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19世紀的晚清,中國報業歷經了從無到有,從低級轉譯到獨立發刊的發展過程。一些後世著名的報紙,諸如《申報》、《萬國公報》、《循環日報》等都誕生於19世紀下半葉。它們的出現離不開外國指導和外國資本,更離不開外國租界獨特環境的保護。最終,在外國老師和中國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晚清報業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中國的言論自由也被他們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清末北京

第一份中文報紙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歷史悠久的邸報

自唐代起,中國就有了邸報。但中國古代的邸報與其說是新聞是不如說是行政公文,它的作用僅限於傳遞朝政信息,所載內容無非是皇帝詔命和宮廷動態之類的通知公告罷了,受眾範圍也較窄只有官吏士大夫閱讀。到了19世紀中國才有可供貴俗共覽的報紙。

基督教在中國境內的傳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西方教會一直都孜孜不倦地向中國派遣傳教士,明代來華的利瑪竇可能是他們中最有名的一位。而最早的中文報紙也是由傳教士們一手創辦的。我們今天要說的是英國傳教士羅伯特和米憐的故事:

1813年米憐和羅伯特不遠萬里從英國來到中國廣州,不巧這時從北京方面傳來了一道諭旨,“禁止西人傳教,查出論死,入教者發配極邊。”無奈之下倆人只好離開中國來到東南亞的馬六甲。眾所周知,中國幅員廣大,方言紛雜,文字卻統一。傳教士考慮到可以利用文字媒介幫助他們把“福音”傳播得更遠更廣,於是在馬六甲創辦中文月刊,竭力向華傳播他們的宗教。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世界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便在馬六甲誕生了。該報早期由米憐編輯主筆。報紙的絕大部分篇幅裡都是勸誘中國人改信的基督教的內容,米憐巧妙地利用中國聖賢的名言勸誘中國人皈依基督教。另外少部分篇幅刊載關於西方自然科學的知識。

該報用木板雕印,裝訂成冊,起初每月印500份,三年後增至2000份。除了在南洋華僑聚集區免費散發外,還通過各種途徑流入中國。比如每逢廣東省科舉考試時,就遣人到考棚派發給應試考生。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近代的馬六甲 中文報紙的誕生地

中國境內的報刊出版的禁限仍是由西方傳教士打破的。1833年,德國傳教士郭實烈以歸化華人的身份進入了中國,冒著殺頭的風險在廣州出版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比《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宗教色彩較淡,刊登關於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國際時事的內容更多。它廣泛介紹西方先進科技文明的原因是為了使中國人摒棄“四方皆蠻夷,唯我獨文明”的落後觀念,從而達到讓中國人形成“西方就是好”的認知後紛紛皈依基督教的目的。郭還通過該報向中國人宣傳“人人皆可言事”的西方人權思想。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洋人在華辦報高潮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太多的新東西

鴉片戰爭後,洋人在華掀起了第一波辦報高潮。除了傳教士所辦的宗教報紙外,報紙的類型還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內容多元化的綜合性報紙。刊登有重要商業信息的經濟報紙可能是人們最關注的報紙類型之一。

第一份中文經濟報紙是《香港船頭貨價紙》,它是英文報紙《The Daily Press》附設的中文版。

中文經濟報紙在香港問世是歷史進程的結果——香港於鴉片戰爭後被英國佔領,很快就從一個落後漁村搖身一變為遠東轉口貿易的中樞,舟楫往來無數,商賈雲集,對商情信息的需求與日俱增。於是便有了經濟報紙的發刊。最早的經濟報都是英文,隨著對華貿易的擴大和華商的增多,中文經濟報紙應運而生。

《香港船頭貨價紙》的排版和內容範圍和今天的經濟報紙基本一致。該報系每週一刊,發行三日,以香港各商戶為發行對象,採用單張兩面印刷的形式,內容如其報名所示。新聞數量不多,只佔整個篇幅的十分之一,其他版面刊登商業廣告等其他信息。

截至到19世紀末,外國人在華創辦的中文報刊將近百種,其中有影響力較大的有《中國叢報》,《萬國公報》《華北捷報》等等。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19世紀的維多利亞灣

