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都去城裡上學,算是「進步」嗎?又或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如今的農村,鄉村小學和鄉村老師是一個尷尬的境況。一方面,農村的學齡兒童,如果家裡面稍微有點條件的,都去縣城的小學上學去了,學校的生源急劇減少。

另外一方面,鄉村小學的老師們境況也不容樂觀,相比較城裡的公辦或私立學校的老師們,他們的待遇水平是很低的。

目前,我國明確鄉村教師享受鄉鎮工作補貼,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惠及725個縣的127萬名鄉村教師。

除了補貼,2016年至2017年,各地還新建7.4萬套週轉宿舍,將符合條件的教師納入住房保障範圍;對鄉村教師評聘職稱實行適當傾斜政策;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為從教30年以上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

雖然經濟壓力小了,晉升空間大了,社會地位高了,但相比較外邊的花花世界,如何讓鄉村老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還是一個需要長時間關注、解決的問題。

即使到了2018年,農村小學還是存在一個學校一個老師的情況,還是存在一個老師教幾個年級學生的情況,還是存在一個老師教多門功課的情況……

如今,還有一種實際情況,一些在農村教書的老師,待上個一年半載,就辭職去縣城私立學校的不在少數。他們很多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在農村小學賺足了“教課經驗”之後,應聘私立學校,相對容易一些。

於是,農村小學老師的流動性特別大,有時候,一個學期都要換兩個老師。這對於孩子們的教學質量來說是一個硬傷。但這些又無可厚非,自身的生存問題,在奉獻面前是那麼的脆弱。

應該,鄉村的確應該是:“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老師願意紮根農村教育,不再出現一個老師堅守一個學校,一個老師教幾個年級,一個老師教好幾門功課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