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不孝,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loveyourselfforever



“愛”是一個美好的詞,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愛往往是無私的、令人感到溫暖和美好的。但為什麼有時候,這種愛,偏偏就成了導致孩子不孝的罪魁禍首呢?

我想問題中的“愛”應該特指的是“溺愛”,那什麼樣的愛叫溺愛呢?溺愛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第一,不分原則的愛。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麼完全沒有原則,要麼定了規矩,卻輕易妥協。比如,當孩子說了不尊重長輩的話或者因為脾氣急,父母卻默默忍耐,不批評和制止。比如制定了一個月只能買兩個玩具的規則,但面對孩子的哭鬧,只能打破規則,滿足孩子。


在家裡,父母沒有教會孩子遵守規則和禮儀。孩子就無法從父母的態度中判斷行為的對錯,父母如果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起適應社會規則的意識和能力,孩子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會遇到種種困難。


第二,過度擔心和保護。

父母想照顧孩子的一切,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傷。比如孩子在家只用學習,其他家務都由父母做。還有之前的綜藝節目中,有的媽媽擔心傢俱在客廳放著不安全,於是客廳就不放傢俱;由於自己怕沙子,所以孩子踩沙子就會極力阻止,並用恐怖的表情說沙子上的危險。最後寧願揹著孩子從沙上過,也不讓孩子光著腳踩沙灘。


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用手和眼睛去探索世界。他們愛用小手觸摸沙子和泥巴,去感受沙子在手裡的流動,去感受自己的小手能把它變成不同形狀的神奇和快樂。孩子也要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去體會長大的快樂與自豪。但是父母的擔心,不僅剝奪了孩子的這些快樂,還剝奪了孩子很多成長的機會。就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較弱,獨立性較差。有句老話說:“溫室裡長不出耐寒紅梅,花盆裡養不出參天大樹。”我們應適時地放手,給孩子自己探索和成長的空間。做孩子的引導者,而不是控制者。


第三,對孩子總是特殊照顧。

孩子喜歡吃什麼,我們做什麼。好吃的菜,都要端到孩子面前,讓著孩子吃。孩子在家就像小皇帝一樣,有求必應。孩子想要什麼,即使超出了父母能給予的水平,父母也盡力去滿足。


這樣的特殊照顧,會讓孩子陷入他們這麼做都是應該的感受中。培養出“自我中心”的孩子。他們缺乏同理心(很難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所以在社會交往中更容易受挫。家長的一味付出,並不會教給孩子同樣無私的付出,而導致孩子只知道索取。


所以,父母以為全身心的愛,既不能幫助孩子獲得成年後的幸福,也沒有辦法獲得孩子的心疼和愛護。我一直強調孩子應該做到五有:對自己有想法,對世界有認識,對人生有態度,對社會有貢獻,對家庭有責任。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能更容易獲得內心的滿足,才能更好的愛自己,愛家人。父母當然要愛孩子,不過請勿溺愛。


超級育兒師蘭海


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不孝,這說明一個問題: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對。這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因為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愛強加給孩子,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想不想要。父母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孩子兩三歲就給孩子報早教班,再大一些了就開始安排孩子上各種輔導班。


等上小學了,孩子不僅要在學校學習,課後還要去上輔導班,學外語,學舞蹈,學鋼琴。慢慢地孩子開始步入青春期了,孩子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孩子告訴父母自己不喜歡學物理,化學,一點興趣都沒有,以後想學文科。


父母就非常生氣,不學好物理怎麼行,現在學理科將來才好找工作。等孩子高考填志願的時候,孩子想要學外語,父母就說小語種不好找工作,學金融吧,到時候好找工作。


等到孩子工作的時候,孩子說我想留在學校的城市工作,父母非常嚴厲地斥責了孩子:我都已經託人幫你找好工作了,你畢業就回來。甚至到孩子以後談戀愛,結婚,父母都在干涉。從小到大,孩子都在父母的安排下活著。


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夢想,父母卻從來沒聽過。於是有一天,孩子終於受不了了,開始和父母爭執,父母的話也不聽,毅然決然地離開家,也很少和父母聯繫。


於是父母開始抱怨自己有多愛孩子,從小都為他操碎了心,可他怎麼這麼不懂事,這麼不孝順。甚至有些孩子在結婚之後都不願意回家,也不常和父母聯繫,這都是因為父母的愛太過於沉重,沉重到讓他們只想逃避。


