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像「速激」的《碟中諜》,還能靠阿湯哥撐到第七部嗎?

無論《碟中諜6》在mtc、在爛番茄、在fandango、在tuitter、在IMDb前期被吹捧多麼好,內地觀眾走進影院看本片只有一個原因:對阿湯哥頂禮膜拜。看他拼到面目猙獰,拼到要了老命。

至於迎來什麼反派,加盟什麼新角色,又把取景地挪到了哪裡,以上都不重要。所有敘事、主題、畫面、配樂,只為阿湯哥一人服務。

越來越像“速激”的《碟中諜》,還能靠阿湯哥撐到第七部嗎?


自然而然,加碼的“碟中諜戰戲”、“飛機碰飛機”,也讓整部《碟6》在特效畫面、動作場面上大幅升級,僅僅看預告就牽動粉絲內心,非要追隨阿湯哥腳步,爬到挪威“佈道石”山頂看首映才肯罷休。

毫無疑問,《碟6》相比《碟5》的疲軟,還是在戲劇衝突上經過調整提出了新的設定,帶來些許新意,並不差勁。但這些都無法阻止我們繼續思考:跑步喘氣越來越重的阿湯哥,是否就此“謀殺”了碟中諜系列?畢竟,除了看看阿湯哥越來越玩命的生死時速,《碟中諜6》還剩什麼?

越來越像“速激”的《碟中諜》,還能靠阿湯哥撐到第七部嗎?


想一想,《碟中諜》系列,一直在典型的三板斧套路中自我重複:玩命的伊桑·亨特,堅硬後盾IMF,內訌。伊桑·亨特是忠實於自我信仰的特工,而這份信仰也讓他一次次致力於“如何去拯救蒼生”,而非考量效忠哪個政府。好巧不巧,每一集的大反派也都是來自於政府情報部門的渣滓,屢遭構陷險些抹黑的阿湯哥在拯救人民的同時“碰巧”摧毀了反政府份子的陰謀,“順其自然”地與政府站在同一面。這些成功都來自於IMF團隊的技術支持,觀眾只負責看阿湯哥每次攀爬輪替的旅遊景點,從猶他州的死馬點州立公園壁巖到迪拜高樓,再到挪威巨石“佈道石”。

越來越像“速激”的《碟中諜》,還能靠阿湯哥撐到第七部嗎?


《碟6》的突破之處在於,在伊爾莎(麗貝卡·弗格森 飾)與朱莉婭(米歇爾·莫娜漢 飾)之間,徹底洗白了阿湯哥花心的情感線,該手段被盧瑟(文·瑞姆斯 飾)定義為:伊森這輩子就真愛過兩個女人。多麼感人而偉大!其次,《碟6》讓歐美評價普遍走高的一點也許在於:從“爭取自己玩命時不死”,到“拯救至親至愛之人性命”的變化。阿湯哥在這一集中,賭上了現任、前任、朋友所有人的結局。這是相較前幾部的一種變化,卻似乎也將《碟中諜7》逼上了絕路。

隨著時間推移,伊森的故事越拍越多,也與《速度與激情》系列產生了奇妙的諧振效應:所謂“碟中諜”與“飆車大戰”,沒有根本區別,IMF團隊更是“蛻變”為IMF家族——我們是“家人”,一個都不能少!

越來越像“速激”的《碟中諜》,還能靠阿湯哥撐到第七部嗎?


這也讓相當部分觀眾感到疲憊,《碟中諜》系列終究是在固步自封中發生了不良變化:從反覆無常的“間諜之戰”,轉換成阿湯哥的個人動作秀,不以年齡衰減而減少,反而製造噱頭擴大宣傳。時至今日,觀眾不再熱衷探討精妙設定的“諜戰”戲份,因為大家都知這不過是變幻頭套的萬聖節把戲,IMF的黑科技不過是一縷點綴,反而開始盤點影片中出現了哪些飛機,登上了哪些豪車。編劇終於捨本逐末,讓年邁的阿湯哥千篇一律地打飛機,陣仗越來越誇張,值得回味的段落倒是越來越少。

時代也變了。我還記得《碟2》開頭,阿湯哥爬了好幾分鐘的岩石,一套knee bar(在特定的石頭形狀下用膝蓋進行受力,可以解放雙手,常見的休息動作)驚豔眾人,絕嶺雄風間淌下的汗水飄蕩在猶他州連綿不絕的山脈中,極致而空曠。那是吳宇森的典型印記,而時間流逝讓老派動作電影不再受歡迎,速食時代的觀眾寧願2倍速看電視劇,自然也迷戀上了頻繁剪切、快速打鬥的酷炫動作片,也讓《王牌特工》、《極盜車神》變得前所未有地受歡迎。

越來越像“速激”的《碟中諜》,還能靠阿湯哥撐到第七部嗎?


看完《碟6》的觀眾,最推崇的是哪一幕場景?毫無疑問,相比直升機轟趴,倫敦飆車,粉絲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三男衛生間肉搏大戰,呈現了連貫的出拳鏡頭與真實痛感,這是直升機開得再高也無法帶來的刺激感。

假如有《碟7》(肯定有!),這類硬派動作戲份會被進一步壓榨縮小,反轉再反轉的“諜戰戲”會更弱智,飆車、槍鬥戲份增多,如《速激》一樣更強調“家庭塑造”。可是,再過幾年就60歲的阿湯哥,還能以一己之力拼多久呢?未來的伊森亨特,會成為風水輪流轉的“007”嗎?那麼那時候的《碟中諜》,我們便不會有任何期待了。

越來越像“速激”的《碟中諜》,還能靠阿湯哥撐到第七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