敢於為民請命的申報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申報

在上海創刊的綜合性報紙《申報》很可能是1949年以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那個時候人們對各種報紙不加分類一概統稱為“申報紙,”可見《申報》影響力之大。

在中國新聞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申報也是洋人合資創立的。《申報》的創始者是英商美查,同治年間來到中國。有一年他的生意折本擬改營他業,他的中國買辦建議他創辦中文報館。美查採納了買辦的建議與另外三位友人合夥出資1600兩創辦了日後大名鼎鼎的《申報》。1872年4月30日《申報》正式在中國上海創刊。《申報》的經營模式是企業式的,以盈利為目的。為了吸引更多中國讀者,美查僱傭了中國人為主持報紙編務。

因為社會新聞容易吸引一般讀者,所以《申報》對盜劫姦殺,奇聞怪事進行了繪聲繪色的報道。但對某些重要案件,《申報》則嚴肅對待,並敢於揭露社會黑暗,仗義執言,為民請命。它對“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即為一例:

“浙江餘杭有一豆腐店夥計葛某,其妻清秀可愛,平素衣著喜綠,腰間常縛白色圍裙,得綽號小白菜。1872年二人婚後租舉人楊乃武屋一間,比鄰而居。葛某不幸於1873年冬暴斃。葛母懷疑小白菜與楊乃武勾搭成奸合謀殺害了葛某,乃向餘杭縣令告狀。愚官得狀,復輕信謠言,待仵作草草驗屍之後,臆斷葛某系中毒身亡,將小白菜和楊乃武先後收押入牢嚴刑逼供。小白菜和楊乃武不耐捶楚之苦被迫承認二人早就珠胎暗系,葛某之死系他們合謀毒殺。愚官又將偽供上報,擬判小白菜凌遲處死,楊乃武斬首示眾。”

此案發生不久,申報便進行了追蹤報道,隨著對案情的深入瞭解發現其中疑點重重,遂將案情的疑點公諸於世並指責官府濫用酷刑,草菅人命。申報的揭露和評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輿情洶洶難以平抑,朝廷驚動。1877年4月,清廷勒令刑部複查,移棺京師當眾開棺驗屍,結果檢明葛某是病亡而非中毒,小白菜和楊乃武沉冤得雪。

報社揭露政府官場黑暗是需要冒極大風險的,現代可能會封館停刊,古代還可能會招致牢獄之災,甚至是惹來殺身之禍。申報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完全是因為它是屬於洋人的資產,畏洋如虎的清政府可不敢開罪洋人。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至今仍是經典劇目的楊乃武與小白菜

申報不光敢踢清政府的屁股,還敢給洋人“使絆子”。比如,上海西人在蘇州河修了一條木橋,西人過橋免費,華人過橋需納兩文錢。《申報》發表評論,認為單向華人收費是不合理的,還指出歷年來所收取的過橋費已抵建橋費,不應當再繼續收費。經《申報》報道後,上海社會輿論一致要求公共租界當局將此橋改為公橋。租界當局迫於輿情壓力,不久便停收華人過橋費。事後人們把座橋稱為“白渡橋”,此名沿用至今。

又如,上海租界工部局的議事權向來全盤受洋人操縱,華人沒有話語權。對於這種情況,《申報》認為不公,發表評論指出:“上海租界乃中國領土,乃未聞上海租界內之西人舉引諸事而取議於華人,”因此,工部局“應添公正殷實的華紳數人參與議事”。

另一方面,申報支持“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政治制度,對啟蒙時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公共租界地圖

民族報業的崛起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洋務運動也帶起了報業的發展

洋人在華辦報的過程中逐漸把西方報業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傳授給了中國人。在華外報起到的積極影響越來越被中國的有識之士重視。19世紀七十年代清政府開始推行洋務運動,中國民族報業也於這一時期起步。

首先問世的艾小梅在漢口創辦的《昭文新報》,接著獲得經營成功的是王韜於1874年在香港創辦《循環辦報》。王韜早年去過英國譯書,對西方文明取得的成就歎為觀止,深感中國的貧困野蠻,欲傾一己之力為國家的開化進步作貢獻。在旅歐的途中曾去過英國議院國會參觀,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羨慕不已,並注意到西方報業對西方民主政治的促進作用。回香港後,他為“開言路,啟民智”創辦了《循環日報》,鼓吹變法圖強,主張中國不僅應當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的民主代議制。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循環日報

