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建:徜徉於鐵路歷史長河

醉心寫作


認識楊洪建的人都知道他是“一支筆”,能寫會攝,他的新浪博客點擊量幾十萬。他寫遊記,寫美食,寫鐵路歷史,寫小站故事……

上中學的時候楊洪建就是語文課代表,他特別喜歡寫作,他的作文經常被語文老師作為範文在課堂上讀給同學們聽。

參加鐵路工作後,楊洪建曾負責編寫工運史,他將多方蒐集的史料按年代順序編成了一套四本近百萬字的叢書,被鐵道部評為優秀科研成果獎。此後,他翻閱大量鐵路史料,在工作閒暇到處去收集鐵路素材,走走寫寫,筆耕不輟,先後彙集成了《鐵道上的記憶》、《尋訪津浦線》、《品讀隴海》三本書。

抱著對鐵路的痴迷,楊洪建從身邊寫起,先後寫了毛澤東七次來到徐州站、江蘇省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抗戰中的運河之戰、關內第一個女子包乘組、郭沫若為鐵中題寫校名、武漢徐州新村等歷史事件,濃縮百年,厚重深遠。趙墩站原調車員王祥光在朝鮮犧牲。

時隔50年後,他的家人看到楊洪建編寫的《抗美援朝》一書,找到其檔案材料,到當地民政部門辦理了革命烈士審批程序,在與楊洪建的電話裡激動得泣不成聲。

楊洪建對自己的要求是寫到、跑到,到北京乘火車登八達嶺體驗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鐵路,到內蒙乘坐森林火車去看草原深處的阿爾山車站,去西藏的途中在蘭州下車遊覽黃河鐵橋。去海南時,特意選擇乘坐普速列車,體驗火車輪渡過瓊州海峽的感覺。因為列車晚點,火車跨海時天色已黑。他心有不甘,過了幾天,專門來到海口的南港碼頭,近距離觀察輪渡取送列車的情景,用圖片文字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名譽館長


楊洪建:徜徉於鐵路歷史長河

隴海鐵路博物館場景

013年是連雲港建港80週年,連雲站是隴海鐵路唯一保存下來的大型建築精品。當地政府和上海鐵路局商定,採用房屋置換的辦法,依託原火車站的歐式建築,建成隴海鐵路歷史博物館,使來連雲港觀光的遊客增加一個瞭解港城文化的景點。

要建一座既有隴海鐵路的滄桑歷史,又代表連雲港城市印記的博物館可不是件易事,籌建伊始,八稿設計都沒有通過。當地政府向徐州鐵路辦事處緊急求援,辦事處推薦熟諳鐵路歷史的楊洪建擔任顧問,指導博物館的設計和籌劃。

楊洪建到國家和省市博物館,多方採訪老一輩鐵路人,瞭解隴海鐵路的變遷,不斷用文字和圖片資料充實博物館的文案和展廳內容。為了籌集到更多的鐵路文物,他專門跑到北京,在中國鐵道博物館金萬智副館長的陪同下,挨家挨戶到鐵路收藏家手中去尋找“寶貝”。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從北京拉回來整整一汽車的文物,給博物館初立起來的框架裡添上了豐富的“血肉”。滿滿鐵路情愫的他請來書法家為博物館題寫了館名。為了佈置鐵路主題公園,他聯繫上海鐵路局購置了綠皮車體、餐車、守車,整修後供遊客觀賞拍照。

楊洪建說,歷史不容重現,損壞就無法復原,一定要尊重歷史,不做“假古董”。他特意叮囑施工隊把兩塊地面彩磚用木板墊高,這兩塊地面磚是1935年修建車站時從荷蘭漂洋過海運來的;候車大廳屋頂上的壁畫,是建站之初畫上的,也都保護起來;由於他的堅持,車站貨房被保留下來;為了確認車站鐘樓頂的顏色,楊洪建特意找來老照片和80年代的國畫作比對:頂要塗成鮮紅的,海岸線的車站是白色的。民國時“連雲車站”四個字是藝術體,在照片裡扁扁的變了形,他請來電腦高手矯正,恢復了字體的本真……

2013年10月25日,隴海鐵路博物館如期順利開館,鞭炮響徹天空。在總結表彰大會上,當地政府鄭重地把“名譽館長”的聘書頒給了楊洪建,並給予重獎。

大橋專家

楊洪建:徜徉於鐵路歷史長河

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題字

京長江大橋轉眼已經走過了將近50個春秋,這座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原有的橋頭堡陳列館過於簡單,上海鐵路局和南京橋工段、南京大學共同商定,要重新為這座“爭氣橋”修建歷史紀念館。退休後的楊洪建再擔重任,又開始忙碌開來。

南京長江大橋建建停停,時間跨度長達9年,期間換了幾任指揮長,好些資料保存不完整。時過境遷,要想把它們找出來可真不是易事。為了把建橋的歷史“講清楚”,楊洪建多次到武漢、北京、上海等地採訪,找到幾任指揮長、主要設計者和完成者的後人,理清大橋建設的階段節點和重大事件的細節。大橋第一任總工程師梅暘春1962年病逝在工地上,據說他的後人出國定居,音訊全無,採訪線索似乎一下子斷了。有一天,他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位四川籍梅姓的文友在修族譜時,眼前突然一亮,通過文友傳遞,終於尋到梅總的侄子,又輾轉聯繫到他的子女……像這樣尋訪中遇阻的事,碰到很多,可他從不輕易言棄。大橋的上部設計由周璞等人負責,已經90歲高齡的老先生身體不好,聯繫了數次,終於等到了適宜採訪的機會。老人家被誠懇打動,不僅把自己珍藏的資料悉數拿出,還把用了一輩子的德國產繪圖工具捐了出來。主持大橋下部設計的曹禎鑲著銀框的老花鏡,大橋最後一任工程負責人陳昌言上工地帶飯的保溫飯盒,陳瓊精心保存的紅旗雕塑玻璃鋼磚,馮永祥大橋開通時的參觀證……這些見證大橋建造的帶著體溫的物品,給展館添上溫情的一筆。

楊洪建:徜徉於鐵路歷史長河

楊洪建採訪大橋局副總工程師周璞老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