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界但丁式的人物喬托是中世紀最後一位畫家,義大利復興期人物

喬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被認定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和先驅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在英文稱呼就如同中文一樣,只稱他為Giotto,喬託。藝術史家認為喬託應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 (Ambrogiotto) 或Angelo (Angiolotto)的縮寫。

美術界但丁式的人物喬託是中世紀最後一位畫家,意大利復興期人物

喬託性格開朗、活潑、機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韋斯皮亞諾的農村,父親是貧苦的農民。喬託從小上山放羊,後來在畫坊當過學徒和幫工。他是畫家契馬布埃的學生。少年時代的喬託非常喜歡畫畫。他一邊牧羊,一邊用石頭或小木棍在地上畫些自然景物或由放牧的那些小山羊。有一天,契馬布埃路過此地,見他正蹲在地上畫畫,發覺他天賦不凡,便讓他到佛羅倫薩跟著學畫。喬託進步很快,他不僅從古今名人的優秀作品中汲取養分,而且突破了中世紀繪畫缺乏藝術生命力的缺陷,創作了許多具有生活氣息的宗教畫。他並不喜歡僵硬的拜占庭繪畫風格﹝ltalo-Byzantine﹞,他認為宗教人物如聖母和耶穌,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別加強了人物畫中的肌理和陰影感,也將過去平板的金或藍色背景改為透視畫法的一般風景。此突破獲得宗教界的喜好,使他大受歡迎。

美術界但丁式的人物喬託是中世紀最後一位畫家,意大利復興期人物

《哀悼基督》

貢布里希的講法,喬託重新發現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錯覺的藝術。他用短縮法,明暗造型,衣褶中的陰影,使人物給我們圓雕感、重量感。這幅《哀悼基督》把場面戲劇性地表現出來,人物的目光和動作、斜向的矮牆都把觀者的眼光引向基督;聖約翰躬身向前,兩臂分開,這樣激情的舉動打破了以往繪畫中的程式化表現;每一個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都令人信服地傳遞出一種哀痛之情,即使背對我們的人也是如此;畫面具有明顯的空間層次感。如果結合中世紀的藝術就能看出喬託這些處理之於藝術發展的重要意義。

喬託可說是聖弗朗西斯教派(St. Francis)的歷史畫家。聖弗朗西斯教派是1215年由基督教聖徒聖法蘭西(Saint Francis of Assisi ,1181年-1226年。又譯為聖方濟)創立的一個宗派。教義以克苦自卑,同情弱者為主。十三世紀原是中古的黑暗時代告終、人類發現一線曙光的時代,是誕生但丁、培根、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時代。聖法蘭西在當時苦修佈道,說宗教並非只是一種應該崇奉的主義,而其神聖的傳說、壯麗的儀式、聖徒的行述、聖經的記載,都是對於人類心靈最親暱的情感的表現。以前人們所認識的宗教是可怕的,聖法蘭西卻使宗教成為大眾的親切的安慰者。他頌讚自然,頌讚生物。相傳他向鳥獸說教時,稱燕子為"我的燕姊",稱樹木為"我的樹兄"。他說聖母是一個慈母,耶穌是一個嬌兒,正和世間一切的慈母愛子一樣。他要人們認識充滿著無邊的愛的宗教而皈依信服,奉為精神上的主宰。聖法蘭西這般仁慈博愛的教義,在藝術上純粹是出新的材料。顯然,過去的繪畫是不夠表現這種含著溫柔與眼淚的情緒了。喬託的壁畫即是適應此種新的情緒而產生的新藝術。

美術界但丁式的人物喬託是中世紀最後一位畫家,意大利復興期人物

《猶大之吻》

這是《聖經》中猶大出賣主的故事:希律王決心滅掉神子耶穌,以重金招示,捉拿耶穌。在耶穌的12個門徒中有個叫猶大的,在重金誘惑下出賣了老師。希律王派來的法利賽人說不認識耶穌,猶大獻計說:當我走近一個人並與他接吻時,他就是耶穌。因此,猶大的吻是出賣主的暗號,罪惡的吻。

畫家用戲劇性手法,將矛盾尖銳對立的雙方置於畫面的視覺中心,其餘人物分列兩旁,作對稱式向著中心主體人物。處於中心的猶大身體被單純的、明亮醒目的黃色斗篷所包裹著,在周圍複雜的人群中顯得更加突出,他抬手欲摟抱耶穌的手勢,使斗篷形成扇面形的褶紋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頭部,人們的目光最後落在耶穌和猶大的對立面孔上,猶大向上作乞求狀,而耶穌俯視猶大,冷靜、銳利夾著仇恨,像一雙利劍欲穿透叛徒的胸膛。

《猶大之吻》是喬託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壁畫,被稱為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傑作。它是以《聖經》故事為題材進行創作的。這個故事我們十分熟悉:為了13塊銀幣,猶大將自己的老師出賣給了猶太教當權者,併為拘捕耶穌的人帶路。畫面上猶大帶領一隊人馬,直奔耶穌而來,將他團團圍住,猶大上前親吻耶穌,以此作為捉拿耶穌的暗號。而耶穌早已識破了他的詭計,對他怒目而視,猶大則顯得十分惶恐。四周人頭湧動,雜亂無序,充滿了緊張的空氣。無論表現什麼樣的主題,也不管畫面中場面有多麼嘈雜,喬託都有一種驚人的協調、組織並使畫面重心突出的能力。捉拿耶穌的兵士手執火把,揮舞著各式武器,但畫面的中心位置卻顯得平靜而莊重。整幅作品用光、用色和構圖都顯得十分準確、和諧,將“猶大之吻”那一瞬間各種人物的表情、內心世界以及場面的特定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對這則聖經故事的描繪,喬託的愛憎躍然其上。

喬託曾在佛羅倫薩、羅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蘭、波倫亞、比薩、維羅納、費拉拉等地製作壁畫。他的作品富有立體感,並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紀繪畫貫用的金色及藍色背景。從1305年至1308年,喬託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創作了一組壁畫,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牆上一共繪有37幅連環畫,其內容是描繪聖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蹟。這些壁畫被譽為"14世紀意大利藝術的重要紀念碑"。所有壁畫至今保存完好,參觀者絡繹不絕,這座教堂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寶庫之一。在阿累那教堂眾多的壁畫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門之會》、《逃亡埃及》、《猶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後兩幅是喬託最有名的傑作。1334年6月,喬託設計了佛羅倫薩大教堂的鐘樓,併為此樓設計了部分浮雕。當年,佛羅倫薩共和國政府授予他"藝術大師"稱號。喬託在藝術上開創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寫實主義的表現方法為控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喬託的繪畫影響意大利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瞭解小央美,加少兒美術交流群,關注公眾號幼兒藝術聯盟回覆小央美,人格心靈成長,最實用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