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爲何讀「nā mó」?

型男東海Terry


根本的原因在於,“南無”乃是梵語”namo“的音譯,意思是皈依、頂禮、致敬的意思。比如《康熙字典》裡說:“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雲歸依也。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皈依、頂禮阿彌陀佛。

為什麼南無要用音譯呢?原來“南無阿彌陀佛”相當於一句咒語,玄奘大師在譯經時,提出了“五不翻”,其中之一是秘密故不翻,也就是說咒語是不翻譯的。

佛教的淨土宗認為,如果能一心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臨終前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前來接引你去西方淨土世界。淨土宗在中國影響極大,所以中國僧人見人都有誦一句“阿彌陀佛”。

當然,唸佛在於心誠,具體怎麼讀是次要的,我認為真要讀nanwu也無不可。

類似的例子還有“般若”,不讀banruo,而要讀bore,因為這也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智慧”。但是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專指能夠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終極智慧,所以般若這個詞采用了音譯。

記得我碩士答辯時,一位同學寫的般若思想,她讀成了banruo,結果她導師當時就變了臉色,說:“是誰教你這麼讀的?我可沒教你。”因為這是相當不專業的行為。



夢露居士


南無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我們古代人並不是說的普通話,那時的官方語言類似現在的客家話。翻譯佛經時有大量的梵語是音譯過來的而不是意譯過來的。最有名的唐朝的玄奘法師提出的五不翻,就是指有五種情況,只能音譯而不能意譯,1,秘密故,如大悲咒,愣嚴咒等各種咒語,2,多層含義的不翻,如世尊,含有多種含義,如摩訶,有殊勝,長久,深奧等義,3,生善故不翻,般若不可直譯為智慧,4,順古故,如三藐三菩提,5,無此故,如閻浮樹。

其實我們今天用普通話來唸那些唐朝翻譯的佛經,已經離當時的發音相去甚遠了,所以好多的咒語都失傳了,失靈了。

最後說下南無的意思,就是頂禮,皈依,歸向,禮敬的意思,希望大家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好一心專念,果報不可思議。


迷途小小和尚


梵文音譯。佛經或咒語,尤其是咒語,很難按願意翻過來,即使意思對了,但含義意境沒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玄奘法師是著名的翻譯家,他就曾提出過“五不翻”,其中就有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就是咒語)。因此,像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就屬咒語類,不翻。其實,“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讀音是按照梵文音譯過來,用當時唐朝的國語——廣東話翻音。


大千極微


南無與那莫都對,韓國,日本,越南等國連念阿彌陀佛的聲音都不一樣,但一樣的是都知道自己唸的是,阿彌陀佛,唸佛是為自己心念,你覺得無量壽,無量光也是阿彌陀佛只要你心裡知道你念的是阿彌陀佛就行,心不起雜念,才是阿彌陀佛



禪語說


一日,皇上問劉庸:“為什麼是南無阿彌陀佛呢?”劉庸心想皇上精通佛法,這不是明故問嗎!該怎麼回答才好?一想有了,於是對皇上説:“我國因地理環境,建築都是面南依北而造,所以寺院裡的佛像全是坐北朝南,都坐在北邊,南邊哪裡有佛嘛?所以説南無阿彌陀佛。”

“什麼?!”皇上一聽舉扇便打,打在半空中就停下了。皇上心想這劉庸歪曲原義,該打,可是自己也是明知故問,劉庸也心知肚明,劉庸搞怪,才胡說八道,皇上就一笑了知。

南無即“那摩”的發音,是皈依頂禮之意,也是歸向的意思。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南無阿彌陀佛!“南na無mo”是梵音的音譯字,也就是用南無注音梵文讀音。這個讀音是古漢語的發音,也是中原雅音。古漢語讀音在廣西廣東白話裡保留下來。古漢語的讀音可以參考古籍《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這是東漢官方語言。到了唐代官方出了《唐韻》,宋朝有《廣韻》,這是正宗的漢語。而我們現在用的普通話是清朝滿族人說的話,具體有末代皇帝溥儀的東京審批音頻為證。溥儀的普通話說的比現在人都標準。最後再說阿字的讀音,按照古漢語的發音應該念o音。阿字在《說文解字》裡注“烏何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