19世紀80年代後中國民族報業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國人辦報如雨後春筍。中國民族辦報在於19世紀90年出現了第一波高潮,由資產階級改良派間接或直接創辦的報刊多達70餘家。其中有影響力的報紙有《時務報》,《知新報》,《國聞報》等,在中國近代的思想啟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民族報業中影響力最大的是維新派報紙,《時務報》和《國聞報》都是維新派的陣地。在維新派領袖推動下光緒皇帝在百日維新時期頒佈了允許民間私人辦報的改革詔令。著名的維新派領袖梁啟超提出的宣傳理論——“浸潤法和煽動法”影響至今。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時務報

向皇上要民主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大江報

常言道重質不重量,言論自由的保障並不取決於媒體的多寡,還要看媒體為誰服務。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出發,全球媒體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官媒和私媒。

何謂官媒?由政府出資,有政府庇護,為政府服務的媒體就叫官媒。今日泰西就有很多官媒,西方政權往往利用這類官媒美化自身,引導社會輿論,維護自身統治。換言之,官媒是政府的喉舌。私媒則不同,私媒的衣食全仰仗普通受眾的買賬,所以它們敢於拂逆政府說真話,示世間種種不平於公眾,是人民真正的喉舌。晚清時期,中國私媒在監督政府,促進社會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揭穿軍隊內部黑幕:清軍腐敗之風盛行久矣,新軍亦難倖免。長江流域的《大江報》的主要受眾就是新軍士兵,它在各個標營設分銷處,還免費提供“義務報”一份,並鼓勵士兵給它投稿。它非常關心士兵生活疾苦,屢屢揭發新軍長官“視將士如豬牛奴隸,稍不如意以鞭撻從事”,鎮統“貪墨百萬軍餉”, 標統合協統“花天酒地,廣置姬妾”等負面事情。如新軍第八鎮標統李某吃空餉,凌辱士兵。

經士兵提供線索,《大江報》派記者採訪收集材料寫成消息發表。由於證據確鑿,軍情洶湧,湖北陸軍當局當即把李某撤職查辦。軍民心連心,廣大新軍士兵把《大江報》看作是自己的報紙。每當報社出現經費困難時,士兵們就眾籌捐資助它渡過難關。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清末新軍

中國第一部報章應守規則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反映清末新政的諷刺漫畫

20世紀初,人心向背的清政府欲效法德日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搞“新政”續命,可惜為時已晚。為挽回民心,表示改革的堅決,清政府於1906年10月頒佈了中國首部新聞法《報章應守規則》(經修改後更名為《大清報律》,於1908年頒佈執行)該規則共有九條,如下:

一· 不得詆譭宮廷

二· 不得妄議朝政

三· 不得妨礙治安

四· 不得敗壞風俗

五· 凡關外交內政之件,如經該館衙門傳諭報館秘密者,該報不得截載。

六· 凡關涉詞訟之案,於未定案之前,報館不得妄下斷語,並不得有庇護犯人之語。

七· 不得摘發人之隱私,誹謗人之名譽。

八· 記載有錯誤失實,即須速為更正。

九· 除已開報館外,凡欲設報者須得官府允許方可行設。

大清報律的出臺在中國報業發展的歷史上具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它的出臺一方面體現了清政府接受和承認民間報業發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清政府依舊妄圖鉗制輿論的侷限性,因此報律遭到中國報界的全體抵制。

在當時的環境下,大部分民間報紙往往多半在租借出版,且掛著洋商的招牌,報律在實際操作中便化為了一紙空文。報紙對報律的禁令根本不予理會,連註冊的手續都不去辦理。雖然按清律,報紙未呈明註冊,郵局概不遞送,輪船火車亦不運寄,但地方官員害怕引起外交糾紛,並不敢冒然執行,在北京饒是如此,官府無可奈何。正是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成就了清末民間報業蓬勃發展。

洋人造就了晚晴新聞的繁榮,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