另一種情況是因為父母太過溺愛自己的孩子。孩子打了同學,父母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逃學去網吧玩,父母說孩子現在叛逆,以後就好了。孩子要錢,父母給錢,孩子想要什麼父母給什麼。孩子犯錯父母都不忍心批評。


這樣的愛,讓孩子漸漸迷失自我。他們的性格會變得越來越自我,他甚至覺得只要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等孩子越來越大,他們就會越來越叛逆。當父母想要好好管教他時,發現孩子根本就已經管不住了。他不好好上學,不好好工作。


終日只會吃喝玩樂,父母年紀大了,生病了,也不知道關心。天天和朋友們出去吃喝玩樂,沒有錢了,就像父母要。更不用談孝順父母了,因為他的世界裡已經只有他自己了。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不孝順。

追根究底,還是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對。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認清這個問題。不要讓自己的愛讓孩子負擔不起,也不要讓自己的愛孩子迷失了自己。

——END——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對於這個話題 ,我想天底下的父母,沒有哪個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愛自己的父母的。

但是,愛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你付出的時候可能就無意傷害到了對方,在你以為對他好的時候,恰恰不是對方所想要的。愛也會產生錯位,也會因為人性總的弱點和黑暗面,我們所謂的愛,卻是傷害我們最深的東西。

我有一個親戚,常年住在農村,因為貧窮,他總是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地工作,兩個女兒和一個小兒子也算聽話,經常能拿回獎狀安慰父母。但對於這對農村父母而言,雖然人窮但志不短,

除了期盼他們能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出人頭地外,更是期盼小兒子能留在自己身邊養老。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偏愛小兒子多一點。做錯任何事情,都沒有及時讓他意識到錯誤和糾正,而是一味袒護他,兩個姐姐雖然覺得不平等,但在農村,這種現象已經是司空見慣,也就坦然默認。

但人性總是公平的,命運在給予你的禮物中,都暗中標示了價格。

慢慢的,小兒子成績跟不上了,那時候還是90年代初,他身邊很多同學都去廣東工廠流水線工作,比起遙不可及的成績,實打實的現金拿到手中,那種感覺更讓他覺得有存在感。

認真工作,無論如何還是一條正道,但從小被父母寵慣的小兒子,根本沒辦法在流水線工作崗位坐定10個小時,做了幾個月就撒手不幹了。父母怎麼勸都沒用,雖然他都20歲了,但最悲哀的是父母會覺得是自己沒用,沒錢沒家產留給孩子,但又心疼孩子吃苦,於是又放任自由他。

夫妻兩人為孩子付出了大半生的愛,卻換不回來一個過普通人生活的兒子。 其實,正是父母這樸素的愛,害了他。寵愛他,給他任性的自由,以為這就是愛;捨不得他吃苦,以為一輩子能保護他,卻發現,當他出來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如此兇險,讓他根本無法把持住自己,沒多久就走上游手好閒,沒錢花就搶劫的日子。

最是期待孝順自己的兒子,成了落空最大的那一個。

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包攬孩子的一切,代替孩子去體驗這個世界的酸甜苦辣,他怎麼能獨立成長;養育一個兒子,千寵萬愛對他好,期待他將來在自己年老時候能為自己養老,卻忘記教給他在這個世界獨立立足的本領和遇到問題時候該如何處理。

這個例子只不過是千萬父母和孩子中的一個縮影和寫照。

我想一位博士曾經說的: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愛,不是送他參加什麼學習,訓練什麼技能。對媽媽來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好好愛他的爸爸,對爸爸來說,是好好愛他的媽媽。

沒有一種功課比愛更重要,沒有一種能力比愛的能力更重要。這種能力很難在課堂上學習,是在家裡學到,身教重於言教。孩子看你怎麼做,不是聽你怎麼說。  

無論什麼樣的出身,上天在我們出生的時候,都給予我們感受這個絢麗多彩同時也充滿無比兇險的世界的能力,身為父母,愛是給予,不是索要,更不是代替。

每一顆生命都有權利去體驗他所體驗的人生,只有經歷這些,他才能成長,身為父母,在他成長的過程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我們的本分。

我要給孩子愛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我們的愛,甚至自以為是的讓他窒息的愛。


超級爸爸


為人父母,自知比誰都瞭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同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時,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別人無法複製的育兒理念。


只要他們覺得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科學的,在沒有觸犯法律的前提下任何人都無權干涉。


