個回答,我再補充一點我們老家中元節的紙錢細節:

1.將紙錢(俗稱網絲錢)用白紙包成一包一包,每個故去的祖人一包,上書“中元化伏,故祖考//祖妣/先祖/先妣XXX大人收用,孝(曾)孫XXX敬上,”(針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以上輩分的祖先)或“中元化伏,故先父(母)XXX大人收用,孝子/女XXX敬上”(針對父母輩亡故的親人),如果是給同輩分的,就是“中元化伏,故家/賢兄等等(弟/姐妹等稱呼)XXX收用,家兄/愚兄/舍妹等等(兄弟姐妹等稱呼)上”。

2.除了燒紙錢給本家故去的祖先外,也要燒給母系方的直系祖先。

3.同時,對自家有恩惠、有重大幫助或提攜的故人,也要燒,以示感恩。如我家,父親每年遵循祖父的遺訓,要給民國初期對我家有救命之恩的一個外姓人燒錢祭拜。實際上我的祖父都不知道這人是誰,他也是遵曾祖父的遺訓,關於這人與我家的淵源,也是曾祖父告訴他的。

4.除了以上這些故人外,每家在燒的紙錢包中,一定還有特別的一份:“中元化伏,力夫收用,XX(大小地名)X(姓氏)家後人上”。父親的解釋是:力夫就是陰間的快遞員,通過力夫,儘快把紙錢送到去世/埋葬在外地的先人手上。

在老家,每家中元節燒的紙錢都很多。曾經親眼見到有一家挑一擔(2籮筐)的祭拜品去野外燒,至少有100包的紙錢。母親去世後,我家這些年每年都要燒19份。

實際上,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無論影響有多大,都包含了太多的人文元素,傳承著樸素的情懷。只可惜,歷次的政治運動,讓很多節日遭到徹底的破壞,有些甚至已消亡。現在,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殘存的一些小眾化、地域化的民俗民風,也逐漸被年輕人拋棄或者遺忘。


黑色幽默79429052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也稱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門,讓地獄的冤魂歷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十五日稱鬼節,又稱”中元節“。

這個月人們稱為是不吉利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遷新居。七月十四日則鬼門大開,七月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也是佛教的孟蘭盆節,道,僧,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為的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善惡和疾苦。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也稱中元鬼節。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就免刑。

民間中元節這一天搞一業祭祀活動,燒紙錢,衣服(過去紙剪的,現在專人做了賣,布的)給死去的親人,把要燒的東西裝成包,每個死人一包,用烣畫成圓圈,每個死人一個,把包放在圈裡點火燃燒,然後邊潑水飯過喊祖人領包,各有各的,包上寫上姓名。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孟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祖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孟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孟蘭盆會的意義與在農曆七月十四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一一鬼節,又稱中元節或孟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為它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心想事成,




快樂享受人間沒有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

垂鉤等活動以表示慶祝。


不忘青春5


揭秘七月十五“中(狀)元”節的文化內涵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七月初七是七夕節, 人們都知道是中國的情人節,不知道七夕是“龍頭節丶"道節\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鬼節”的由來,實際上,“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會”。

盂蘭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係,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遊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於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並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鬼節中元。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關於鬼節祭祀的鬼魂,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惡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殺死、溺死、燒死、吊死等鬼魂,民間稱為枉死鬼。惡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現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類對死亡恐懼的直接反應。原始人對凶死者的鬼魂是相當恐懼的,往往對其進行不同的喪葬儀式,沿及至今,民間還有凶死者不得輪迴轉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說法。這類鬼怨氣最重,常常出來為禍人間。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又在惡鬼里加入了道德觀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過昧心事,死後也要打入惡鬼行列。佛教“盂蘭盆會”主要就是超度這些惡鬼,讓其減輕罪孽,化解怨氣,從而減輕痛苦。

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親人,這類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體現。在原始社會,善鬼的概念與惡鬼是幾乎同時出現的,人們認為,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鬼魂非但不會害自己,而且還會在冥冥之中成為本氏族或後代的保護力量。這種思想對中國鬼文化的祭祀和喪葬習俗有很深遠的影響,比如清明節和鬼節的祭祖活動,通過儀式,招回死去親人的鬼魂來享用祭品,並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國的鬼節與西方的鬼節“萬聖節”不同,現代的“萬聖節”幾乎變成了一個特殊意味的狂歡節,其本身也並不具有緬懷先祖的功能,而中國的中元鬼節,則更具有嚴肅性和孝教性,併產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節裡,不能獨自一個人去河邊,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這一天不能開工奠基,商店和工廠也不選擇在這一天作為開張日子等等。

由於有些人還信守關於中元的傳統禁忌,農曆七月間,有些華人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有些人甚至不敢去游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據說是怕被“水鬼”拉走。其實,這一切顧慮都是不必要的。意外事件是偶然發生的,跟農曆七月沒有必然聯繫,將偶然當必然,這種思維方式會導致極大的謬誤。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祭先人,或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時運命足球


中元節發源於楚地文化,楚人重道,祭祀文化盛行,端午、中元均用來祭祀亡者魂靈,後楚人立漢後傳播各地。南方人重祭祀文化,因此上述節日盛行。


風行天地間


中元節為鬼節,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一天裡會給逝去的親人、祖先燒紙錢希望在地府過得好一些。有的還會專門找道士來超度自己累世的冤親債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