而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愛卻過於偏執,他們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愛他就應該給他最好的,愛它就應該是有求必應,盡力去滿足。

往往這樣一心一意在為孩子默默付出而不求“回報”的父母,他們教育出的孩子反而學不會像他們那樣的“博愛”。


因為他們一味的在單方面付出,在單方面的不斷給予。


孩子起初是在被動的接受這份愛,慢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樣的被動接受變得習以為常了。


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的環境就是如此,在他們的認知裡:愛就是無條件的接受。


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接受愛的同時也應該學會給予,把自己的愛表達出來給予父母,感恩父母對自己的辛苦付出。

只有孩子和父母在向對方互相付出愛,愛的世界才會“不失衡”。


將來有一天父母需要孩子的愛時(盡孝)時,他才不會覺得措手無策,心不甘情不願,也不至於覺得父母是在索取。


幸生


可憐天下父母心,絕大多數的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我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其他家長也非常愛他的孩子,我不認為,這種愛能夠對比誰多誰少。只不過每個家長愛孩子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可能有的家長,對於孩子比較嚴厲。而有的家長,對於孩子比較放縱。就算是如此,也沒有辦法對比出嚴厲的家長更愛孩子,還是放縱的家長更愛孩子。因為愛在每個人的內心,根本無法衡量。

但如果僅僅評價方式,嚴厲好還是放縱好呢?都不好。真正育兒,提倡“溫和且堅定”。

父母越愛孩子,孩子越不孝。有一種愛,叫溺愛。

如果父母非常愛孩子,十分放縱孩子,確實有可能會造成孩子不孝,因為,父母養育孩子的整個過程中,可能總是父母為孩子去著想,從來沒有發動孩子為父母去著想。

如果孩子不懂得為他人著想,當然沒有辦法真正的走進其他人的內心,也沒有辦法換位思考,對於家長呼之則來,揮之則去,有需求了就找父母,沒有需求的時候想不起來給父母打一個電話,確實不孝。

這是因為放縱的溺愛,父母以為尊重了孩子、滿足了孩子,實際上卻忽略了培養孩子愛人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溺愛不好,但是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家長確實是溺愛孩子的。比如家長總是擔心這擔心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擔心,覺得孩子做不好,於是乾脆都幫孩子做了。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依賴感,自我不夠獨立,也沒有愛人的能力。

有一種愛,叫愛之深責之切。

還有一類家長,對於孩子非常嚴格,從小就培養孩子堅韌刻苦、努力認真的品格。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本來是好事,但如果太嚴格,就會過猶不及。因為這會讓孩子活在父母的期待中,而不是過他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一切努力,如果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而不是出於自我的興趣和動力,他的快樂感、成就感會非常低。

很多這樣的孩子,外表看起來非常優秀,實則內心非常脆弱,自卑,充滿了心理壓力。在這種壓抑的狀態下,孩子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加重,也有可能對父母反抗。甚至為了標榜自己,彰顯自我,不受家長的管束,做一些極端出格的事情。

溫和且堅定。

溫和,是指家長對待孩子的時候要用溫和的態度。溫和不代表容易妥協,也不代表沒有力量,只不過要求家長不要用情緒控制孩子。

堅定,是指家長要有原則。對於一些確定好的規則,不可妥協。

其實,這就是走了嚴厲和放縱的中庸之道。大家都知道,極端是有失偏頗的。如果特別愛孩子,導致失去了中正的愛孩子的方法,走上了極端,那麼家長需要自省,覺察自己的做法。


作者:舒心(Annie媽媽育兒),情緒教練、正面管教講師、高級兒童情商指導師、兒童財商講師。歡迎關注我,並與我交流。


Annie媽媽育兒


這種狀態,世間常見。

歸根到底,是父母沒有教育好。父母以為的愛,其實在孩子眼中看來,都是差評。

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這與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當中,根本沒有“愛”這種理念,只有“孝”的觀念。但在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之下,難免不合時宜。

首先,現代意義上的“父母愛孩子”,是不需要回報的。他們對孩子好,是因為對孩子有愛,希望讓他過得好,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這一代人的肩膀上,享受到自己帶來的資源。在這種意義上,一代一代的基因、資源、財富,得以保存。

這樣的父母愛孩子,孩子長大以後,回饋給父母的愛,都是意外驚喜。

實際上,只要孩子過得好,是不存在“不孝”這樣的問題的。為什麼?因為父母有自己的財產,有自己的保險,社會保障體系,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兩人世界,他們不需要孩子繞纏在身邊。只有孩子在有必要的時候關心一下他們,帶給他們一點快樂,就很滿意了。

但問就是,中國的傳統觀念當中,養兒,就是為了防老的。這是父母單方面施加給孩子的一種交易:我養大你,就是為了讓你以後孝順我的。但孩子不可能預知這樣的“交易”,他們一出生就沒有選擇了。

而且,持有這種觀念的父母,他們不可能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不是過於溺愛,就是過於苛刻,或者冷漠。很難在一個對等的層面上談“愛”,只能談“順不順從”“聽不聽話”。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對孩子夠好了,但他們根本不知道,一個無法溝通的、充滿各種冷熱暴力的、不知道孩子的真實需求的爹媽,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我們很多人都生活在這種不自知當中。

你猜,這樣的子女有沒有可能在爸媽老了以後,也毀掉他們一出生就訂立的盟約“我養大你,你給我養老”?

說起來,父母那一代人,也確實很無奈,他們從小就是按這一套觀念來走的,從小就不被父母尊重,中年以後給父母養老;他們生小孩養小孩,也是為了以後有人養老,沒有少受苦。到了老了,忽然這個社會談起了“現代性”了,不興“孝順”那一套了,

他們沒有國家保障,沒有社會保障,又不能工作了,不靠孩子怎麼辦?

真是時代的尷尬啊。

當然,這只是一般而論。是不是“越愛孩子,孩子越不孝”,未必,但是,與其要求孩子孝順,還不如多買保驗靠得住呢。


侯虹斌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偉大的,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父母打理好,孩子的生活起居都照顧周到......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應有個尺度,過分的愛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愛與溺愛起相反作用。所以會出現有些父母越愛孩子,但孩子越不孝順的現象。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會讓孩子養成索取的習慣,不懂得回報與感恩。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獨生子女,他們受到父母和爺爺奶奶的關愛,因為過分疼愛自己的孩子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溺愛,會阻礙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會讓孩子變得很自私。


父母強烈的佔有慾與控制力,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失去了自由成長的空間。父母因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個人慾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無形中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父母過分的控制與關愛孩子,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空間,孩子產生不良心理。


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的性格受到父母極大的影響,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在生活中提供孩子應有的成長空間,鍛鍊孩子獨立能力。父母給予孩子物質與精神方面的獎勵時,也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不應一味的索取不知回報他人。


父母的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長大後不懂得感恩父母,也不會為讓人著想。所以家長要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學會感恩,孝順父母。


決勝網


父母越是厲害,孩子,孩子也是不孝,這到底為什麼呢?其實是缺乏了一種感恩的心理。對於孩子過於厲害,因為他們覺得,這是父母本來就應該的事情。

首先我們覺得這種溺愛是錯誤的行為。


因為在農村來說很多人的教育思想跟不上。總以為孩子要什麼就能給什麼。這樣你就是對孩子的愛,其實他不知道,這種方式其實是一種害。

很多人以為這是愛但其實不是,因為你沒能夠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體會的。沒體會到父母的愛其實,只是希望孩子向好的地方發展。

因為沒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的時候,他們都只知道,飯來張口。總是認為種種但是父母應該做的自己,出生本來就是享受的。

所以基於,不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了自己的想法思維,導致自己獲取的東西從來沒經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總是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是父母必須給予我們的,所以再加上叛逆期的心裡的時候,在社會的負面影響之下,導致自己走上了不正確的道路。

所以我們提倡,教育孩子的用正確的方法。

因為教育的不當所以導致了孩子,沒有辦法進行孝順。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孝順是什麼,為什麼要孝順。

這一切一切的原因都源於剛開始,對孩子的教育過於溺愛

這裡是農村新視覺。請關注我們,我們和你一起關注農村,關注農村的未來!


懂農帝


父母越愛孩子,孩子越不孝,這種現象都成了一種常態了,孩子們都感覺不到老人老了需要關愛了。


我隔壁鄰居家啊姨,兒子媳婦賺到錢了在深圳定了家,本來是件開心的事,自己老了兒子本事了,可以來享享清福了。可我好幾次在商場裡買菜時,看到她在偷偷的掉眼淚,前幾次沒敢上前去問,後來實在忍不住了,就上前去問:“啊姨你為什麼哭呀?”她回答我說“選菜難”。我快言快語的說“這有什麼難的?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啦”然後她對我笑笑,沒說話。後來我才知道,啊姨兒子每個月只給生活費500元,還包括買米、買油、買菜。我一聽蒙圈啦,My-God, 在深圳這個大城市500元能買到啥呀?我才知道她說的為什麼選菜難。然後聽說她說,她兒子好幾次抱怨她買的米不好吃。我聽了嘆嘆氣直搖頭。


啊姨孫子跟我小孩同一所學校讀書,好多時候早上都會碰到。曾經多次,她家的兒媳婦帶著她的孫子在早餐店吃早餐,她就在一旁孤零零的站著。有一天也是這種情況,她送孫子去上學時一起去的,自己隨口問了一句啊姨吃早餐了嗎?她說沒吃。我說你兒媳不是帶著你孫子在吃早餐嗎?你沒吃嗎?她說,她們家的兒子媳婦沒請過她在外面吃過一頓早餐和飯。我說那早餐你怎麼解決的?她說每天晚上都會多煲點飯,然後剩飯就是我的早餐。我說每天都這樣嗎?她說是的。我聽了嘆嘆氣直搖頭。


她孫子的學校離她家比較遠,每天走路接送來都回要40分鐘,每天來回4趟,那就160分鐘,每天這樣走路確實夠嗆,看她每天回到家都疲憊不堪看著都心疼,知道她還有老伴,我說你可以叫叔叔一起來幫你呀,這樣就不會這麼累啦。她說不行呀,她的老伴來過,她說她老伴身體不是很好,看到兒子媳婦買了有紅棗,他每天喝了點紅棗水,把他們家的紅棗吃完了,說她老伴“貪吃”,然後氣的就回去啦。她們家有什麼好吃的避開老人,然後會把好吃的鎖進自己的房間裡。我聽了又嘆嘆氣搖搖頭。

這個老人家有兩個小孩,一兒一女,一個好字,多完美的搭配,為什麼到老了,孩子卻不孝順?什麼原因?兩個小孩不是很多,老人家兩個當寶貝疙瘩一樣寵著,都怕虧了孩子,因為怕他們影響學習,什麼農活、家務活不讓他們幹。有好吃的讓孩子先吃,自己寧願不吃,也要讓孩子吃。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這樣的悲劇,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供完大學出來,賺錢了自己的孩子心裡沒父母。

呼籲那些對老人不孝的年輕人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什麼都可以等,只有孝不等人呀,哪天想要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時,而親不在,那就後悔莫及啦!趁著自己的父母還健在,好好的儘儘自己的孝道和陪伴自己的父母,會有福報的!


寶媽Maggie談育兒


我們都知道愛有很多形式,而父母愛孩子,更多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關心、呵護、陪伴、玩耍、物質給予等。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越來越的父母,把對孩子愛的手段與方式變的越來單一,甚至更狹隘了。而題主所提及的問題,恰是狹隘之下的愛孩子,導致孩子不孝。不孝子女非一日養成,而是多年“溺愛”和“縱容”所致。

過度滿足孩子需求,易導致孩子不知珍惜。我們都知道一些紈絝子弟養成之路,往往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吃喝玩樂,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再看看現在有多少家長是在“努力”地培養紈絝子弟啊,而他們卻全然不知,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結果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當孩子不知道珍惜父母辛辛苦苦所掙來的一切時,一個敗家仔就見雛形了。

過度保護孩子,導致孩子認知與分辨錯位。有些家長見不得孩子吃虧,從幼兒園開始就怕孩子被小朋友欺負,就不斷給孩子灌輸怎樣做強勢無理之人。到了小學和中學以後仍然如此,完全不教孩子分辨是非,學會合理保護自己。只要孩子與老師、同學、玩伴有矛盾和衝突,就會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指責是別人的不對,甚至是大打出手。有這樣的家長能培養出孝順的兒女才怪哩。

過早承諾給孩子繼承權,導致孩子不思進取。很多家長辛苦拼搏了多年,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是他們不是教育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良好的生活條件,而是過早承諾家裡所有的一切將來都屬於兒女。恰是這承諾讓很多孩子不思進取,因為他們認為我即便不學不上進,將來也會過的很好,比很多人都好。就是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孩子認為父母給自己這一切是應該的,瞧,一句話為不孝子開了綠燈。

不孝,是不教的結果,或者說是錯誤言傳身教的結果。如果為父母者都忽略教育孩子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報恩,那麼你的晚年將會非常淒涼。不信走著瞧,到那時可別後悔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